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高铁话语体系的四重建构

2018-02-09

关键词:话语高铁建构

(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四川 成都 611756)

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快速推进高铁发展,到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高铁走向世界,引领世界潮流,无疑,中国高铁这张“金名片”已经开始名扬世界了。由此而建构起来的融技术、知识、价值、权力于一体的中国高铁话语体系,其话语的吸引力、影响力、传播力不断增强,日渐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自信与魅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标志性符号。中国高铁话语体系建构的强大力量,在于它自身在技术创新、知识生产和理论突破中建构起来的具有世界观或意识形态功能的创新技术、制度规范、精神价值、话语权力等话语,且“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转变为引导新时代中国人民行动和实践的内生力量,因为它既是我国高铁实现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一套技术体系,也是塑造高铁标准规范生成和高铁工人精神凝练表述的一套知识体系,更是中国高铁“走向海外”的一套国际形象话语体系。

交通强国,高铁先行。截至2017年底,中国高铁总运营里程达2.5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里程的三分之二,成为世界第一,到2020年将达到3万公里,到2025年将达到3.8万公里,50万人口以上大中城市都将被纳入“八纵八横”的现代化铁路网。中国高铁成为举世瞩目的领跑者,充分展示了中国铁路改革发展的新气象,恰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高铁动车体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在‘走出去’‘一带一路’建设方面也是‘抢手货’,是一张亮丽的名片”〔2〕。同时,中国高铁还创设了多项世界第一的话语场域,建构了自主创新、中国标准、高铁精神、高铁国际化等多个话语议题,进一步提升了中国高铁话语的影响力、传播力。中国高铁话语正在不断弥合疆域与国界的间隙,阔步走向世界每一个角落,谱写着幸福美好的中国梦、世界梦,更为构建和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理论话语:中国高铁技术自主创新的话语建构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创新。理论话语的生成即是创新性的话语建构过程。实现中国高铁发展,既没有现成的书本公式供以遵循,也没有既成的经验模式可以照搬,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根据中国国情,在中国实践中去开创中国理论,走中国特色的高铁技术自主创新之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国家话语,创新的概念话语也成为了我国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企业发展和国际竞争的政治话语。从话语分析视角看,中国高铁的自主创新,就是在遵循自主性原则下,运用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技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实践中“对言说客体及其关系的系统构造”〔3〕,是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合一”的系统创造工程。实现中国高铁技术自主创新的话语建构,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话语范畴。简言之,中国高铁只有具备了原创性、主体性的理论话语,才能构建起具有自身特质的话语体系,这也是中国高铁技术自主创新的理论特色和话语优势所在。在这种意义上,我们可以把自主创新看作中国高铁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实践认同的一种创新性的理论话语建构,涵盖了描述性理论创新话语和规范性理论创新话语。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4〕。中国高铁技术体系建构的实践,既是一个新学科、新技术、新材料和新工艺的自主创新过程,也是一个后发优势蓄积喷发的过程。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我国铁路技术虽有提升,但列车平均时速、铁路营运里程、铁路占国土面积比重、客车装备制造水平等都还相当落后,铁路的综合服务能力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这与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群众对于铁路运输的美好期盼,当前中国铁路运输能力之间形成新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如果单凭自身力量去实现铁路从时速55公里到300公里乃至400公里以上的跨越式“飞跃”,无异于痴人说梦。如果一味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虽说短时期会有所成效,但一则容易受制于人,无法长远发展,二则技术淘汰后怎么办?更为重要的是高铁核心技术是永远不可能“化缘”的。自主创新能力也是被“逼”出来的,自主创新的话语也是被“创”出来的。对于中国高铁而言,唯有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径才可以涅槃重生,实现技术突围、理论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近期考察三峡工程时指出,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通过自力更生,才能倒逼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这也是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中国高铁理论话语建构的内在逻辑理路。中国在2004年引进时速200公里的高铁技术基础上,经过消化吸收和再创新,2008年底第一条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京津城际高速运营铁路诞生,时速达350公里,2010年时速380公里的CRH380A投产,2014年中国高铁的“大脑”——高铁控制系统和“心脏”的牵引系统成功研制。2015年全新一代的中国标准动车组横空出世,标志着中国特色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高铁技术体系建构趋于形成。我国高铁技术研发进入自主创新的中国范式。2017年9月,由我国自主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复兴号”动车组开始运营,标志着中国高铁事业进入领跑世界的新时代。至此,中国高铁动车组总成(即系统集成)、车体、转向架、牵引变压器、主变流器、牵引电机、牵引传动控制系统、列车控制网络系统、制动系统等九大核心技术全部实现了自主知识产权化,动车组自动化、智能化率达到90%,初步构建了中国高铁理论话语的基本框架。同时,为了实现CRH380BL动车组的“快”速度而设计的海豚形车头可以使列车运行阻力降低近10%,车厢链接处增加的橡胶风挡可以至少减阻5%以上;采用电制动和空气制动相结合的刹车方式,确保列车制动安全;为适应列车钻出隧道遇到的压力和张力的变换,而专门创造性地设计了薄壁桶形车体,从而使得车内压力的波动阀域与变化率值都大大低于国际技术标准;列车牵引动力电脑计算精确控制,人均百公里能耗小于5.2度电,相当于飞机的1/8,轿车的1/5,可以实现资源绿色精准使用。特别是正在建设的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是“复兴号”列车的智能升级版,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的自动驾驶。车头分别模拟鹰隼和旗鱼而设计的双胞胎动车“龙凤呈祥”“瑞雪迎春”,兼具优越的空气动力学性能和漂亮外观,是新时代中国高铁在智能化、安全舒适、绿色环保、综合节能等方面实现中国创新的最佳体现。这也是中国高铁技术创新话语实践的具体体现,更是中国高铁技术提炼的新理论,实践概括的新规律,有助于加快推进中国高铁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多要素的中国特色高铁理论话语的实践基点。

理论创新彰显着理论自信。实践证明,中国高铁模式产生的“磁铁效应”和“扩散效应”,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积聚和覆盖了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成果,如既有线提速、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重载铁路等,构建了中国特色的高铁理论话语体系。这种理论话语是“用我们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并“在我们自己的土壤里生长起来”〔5〕的原创性、主体性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国高铁理论话语建构的立足点、着力点。相较于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路径,不仅仅可以大大节省投入的时间和资金,而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再创新逐步锻造了一个强大的高铁技术持续发展的新平台,带动和培育了一大批高铁技术创新性人才。这也是技术相对落后的国家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铁路技术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高铁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冲破了西方高铁技术话语的束缚,实现了较短时间内技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形成了符合自身条件的后发优势,使得我国铁路技术装备制造业具有了“中国名片”价值,一跃为世界的“抢手货”“潮流语”,实现了“弯道超车”,彰显了中国智慧和自信。当然,中国高铁技术跨越发展的同时,不仅仅带来了运输方式的创新变革,实现了“中国速度”时空转换,其影响也绝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运输一域,而是可能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革命性变革,影响带动着全国性的产业结构调整、转移和优化的总体布局,而且进一步促进我国在高铁的工程建设、轨道设备、通信技术等方面整体性“出海”的结构升级,开拓国外广阔市场,提升我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优势。可见,中国高铁技术的创新发展在解读和阐释中国实践、构建和升华中国理论上打开了一扇窗口,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主张、中国思想,也为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接受的中国高铁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话语提供了理论建构和创新实践的机遇。

二、制度话语: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的话语建构

中国高铁已经实现了“中国制造—中国创造—中国标准”的话语转换,形成了全套的成熟技术体系和自主的知识产权,就必然呼唤着中国高铁技术标准制度话语的进一步重构。在高铁技术创新过程中,中国高铁注重实践需求导向,打造融合中外、以我为主技术标准的制度规范,实现了涉及高铁的工程建设、动车组列车、列车调控、牵引供电、风险风控、运营管理等领域技术的标准化、规制化,以整体最优的系统协调配置,确保高铁安全建设和运营。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曾指出,未来中国高铁不仅是产品的“走出去”,而且是高铁技术、设备和标准的整体化“走出去”,核心就是中国高铁制度话语的塑构。这就更加期待蕴含着自主研发元素和设计理念的“中国标准”的制度话语形塑,以持续性打造中国高铁的核心竞争力。根据福柯的话语理论分析,相对于描述性创新话语而言,中国高铁的规范性创新话语就更加倾向于将这种技术性的创新话语转换成为具有文化自信的知识体系,即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的制度话语建构,进而在世界高铁话语场域中形成“一种新的发展意识形态、新的企业组织实践和新的社会文化认同”〔6〕,推动实现中国高铁“生存—发展—竞争”制度话语的生成逻辑。这种作为规范性创新话语的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的制度话语,有利于在更大范围内推动中国高铁技术创新的话语实践,进而上升成为国家繁荣、经济进步或行业竞争的制度标准和战略范畴。

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的制度话语,是基于新时代中国国家标准、行业发展要求和铁路运行的新形势新矛盾新诉求,为中国高铁打造的复合型技术规范。对于世界而言,中国高铁经历了“独立研发、引进消化、自主创新”的三级跨越,实现了“先锋号”“中华之星”“和谐号”“复兴号”的蜕变,呈现了一个技术创新的“否定之否定”的鲜活案例。中国高铁之所以备受世界瞩目,正是源于它具备适应中国各种复杂的地理、气候、地质环境的“中国标准”,且日渐超越欧洲标准和日本标准,被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使用。正是这种制度性的话语认同,中国高铁才能全方位走出去,日渐成为世界性的制度话语。中国高铁的制度标准,也即是“中国标准动车组”的整体性阐释,意味着中国动车组的所有零部件均实现了标准化,中国标准的动车组日渐成为国际性的标准制度。《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一定程度上就是我国第一部铁路设计行业标准的重要制度话语。同时,这套高铁制度规范也是目前世界上首部系统完整、内容完备的高速铁路设计文本,明晰了包括路基、桥梁、隧道、无砟轨道、站场、客站、牵引供电、通信信号等20个技术领域的标准化操作要求和安全保障措施,为进一步推进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的制度化、规范化、国际化认同,实现中国“高铁外交”和“高铁出海”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话语支持。当然,相对于国际铁路标准的主流话语,中国高铁标准的制度话语体系仍处于构建和认同阶段,毕竟铁路最早发源于1825年的英国,有着近200年的悠久历史。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铁路的国家标准与行业规范在引进和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实现着“国际化”的话语融合,尤其是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的制度话语构建,更彰显了影响和引领世界铁路标准的发展趋势。当前,包括第三世界在内的许多国家受缚于长期殖民话语的影响,缺乏对中国高铁标准的制度话语认知,而在技术和心理上仍旧依赖于欧美铁路标准,特别是“7.23”甬温事故的出现,使中国高铁创新模式备受质疑。这也要求中国必须从国际标准与中国标准的差异化比较中,从中国高铁自身的发展历史、技术解读、创新发展、适用举措、安全保障等多个方面让世界认识、认知和认同中国标准的制度话语,如当前非洲大陆许多国家的铁路就认同和使用了中国标准,就是打破欧美标准制度话语的一个突破口。2017年5月31日,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开通运营,是采用“中国标准”的海外首条国际干线铁路,以及正在采用中国高铁标准建造中的雅万铁路,都标志着中国行业标准的制度话语日渐开始走向世界,具有国际话语权。所以,一旦中国高铁的制度绩效和话语优势赢得国内外的检验性事实的认可,那么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的制度话语被国际社会接受和认同就为期不远了,进而也“会为整个世界的铁路市场注入巨大活力,世界各国的铁路市场与崛起的中国工程企业之间的合作空间也将会增大”〔7〕。

制度话语的建构和实践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要有促发其制度绩效和话语优势的条件。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一张白纸到壮美图景的历史生成过程,建构实践了“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的宏大叙事话语表达,代表着中国高铁未来发展的时代指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认同做出了支撑性的建构论阐释。一定意义上说,目前西强东弱的话语格局,决定了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的制度话语构建与认同并不会是一帆风顺,欧美发达国家是不会轻易地接受中国高铁标准的制度话语。这也倒逼我们必须加快实现中国高铁标准的国际认同:进一步加大中国高铁标准的制度话语的推广力度,选择欠发达国家作为突破口,尤其是对那些受意识形态和欧美标准影响小的国家,更应该注重从设计理念、设备性能等各方面加大推广宣传;进一步加大培养具有国际化标准的工程监理等高铁人才,进而使得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的制度话语能够被国际市场了解;进一步扩大与国外企业的联营合作,通过本土化技术人员的培养和实际的工程技术实践证明中国高铁标准的适用性;进一步提升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的制度话语翻译转换工作,以适应西方话语表达规范和认知习惯。只有中国高铁技术标准的制度话语得到国际性的构建和认同,才能有力提高中国高铁技术、设备和标准在国际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得中国创造在更广泛、更高端的市场空间拥有话语权。

三、价值话语:中国高铁精神的话语建构

伟大的实践,必然生成伟大的精神。中国高铁从零起步,五年实现40年大跨越,从引进时速200公里到自主研发“中国速度”350公里以上的高铁技术,“从京津城际高铁的建成开通,到武广、郑西等十几条高铁投入运营,我国成为世界高铁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高、技术最全面、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8〕。至此,中国跨入了世界高铁领域,成为高铁发展潮流话语的引领者,特别是全体铁路人在实践中铸就的“产业报国,勇于创新,为中国梦提速”为内涵的“中国高铁精神”无疑起到了很大作用,处处彰显着中国铁路人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和奋斗目标,闪耀着技术创新、融合发展、价值重塑的时代光辉。以高铁工人精神为核心的价值话语,其凝练表述中的话语特质与精神内涵体现在“三个层次、五个方面”,具体来说:

一方面,以高铁精神为核心建构的价值话语特质表现在国家、行业、个人等三个层次,孕育于中国高铁价值话语生成的时代语境、实践语境、大众语境。首先,从国家层次看,中国高铁精神是站位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根基上的时代阐发,是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在中国高铁跨越崛起历程中的实践延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铁行业的融入认同。这是中国高铁精神生发的时代语境,决定和影响着中国高铁精神的话语特质和内在理路。其次,从行业层面看,中国高铁精神正是中国梦话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与中国高铁理论话语、制度话语、行业发展融合发展而形成的行业文化价值观,即中国高铁价值话语。这种具象化、规范化、创新性的价值话语,已经贯穿到了中国高铁建设与运营的全过程,融入到了行业提质增效的企业文化脉络中。这是中国高铁精神生发的实践语境。最后,从个人层次看,中国高铁精神正是铁路行业千百万职工长期奋斗拼搏,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是广大铁路行业职工忠于国家、忠于职业、忠于岗位、忠于工作的辛苦付出、无私奉献的情感凝聚,饱含的是对国家、民族、事业的挚爱、牺牲与奉献的精神感召。这是中国高铁精神生发的大众语境。

另一方面,以高铁精神为核心建构的价值话语内涵体现在爱国、创新、自信、负责、服务等五个方面。一是彰显爱国精神话语。中国特色高铁的发展之路,充满着坎坷和辛酸。单就说在日本、德国、法国等外国高铁技术合作单位的中国技术人员,仅仅背基本的操作方法,一旦涉及到原理设计、故障处理等核心技术,外方总是避而远之、时刻戒备,更不允许现场有丝毫的文字记录。很明显外国高铁核心技术是不外传的。如果中国的这些技术人员不是抱着为国家和民族争光的决心,不可能殚精竭虑、千方百计地学习、钻研核心技术,更不可能向国内传回几十兆的电子资料。正是有了于延尊、丁荣军、孙斌斌等一批具有坚定爱国信念的技术人才,才在最短时间内“为中国高铁列车打造出中国身、中国芯、中国脑、中国面孔、中国标准、形成领先世界‘中国造’高铁列车”〔9〕。二是秉承创新精神话语。事实上,创新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优中选优的过程。为了攻关被誉为“高速列车之心”的永磁牵引动力系统,工程院院士丁荣军带领的团队在近千万次的实验中,仅烧掉的元器件就有一卡车之多。在CRH380A动车组的车头形状设计时也颇费脑筋,先从20个车头设计方案中最终选出2个,并行了近100次的仿真计算、760个不同环境气动力学试验、60个工况噪声风洞试验和520个测点的22项线路测试,最终形成了堪比航天火箭的“子弹头”造型。中国高铁从“追赶”到“超越”的跨越,靠的正是这种“当代愚公”的打拼精神。这也成为高铁技术创新、价值重塑的鲜明注脚之一。三是坚持民族自信精神话语。曾几何时,中国高铁成为了改变中国制造业“低端”“山寨”话语的“靓丽名片”,让世界开始对可靠的中国产品及中国“智造”技术竖起了大拇指,2014年中国中车成功中标欧盟国家马其顿的动车组就是鲜明一例。产品质量的提升固然彰显了中国高铁工人的民族自信精神,但其中的包容心态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心理共鸣和认知好感。中车公司在美国工程拆迁中保留了一栋镌刻着美国西屋公司7000多人集体回忆的老房子,就感动了当地居民、媒体,连市长也亲自打电话致谢。四是体现精益精神话语。相比以往的铁路技术标准,中国高铁始终将工作做到极致,始终把事业当作信仰,每一个配件、每一道工序、每一件工艺都要求实现高品质、高标准和高要求的精益求精。即便最琐碎的标准、最简单的操作都必须实现零瑕疵、零错误的极致操作,这是因为每列动车组都涉及19726根线束、近10万个接线点,一点点的差错都会招致不可想象的损失。所以,“一口清,一手精,实名制”是高速动车组制造严谨精细、“标准为王”的最佳体现〔10〕。正是因为有这种精益求精、认真负责的精神,高铁工人受到了2015年7月视察中车工作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赞扬,称“这个‘工序一口清’很厉害”。精益求精的过程不但造就了中国“智造”完美的高铁产品,更在短时间内催生出了一大批高速动车领域的大国工匠、管理骨干和技能大师,形成了中国装备制造领域的“中流砥柱”和高铁时代的精神象征。五是锻造服务精神话语。产品是人民群众需求导向的具体形塑,高铁的每一道工序、每一件工艺和每一列动车组也都体现着高铁工人“融合全球,超越期待”的服务意识、担当精神,体现了为乘客、客户提供舒适体验、创造价值的秉承理念、价值使命。

价值引领方向,精神凝聚力量。互联网+时代,中国高铁更加注重开发产品的智能化、科学化理念与功能,不断创新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个性化的服务模式、特色化的服务体验,实现了中国高铁价值话语的全过程引领与全方位覆盖,比如正在建设中的智能京张高铁,就树立了中国高铁的新标杆。一定意义上说,高铁精神的价值话语也是中华文化相融相通的时代表征,能够激发中国高铁工人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精神力量,反映着中国人民当代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体现着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世界理念,从而在文化层面推动着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价值话语走向世界,惠及全球。可以说,高铁工人在中国高铁实践发展中彰显的爱国精神、创新精神、民族自信精神、精益求精精神和服务精神等价值话语“必然是一个语言符号和价值观念的统一体”,且“往往会被附加一定复杂的思想理念和价值判断”〔11〕,并在实践中融聚转化为领跑世界高铁的“第一方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

四、形象话语:中国高铁国际化的话语建构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软实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综合折射。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备受各国政府重视。《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6—2017》显示,高铁(36%)成为海外认知中国科技成就最瞩目的符号标识,成为立体、全面展示中国形象最闪亮的国家名片。中国高铁从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到自主创新,再到领跑世界,构建了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中国高铁格局,尤其在勘察设计、工程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管理、安全防护等方面形成了全产业链条与整体性技术体系。这不但提升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中国标准的国际声誉,而且也为世界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方案,更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了中国新形象,传递了中国新声音。

美国有苹果(iPhone),中国有高铁。作为“大国重器”与新“四大发明”之一的中国高铁,之所以成为中国高端产品走向世界的代表性名片和世界铁路国际话语场域中的形象性标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中国高铁话语的国际化认同,其背后彰显的是中国高铁装备制造水平的提升和中国高铁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时代诉求。事实上,中国高铁话语实践的国内成效已经有目共睹,那么进入21世纪以来,“在网络化兴起并深刻变革了全球经贸格局的背景下,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使高铁‘走出去’成为这一共建倡议的内在要求”〔12〕,所以,随着中国高铁阔步走向世界,构建国际化高铁话语权的推进,进一步塑造和展示中国形象自然也是题中之意了。中国高铁国际化的形象话语建构,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话语、经济话语、外交话语、安全话语、文化话语的形象构建,都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也必将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增添新活力新动力。在这方面,西南交通大学徐飞教授对于中国高铁“走出去”的战略意义、战略要点的论述比较详尽〔13〕,在此不再赘述。

尽管中国高铁国际化形象的话语构建意义重大,开局良好,“且动力、实力、潜力十足,但也遭遇了不少尴尬”〔14〕,特别是在国际竞争中的知识产权遏制与产品形象“污名化”的问题,面临着欧美铁路主流话语的挑战和挤压,尤其是有关高铁标准壁垒、知识产权等方面的话语博弈。这足以说明我们必须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必然要以中国人自己的价值、逻辑和话语来回应西方话语的冲击和挑战”〔15〕,大力提升和增强中国高铁的国际形象、国际话语权。客观上看,形象抹黑、话语博弈的本质是经济利益、意识形态、国家战略的竞争,核心是以高铁技术为代表的国际竞争力问题,本质是高铁国际话语权的争夺。从国际看,新技术创新标准是必须突破原有技术内涵15%以上。中国高铁无论是整体创新,还是专利技术突破,其技术体系的创新指数均处于国际前列。事实上,“我国高铁的质量并非不过硬,而是缺乏一套国际认可的衡量标准”〔16〕,缺少一套国际认同的产品形象和话语体系,所以无法在欧美铁路标准的强势话语场域中拥有自己的话语权,更不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掌握铁路标准的制高点。相对于欧美铁路的技术标准,中国的高铁技术无疑已经非常先进,且中国标准的《高速铁路设计规范》(TB10621-2014)文本话语也已经公布,单就目前中国高铁“出海”的国际化建设实践项目已可以说明这一点,但遗憾的是中国标准与谱系化、标准化、成熟化、一体化的强势欧美标准话语相比,总体上仍处于劣势,缺乏国际话语权。所以,中国高铁形象的国际话语建构,就要力求在核心技术、知识产权与话语体系的整体上实现国际性的统构聚合即中国高铁标准的话语建构和国际认同,不断向世界传播中国高铁精神、中国高铁文化与中国高铁价值,“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凝聚中国高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共同价值,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中国高铁与世界共享发展,真正“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阳光普照世界!”〔17〕相反,如果缺乏这种共同价值的话语建构,中国推动“高铁外交”,实现顺利“出海”和有效参与国际竞争,就有可能陷入知识产权的无休止纠纷、产品形象污名化和话语认知障碍的旋涡中。这既指出了中国高铁走向世界的世界价值和国际形象,也决定了中国高铁话语赢得国际社会的理解、认同并不是一帆风顺。

形象的塑造必先源于话语的变革与建构。如果说新干线高铁技术改变了日本国家形象的话,那么可以说中国高铁正在影响和改变着世界面貌,正在以其强烈的示范话语影响和消解着欧美标准的话语霸权,重塑着中国科技发展的新形象。无论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话语构建,还是中国高铁的国际话语构建,目前都处在相互影响的初期认识、认知阶段,而要实现中国高铁国际形象的话语建构与价值认同,就必须要:一是彰显中国高铁价值共享的理念话语,明确表明中国致力于和平发展的高铁技术理念与推进路径,从思想和观念上消除少数国家蛊惑的“中国威胁论”等抹黑中国形象话语的干扰,同世界各国一起打造政治互信、经济互补、文化互融的人类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二是提升中国高铁标准的国际化认同。谁掌握了知识产权和专利技术,谁拥有标准和品牌,谁就拥有话语权,就可以主导市场〔14〕。简言之,高铁标准是中国高铁国际化话语建构的核心问题。相对于欧美标准,中国高铁标准的国家话语认同度低,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这就要求慎重选择中国国际化的战略突破口、话语传播渠道,努力让中国高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世界话语通过事实去佐证、理论去阐释、话语去传播,进而回应那些嘲讽、蛊惑话语,化解认知谣言、认同担心,塑造中国的高铁话语和国家形象,比如蒙内铁路、雅万高铁就是中国高铁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国际化形象建构与话语实践,就具有世界性的认同示范效应。三是适应国际法律和政治的特定语境。要综合评估对方国家的政治、安全、社会、技术、法律、政策和财务等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预防和规避,否则极有可能陷入“泥潭”而丧失竞争优势。四是注重中国高铁国际化的复合型人才培养。人才是中国高铁国际形象建构与话语实践的第一资源。中国高铁国际话语建构不但需要具备高铁专业技术的技能性人才,更需要兼具有外语、文化、谈判和沟通能力的综合性人才,才更有利于中国高铁国际化市场的宣传、培育和推广,提升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影响力、话语权。五是统构聚合国家战略和产业合力,实现中国高铁国际化布局。借助国家和政府之间的战略对话与项目协作,如“一带一路”倡议与实践,引导中国高铁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整体性“出海”,以减少国内企业间的消解内耗,实现相关产业的联动输出和优化布局,助推国家战略的纵深推进。

国家形象塑造与建构是国际间“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也是一个反复的国家话语博弈的过程”〔18〕,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结果。一定意义上,国家形象危机的本质就是国家形象话语的危机。而中国高铁恰恰为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塑造中国国家形象提供了一个契机,这是一个得到大多数海外人士认同的形象性标识和符号性话语。话语即权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就国际社会而言,谁掌握了国家形象的话语权,谁就掌握了国际间形象话语博弈的制高点、主导权。这也要求我们必须抓住中国高铁国际化话语建构的机遇,大力提升中国国家形象的传播体系和国家形象建构的话语体系,增强国际场域话语博弈的主导权、话语权,全面、真实、立体化地向世界展示当代中国致力“和平发展、求同存异、共建共享”的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进而在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介绍中国方案。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中国高铁的跨越式发展,不但彰显了中国立场、中国价值、中国智慧,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思路、理念、方案,彰显了中国思想、中国主张。任何时候,强大的思想理论和价值观念必然要通过强势的话语体系来表达和固化〔11〕。中国高铁以享誉世界的“中国速度”,成为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智造转变的一个强劲符号,成为海外人士全面、真实认识和了解中国形象,提高国家软实力的一张国家名片。换句话说,中国高铁的奇迹般跨越崛起,成功塑造了一张与世界主潮交融共享、自觉自信的亮丽名片,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历史性崛起进程中将发展优势转换为话语优势的形象聚焦。短短几年间,中国高铁实现了从“追赶”到“引领”的话语蜕变,正在塑造着一套自主创新、标准规范、精神凝练和国际认同的融技术、知识、价值为一体的全方位、全要素、全领域的中国高铁话语体系,引领着中国进入“高铁时代”,不断传递高铁发展的“中国声音”,讲述高铁创新的“中国故事”,诠释高铁文化的“中国特色”,塑造着高铁发展的“中国形象”,为人民群众不断构筑新时代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提供着精神指引。简言之,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中国高铁的“中国速度”,更要让世界了解中国高铁发展的理论话语、制度话语、价值话语、形象话语,让世界认识开放发展的中国高铁、共建共享共赢的中国高铁、为人类命运同体建设贡献力量的中国高铁。

建构和传播中国高铁话语,提升中国高铁国际话语权,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也是一个重大的时代发展课题,需要从顶层设计,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协同推进。实质上,中国高铁话语的建构与实践,既是中国高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技术、知识等理论话语的构建,也是中国高铁标准规范、中国高铁精神的制度话语、中国高铁价值话语的构建,更是中国增强国际话语权和提升国际形象的实践,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国际场域中的话语实践。这对于“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9〕,进一步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这也恰如奥巴马总统在一次国情咨文演讲时所说,“美国应把中国当作榜样。未来25年要让80%的美国人口享受高铁”〔20〕。一定程度上说,这也代表着国际社会对中国高铁话语建构与实践的中国方案的肯定和认同,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和阐释。

猜你喜欢

话语高铁建构
中秋节:62万人坐着高铁游云南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高铁会飞吗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第一次坐高铁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