明代诗人文在中生平著述考
2018-02-09
(大连大学 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622)
文在中,字德充,号少白,又号弘齐,明代西安府三水县(今陕西旬邑县)人,诗人文翔凤之父。隆庆四年(1570)陕西乡试第一,年方十九,四年后考中进士。文在中虽早获科名,但仕途不畅,壮年即挂冠归里,潜心于诗歌创作与理学研究,著述甚丰,成为明代中后期三水县乃至陕西地区杰出的诗人、学者,享有“关西夫子”之美誉。由于所著诸集今已散佚,故一直鲜为学界关注,迄今未见有专文对其生平及著述进行系统研究。目前所知,明崇祯刻本《周雅续》及陕西地方志等文献保存文在中诗赋作品共371首,约六万余字,文献价值弥足珍贵。今以存世作品为内证,以史传志书记载为外证,详考诗人的家世、生平、著述及思想等情况,希望能够为明代地域文学及明代诗歌史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微臣蒙泽最为早,登第龙飞第一科——科第考
明张弘道《皇明三元考》卷十二“隆庆四年庚午科解元”条云:
陕西文在中,三水人,字德充,号弘齐,治诗,年十九。甲戌进士十九名。累官长沙府通判。父运开,举人,学正,封礼部主事。叔运熙,癸未进士,参议。弟在兹,辛丑进士,庶吉士。子翔凤,庚戌进士,礼部主事〔1〕。
据此可知,文在中为隆庆四年庚午科陕西乡试第一名,《(雍正)陕西通志》《(同治)三水县志》的记载亦与此吻合。然下文云文在中乃“甲戌进士十九名”,则与其他史料记载不符。据明张朝瑞《皇明贡举考》卷八,文在中为万历甲戌三甲202名进士,《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亦载为万历甲戌科三甲202名①。又,《(雍正)陕西通志》卷六三云:“(文在中)万历甲戌进士,廷对已共以第一人相拟,江陵(按:指张居正,江陵是张居正的籍贯)以策有‘一气未通,两孽未除’之语,抑置三甲。”〔2〕据以上三条资料可知,文在中最终中三甲进士无疑,《皇明三元考》的记载有误。
据上文《皇明三元考》卷十二的记载可略知文在中家世。三水文氏乃诗书世家,文在中之父名运开,字时泰,少有才思,博雅为一时之冠。然而数试不第,万历中任汉中训导。因课士有方,升任冀州学正,后以疾归。所至则吟咏盈箧,著有《江汉集》《京野集》。文运开以诗学世其家,“三水多习诗,皆其传也”〔2〕。明代中后期,三水文氏家族科第连翩,文在中及其叔父文运熙、弟弟文在兹、长子文翔凤皆考中进士。文在中及长子文翔凤、仲子文毓凤父子三人皆以诗文著称,当地之人曾以“三苏”喻之②。
综上,文在中为隆庆四年(1570)庚午科解元,万历二年(1574)甲戌科进士,本有望成为廷对第一名,却因程文触忌而被抑置三甲末。文在中的科场遭遇,其他文献中亦有记载。如明顾起元《西极先生文公七十序》云:“先生自其年十九领解关中,遂以才名噪海内。二十三举进士高第,大相惎其才抑之,不得首轩策。且为先生故,辍中秘之选”〔3〕。
又如清钱谦益《列朝诗集》丁集卷十六云:“天瑞父在兹举万历甲戌进士,以程文奇异为礼官所纠,遂不复仕”〔4〕。按:文翔凤字天瑞,前文已考,文在中为文翔凤之父,文在兹为文在中之弟,此处“在兹”乃“在中”之误也。
对于自己的科场遭遇,文在中本人的诗文中亦多有提及,如《圣旦篇》有诗云:“微臣蒙泽最为早,登第龙飞第一科。宋客但求燕石宝,郢人独唱《阳春》歌。九门不可希龙伯,惟用七篇继孟轲。万古千秋诵且讽,流于天地如黄河”③。《清秋篇》有云:“西极先生方草律,邯郸马上报南宫。桂树不皆吴质伐,孙山之外有神龙。分明百步穿杨手,可乍乌号失楚弓。高山流水还须奏,微弹应待钟期穷”③。皆是抒发其内心的不平之音。
根据史料文献对文在中科第情况的记载,亦可考其生年。《皇明三元考》卷十二云文在中考中解元时年十九岁,明顾起元《西极先生文公七十序》云:“先生自其年十九领解关中,遂以才名噪海内,二十三举进士”〔3〕。上文已考,文在中为隆庆四年(1570)庚午科解元,万历二年(1574)甲戌科进士,则其生年当为嘉靖三十一年(1552)。又,文翔凤所撰《册府元龟叙》中有“丙寅,先君见弃,余归处芐垩”之语,据此知文在中卒于丙寅年,即天启六年(1626)。由此可知,文在中的享年当为七十五岁。
二、性敦却使功名薄,神密莫疑世事疏——仕履考
文在中的仕宦履历现存史料中未见完整记载,只能通过梳理散见在各类文献中的零星记录,来获知其仕履之概况,大致有如下几个阶段:
1.初授淮安府教授,升国子监博士,迁礼部主事,调南京(万历二年至十四年)
清孙星衍《(乾隆)三水县志》卷十载:“初授淮安府教授,升国子监博士,迁礼部主事。”〔5〕
《礼部志稿》卷四二“仪制司主事”条云:“文在中德充,陕西三水人。万历甲戍进士,十年繇国子监博士升任,谪长沙。”〔6〕卷四三“祠祭司主事”条云:“文在中德充,陕西三水县人。万历二年进士,十年繇仪制司主事补任。”〔6〕卷四三“主客司主事”条云:“文在中德充,陕西三水人,甲戌进士。万历十三年繇祠祭司复除馆,调长沙通判。”〔6〕
清谈迁《国榷》卷七三载:“(丙戌万历十四年五月)己酉,户科右给事中曲迁乔劾礼部主事文在中所刊《观宇篇》,畔道蔑礼,乞火其书,命镌一级,调南京。”〔7〕
2.以言事谪泰州同知(约万历十六至十七年)
明李自滋《(崇祯)泰州志》卷四“(国朝)同知条”云:“文在中,陕西三水人,进士,由礼部主事谪。”〔8〕
清梁园隶《(咸丰)重修兴化县志》卷六“知县”条云:“万历十六年,文在中,陕西三水进士,以泰州同知署任。”〔9〕
按:明文翔凤《汝濆书院讲录》云:“予十二三岁从家夫子于广陵”〔10〕,广陵即扬州,兴化在明代属高邮州,隶扬州府。可知文翔凤所言其随父在广陵之时,即是文在中以泰州同知身份代理兴化知县之际。又,据《万历三十八年庚戌科序齿录》知文翔凤生于万历五年(1577)④,则其十二三岁时,应为万历十六年、十七年左右,与《(咸丰)重修兴化县志》所提到的文在中任职时间吻合。
3.重回礼部任职(万历十八年以后)
明李自滋《(崇祯)泰州志》卷四载:“文在中,陕西人,进士。初任仪部主政,以言事谪泰州同(知)。丰裁峻厉,不畏强御。城社之蠹,靡不望风匿影,而于民独保之如婴赤,尤重学校章缝。士有不给者,辄捐赀以助。……在任二年,转主客司主事。”〔8〕
清文倬天《(康熙)三水县志》卷三载:“文在中,字少白,年十九登解元,二十三中会魁,廷对共拟第一人,因江陵相阅策有‘两孽未除’之语,恶其刺己而抑之。终授祠部郎。未三十挂冠归。”〔11〕
按:最迟万历十八年,文在中已经重新调回礼部任职,又以忤冯珰降调,不久迁长沙通判,后挂冠归里。前文已考,文在中生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万历十八年(1590)已将近四十岁,《(同治)三水县志》云其“未三十挂冠归”,显然有误。
4.以忤冯珰降调,仕终长沙通判
《(雍正)陕西通志》卷六三载:“历仕至祠部郎,复以忤冯珰降调,寻迁长沙别驾,挂冠归老豳山。”〔2〕
明张弘道《皇明三元考》卷十二载:“累官长沙府通判。”〔1〕
清吕肃高《(乾隆)长沙府志》卷十八“通判”条云:“文在中,三水进士。”〔12〕
按:由此可知文在中确曾任职长沙通判,且官终于此。“别驾”为明清时期各府通判的别称,故其《巨赋》篇中以“别驾”自称⑤,其族孙文倬天所撰《京野赋》中也称其为“别驾”⑤。
明顾起元《西极先生文公七十序》言及其科考及仕履始末,与上述史志记载亦大致吻合,兹录如下:
先生自其年十九领解关中,遂以才名噪海内。二十三举进士高第,大相惎其才抑之,不得首轩策。且为先生故,辍中秘之选。先生随自请为校官,晋为国子博士。时则以所撰次诸词赋,声大煽于公卿间矣。已迁主客郎,居曹无事,作《观宇篇》以明道而传后,而其指闳衍、其语纵放。间间者从旁妬之,操绳墨以持其后,先生以是出手版。佐郡于淮楚间,鹾使者与选部郎先后推毂先生,甚至将以渐引先生陟中朝,而先生以直道不能俯仰于谣诼之前,遂拂衣归矣〔3〕。
综上,文在中的仕履可概括为:万历二年考中进士,初授淮安府教授,升国子监博士,迁礼部,历任礼部仪制司、祠祭司、主客司主事。万历年间以言事谪泰州同知,二年后调回礼部,仍任主客司主事。复以忤冯珰降调,寻迁长沙通判,后挂冠归里。
从史料记载来看,文在中是位为官正直、爱民如子的好官。明李自滋《(崇祯)泰州志》卷四云:“文在中……以言事谪州同。丰裁峻厉,不畏强御。城社之蠹,靡不望风匿影,而于民独保之如婴赤,尤重学校章缝。士有不给者,辄捐赀以助。其为人所凌者置之于法必严,真不茹不吐之君子也。在任二年,转主客司主事。”〔8〕然而他却未能在仕途上施展抱负,无论是最初的科场被抑,还是以进士授教授之职,乃至后来的两次降调(一是因为言事,一是因为忤冯珰),皆非才能不及、品性不端,而是由于天性耿直。对此,他在诗中也曾深有感慨,如《清秋篇》有云:
性敦却使功名薄,神密莫疑世事疏。座上慎无言率尔,郍知点也撰何如。朱轮深巷谁能到,青草山头用力锄。肮脏不能谐尔意,笔玄万卷在云庐③。
正是出于对自己耿直天性的了解和对官场的日益失望,诗人最后选择归老豳山,其《阳春篇》有云:
大明天子江山博,谁识人间有少微。兴到饮风还欲醉,夜间餐月也能肥。一官鸡肋真堪笑,万古龙头是我非。蟾姊已遗红绣段,吾将服此广寒归③。
“一官鸡肋真堪笑,万古龙头是我非”道出了他仕途和科场的辛酸经历,而结尾一句“蟾姊已遗红绣段,吾将服此广寒归”可见诗人去意已绝。
挂冠归里后,他潜心于诗歌创作与理学研究,著述甚丰,又在家乡建乐育书院,日讲内圣外王之学,从学者甚众,为当地的文教事业做出了贡献,享有“关西夫子”之誉。且生平孝友,周恤族闾。时三水赋重民贫,不克充额,文在中申请减粮一万,邑人感激,为他建“减粮永思”碑,岁祀乡贤祠⑥。
三、万古遐思吞宇宙,却凭辞赋作生涯——著述考
文在中科场、仕途均不得意,治平之志无法实现,遂挂冠归里,将满腹才学付诸诗文创作与理学研究。对此,诗人难免愤懑不平,常有大材小用之叹,如《阳春篇》有云:
万古遐思吞宇宙,却凭辞赋作生涯。龙鳞化此三秋露,凤羽剪成五色纱。九云气岸九云手,万丈文章万丈霞。飞白千篇堆案上,毕期不待日头斜③。
诗中既流露出怀才不遇之感,又充满对自己才华的自信与自负。文在中的学问、文章曾赢得时人的肯定及赞许,如钱谦益在其加封诰词中云:
射刘蕡之策,无愧登科;负贾谊之才,被谗年少。是以退而谭道,终焉穷而著书。断自洙、泗之间,间取河汾以往。穷天人之奥妙,覃思有同乎草《玄》;极道理之弘深,下帷自比于《繁露》。盖天之慭遗一老,独抱遗经;乃后之必有达人,有光家学。彼眉山洵、轼之继述,止于文章;至石渠歆、向之异同,未醇学术〔13〕。
顾起元曾为文在中撰《西极先生文公七十序》,文中有云:
(先生)既归而益得以其隙,日大肆其力于文章,于是揽天地之统纪,析人物之本源,攡玄空之异同,抉鬼神之情状,摫学术之流派,总流略之精华,笔而为书,益宏大而不可以域窥,奥衍而不可以绠汲,恢奇变幻而不可以端寻,鸿洞沇溶而不可以涯辨。《闳论》一篇几十万言,《巨赋》一篇几数万言,《天经》《天典》《天雅》《天语》《天记》诸书合之几数百万言。自有宇宙以来,文章之大,毋有隃先生者〔3〕。
时人的评价如此之高,不免有揄扬的成份,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出文在中学问、文章在当时的影响。然而,今存明清人所撰公私书目中皆未见文在中著述情况的记载,仅地方艺文志中略有提及,如《(雍正)陕西通志》卷七五著录其《观宇》《观宙》《天经》《天雅》《天引》《天朔》《天极》各三十六帙,《(康熙)三水县志》卷三载其所著有《观宇》《天经》等书。查今人所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明别集版本志》《中国古籍总目》等书目,亦均未著录文在中的著述,当已散佚,故其著述之全貌今已不可确考。《(雍正)陕西通志》将文在中著述归入子类,由于原书失传,目前暂无法判断这些著作的确切归属,但从文翔凤“万历诗则始自先君子《天雅》,不可选其《天雅》之未梓者”之语来看,《天雅》一书当为诗文著作。
文在中之著述原书今虽散佚,但明崇祯刻本《周雅续》中保存了其不少诗赋作品,可作为今人了解其创作情况的主要资料来源。《周雅续》是一部“专门选录明代陕西籍作者诗赋作品的乡邦文献,共收录82位作者的诗赋作品2709首”〔14〕,题材广泛,涉及明代陕西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动态。由时任陕西提学的贾鸿洙主持编纂,文翔凤裁定,成书于明崇祯初年。此外,陕西地方志等文献中也保存了文在中的少量作品,以下分述之。
1.《周雅续》所录诗赋作品
《周雅续》全书十六卷,收录文在中作品达三卷,分编于《周雅续》卷十一至十三。其中七言律诗五题三百六十六首,即《阳春篇》一百一十五首,《清秋篇》六十六首,《圣旦篇》七十四首,《论学篇》六十六首,《华山篇》四十五首;赋两篇,即《梅花篇》《大鹏篇》,每篇皆一万四千余字,堪称长篇巨制。另有以诗代笺之作一篇,即《代翰篇寄赵梦白》,为七言古体,五千余字。以上诗赋作品除《华山篇》中的一首载于《华岳全集》外,其他皆未见载于他处。由文翔凤序言可知,《周雅续》所选者仅为文在中诗作的一部分而已,“其《天雅》之未梓者,尚填箱不可胜收也”。由此可见,文在中堪称明代陕西诗歌史上的高产作家。
2.其他文献所录诗赋作品
文在中诗作在其他文献资料中也有零星收录,《华岳全集》载其《登华山》诗一首;《(同治)三水县志》卷十一载其《对僚友称三水县》一诗;《(康熙)三水县志》卷四、《(雍正)陕西通志》卷八九、《关中两朝赋钞》、《(宣统)固原州志·艺文志》皆载录其《观宇篇·巨赋》,但均为节选,约一万字。《(宣统)固原州志》于选文末注曰:“《观宇篇》宏章巨制,远胜《三都》《两京》,若通篇备录,无关邑乘,兹谨节其略,亦全豹之一斑耳”〔15〕。
综上,除去重复收录之作,上述文献共保存文在中的诗赋作品371篇,约六万余字。其中收录在《周雅续》中的有369篇,五万余字。《周雅续》是目前所知保存文在中作品最多的文献。
四、麒麟台上名虽阙,坟典胸中道不贫——存世诗作的文献价值考
《周雅续》选录文在中诗赋369篇,共五万余字,不可否认,选录作品如此之多,与裁定者文翔凤对其父亲的偏爱有关,其客观公正性有待进一步考察。但恰因如此,文在中的诗作才得以流传至今。因诗人的别集今已散佚,保存在《周雅续》中的作品便显得弥足珍贵了。这些作品,或为七言律体组诗,或为长篇巨赋,无论在内容还是艺术方面,都值得深入研究。前人评其诗曰“讲德擒词,以奥古为宗”〔4〕,文翔凤在《周雅续序》中则称其父为“一代之大家”“铸唐宋而一之”,称其诗为“翼经明道”之作,这些评价是否符合实际,只有立足作品本身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而这些存世作品正是了解诗人创作情况的第一手资料。从文献角度来看,这些存世诗歌还可作为考证诗人家世、生平及思想的辅助材料;而其抒写个人遭遇之作,则代表了古代怀才不遇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聊举数例如下:
1.印证诗人家世与生平
吾祖豸冠今九代,阿家华姓出宗周。八王七谢龙为步,玉叶金枝气食牛。况有两郎夸桂树,兼之一仲处青楼。泰山梁木将谁托,使我毕宵作古愁③。(《清秋篇》)
按:“豸冠”,古代御史戴的帽子。“吾祖”指三水文氏的始迁祖文振,洪武初贡士,秉性刚直,不畏权贵。曾任监察御史,执法公正,人称“铁面”。明太祖命其督修文华、武英诸殿,因直言进谏被贬。然其志不改,三日后复谏。太祖怒而欲杀之,他毫无畏惧,面不改色,太祖奇而释之。不久升任河南按察司佥事,以廉洁奉公而著称,后又升为云南交趾廉使。《(康熙)三水县志》卷三云:“凡邠文族缙绅之流,悉振裔也。”〔11〕“今九代”,《(雍正)陕西通志》卷六三云文在中为文振之八世孙。“华姓出宗周”,据《风俗通义》所载,西周建立以后,武王追赠其父西伯侯姬昌为“文王”,其后裔遂有以先祖谥号为姓者,乃为文姓。“两郎”,即文在中之子翔凤、毓凤。翔凤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毓凤为万历四十年举人,故曰“夸桂树”。“一仲”,这里指文在中之弟文在兹,“青楼”,帝王之居,文在兹万历二十九年考中进士,选庶吉士,故曰“处青楼”。此诗记载与前文所述文翔凤、文在中之家世情况相吻合。又如:
当时曾在宾夷馆,蚤岁草为《观宇》篇。大海长江波泛泛,游龙彩凤气翩翩。布缣墨磨谁家子,二十八星尽倒旋。天下岂无狼狈吏,弹章何必到高贤③。(《阳春篇》)
按:顾起元《西极先生文公七十序》云:“已迁主客郎,居曹无事,作《观宇篇》以明道而传后,而其指闳衍,其语纵放”。诗中“当时曾在宾夷馆,蚤岁草为《观宇》篇”之句,可印证诗人此段经历。
2.考察诗人心志与情怀
诗人最终放弃了仕途之路,将满腹才情付诸学术文章,并以诗明志:
少年走马期挥剑,浪度百年天地身。麒麟台上名虽阙,坟典胸中道不贫。绝笔敢云绳泗水,续经差可拟河汾。扶风豪士休嘲我,既作杏坛门下臣③。(《论学篇》)
按:“麒麟台上名虽阙,坟典胸中道不贫”,虽不能实现建功立业的抱负,但诗人将以治学悟道求理作为人生的追求。“扶风豪士休嘲我,既作杏坛门下臣”,进一步表明诗人将以治学教授为业的心志。
尽管诗人最终以文章学问获得了时人的赞誉,但是科考和仕途的不平遭遇,终其一生都未能释怀,故而诗中时有不平之语,如“我今有道堪医世,奚不使为社稷图”(《阳春篇》)“男儿不能终悬印,却悔当年枉弄璋”(《阳春篇》)“总因蔽日浮云在,使我无媒见有唐”(《阳春篇》)“画工可恨无青眼,不到王嫱写月题”(《清秋篇》)“隽燕谁登黄耳鼎,凤毛误落黑风溪”(《清秋篇》)等等。最能反映其心声的是《阳春篇》中的一首,诗曰:
生于西极驻豳谷,讳曰黄裳胤德充。可惜雄躯长九尺,弗能作宦至三公。谁知吾国有夫子,不到京师天下空。安石东山终未起,上头几个是青瞳③。
按:西极,指长安以西的疆域,三水乃古豳地,故首句云“生于西极驻豳谷”。《周易注疏》卷一云:“《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正义曰:释所以‘黄裳元吉’之义,以其文德在中故也。既有中和,又奉臣职,通达文理,故云文在其中,言不用威武也。”〔16〕《周雅续》卷十一小传云文在中之字为“德充”,首联对句“讳曰黄裳胤德充”乃诗人自道其姓名字号之出处。“可惜雄躯长九尺,弗能作宦至三公”,功名抱负未遂,是诗人一生的遗憾。“谁知吾国有夫子,不到京师天下空”,纵有学问文章令人称道,然而又有几人能知晓。尾联感慨自己的遭遇就如同未能东山再起的王安石,“上头几个是青瞳”,抒发了对当权者不能赏识重用人才的愤懑。从满怀抱负登科入仕到屡遭排挤归里治学,文在中的遭遇是古代无数怀才不遇知识分子的缩影,或许,《阳春篇》中的这首诗可作为他一生遗憾的总结吧。
注释:
①见朱保炯、谢沛霖编《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255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②见文倬天纂、《咸阳经典旧志稽注》编纂委员会编《(康熙)三水县志》88页,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
③分别见贾鸿洙《周雅续》(第11卷)35页、25页、11页、5页、21页、21页、46页、20页,明崇祯刻本。
④见中国国家图书馆编《原国立北平图书馆甲库善本丛书》第261册15页,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版。
⑤见文倬天纂、《咸阳经典旧志稽注》编纂委员会编《(康熙)三水县志》206页、253页,三秦出版社2010年版。
⑥见沈青崖纂《(雍正)陕西通志》,收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54册821页,北京出版社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