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2018-02-09文新梅
文新梅
(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86)
0 引言
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旅游业发展迅速,外国游客数量迅速增加,早在2006年中国已是国际旅游的第一大目的国,并于2011年成为全球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日益发展的旅游业推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使旅游文本的翻译工作显得日益重要,旅游行业发展促进人们对旅游翻译有更高的标准。
然而,由于地理差异,文化差异等差异影响,不同语言环境熏陶下的读者有其约定俗成的审美心理,认同,和价值观,这种心理,认同和价值观已经使他们的语言使用方式固定化,这就造成了各国独特的旅游语言表现形式,形成了各国间不同的表达风格和审美标准,这使得旅游翻译面临的难度加深,旅游翻译文本承担的责任日趋变大。不过,译者可以从德国功能主义的翻译目的论中得到启迪,并把这种理论有效地应用于旅游翻译策略中。
1 目的论的提出和发展
从二十世纪中叶开始,西方翻译理论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西方翻译理论研究出现了操纵派,多元系统派和功能派等多个派别,其中功能派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是翻译的目的论。翻译目的论,归根结底是一种翻译理论模式,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是德国功能翻译学家凯瑟琳娜·赖斯和汉斯·威密尔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其形成和发展主要经过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凯瑟琳娜·赖斯于1971年首次提出了文本功能是翻译批评的一个标准,发展了以源语和译语功能对等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这是功能派理论思想的起步。第二个阶段赖斯的学生汉斯·威密尔继承了她的一些想法,以文本目的为翻译过程的首要准则,正式提出了翻译目的论,该理论认为翻译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其核心为目的原则,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目的论认为翻译应该遵循的最重要的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功能重视的不是译文是否与原文对等,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原文基础上,以达到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除了“目的原则”,该理论还要求翻译要遵循“语内连贯原则”和“语际连贯原则”。从威密尔的目的论,可以看出,译者对整个翻译过程中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都由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翻译目的决定。第三个阶段克里斯蒂安·诺德对目的论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忠实原则”,该原则注重的是译者对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忠诚。由此,“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构成了目的论的三大原则。
2 旅游文本
旅游文本指的是那些和旅游相关的文本,包括景点介绍,旅游标语,广告等内容,旅游文本主要用途是向外告知旅游景点信息及吸引游客,因而对其语言表达的要求很高,既要求语言简练,通俗易懂更要准确无误,能被不同层次人士接受。旅游文本应该是一种为大众所理解的通俗文本,被英译后的译文读者是外国人,旅游资料往往有两个目的,一是传播中国文化,让外国人对中国文化乃至中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促进文化间交流,促进中国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往来;二是吸引外国游客来中国观光,发展旅游业。
3 旅游文本翻译策略
我们的旅游翻译面对的是来自不同文化的外国游客,希望把中国独特的历史文明,绚丽山河,及民俗文化推荐给外国游客,吸引他们来中国观光旅游,进而促进我国旅游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因而旅游资料的翻译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关键的。
目的原则是目的论的首要原则,由于旅游文本的语言和形式受特定文化的制约,译者应该根据目的原则,即为了达到译文的预期目的,迁就目标语的形式规范和文体惯例,翻译过程中,不必拘泥于译文和原文对等,可使用增译,删减和改译等手段对原文进行处理以便对译语接受者产生影响力。
3.1 增译
增译是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而增加相关知识和背景资料,在旅游文本中通过对源语文本中个别字,词,句的意思进行注解或说明,达到使外国游客理解文本意思的目的。在旅游文本这一特殊的文本中往往会出现历史人物,地名,朝代,文化传统等独具中国特色的词汇,中国人听起来会感到耳熟能详,而外国人则缺乏相关历史背景资料,使用增译策略,能够引起外国游客的好奇心和兴趣。
原文:元宵节那天,大红灯笼高高挂。
译文:“During the Yuan Xiao Festival, also called Lantern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15th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red lanterns (Lantern Festival exhibition began in the Han Dynasty, about 2000 years ago, some people believe its origin to be related to Buddhism) can be seen everywhere.”
在这份旅游资料中,译者对“元宵节”和“灯笼”作了补充解释,有助于外国游客对元宵节的理解,令他们对元宵节,乃至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憧憬。
3.2 删减
删减指的是省去文中不重要,不必要,重复的信息的方法。在中国的旅游资料中,很多内容所描述的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事物,若逐字逐句翻译,对外国游客来说,反而是一种累赘,对他们理解原文没有任何帮助,从目的论看来,在不影响译文传达的主要信息和目的的情况下,可以在旅游文本中应用删减策略,使译文简洁,重点信息突出,以实现旅游景介翻译的变通策略。
原文: 西塘的居民建筑突出了幽深的特点。西塘的弄堂很有特色,由于古镇环水而建,陆地的面积非常紧张,所以西塘人建房、修路都精打细算。房屋之间有窄窄的弄堂相隔,弄堂一般长有百余米,而宽往往不到一米。走在这样的弄堂里,两人相让都不容易。由深巷往上望,是向天际延伸的高高的屋顶,那是真正的一线天。
译文: One feature of the houses in Xitang is their seclusion and serenity. As land is limited, Xitang people make careful calculations when they build houses and lanes. All the 100-plus lanes are less than one meter wide but more than 100 meters long. Standing in such a lane and looking upward, one only sees a line of sky overhead.
在这份旅游资料翻译中,省去了“西塘的弄堂很有特色,由于古镇环水而建”,“房屋之间有窄窄的”,“相隔”,“走在这样的弄堂里,两人相让都不容易”,“是向天际延伸的高高的屋顶”,以避免重复。
3.3 改译
改译是指在不损害原文信息和目的的前提下,对不符合译语习惯的风格,语序,词句等进行调整,从而更好地为译文读者所接受。汉语和英语在写作风格上存在差异,中西方人在思维方式上也存在差异,在旅游文本中,为更好地向外国游客传达信息,译者可以采用改译策略,旅游文本的改译策略通常用于对名言,诗词的改译以及对原文风格的改译等。
例如在含有古诗词的旅游文本中,往往把古诗词删去或一带而过,因为旅游文本的目的不是让外国游客欣赏古诗词,学习古诗词,可以用一句话或几句话把古诗词所表达的含义叙述出来,这样并不影响原文意义的表达,又使译文通顺自然。
4 结语
本文以德国功能学派重要的翻译理论——目的论为理论指导,浅析了适用于旅游文本这一特殊类型的文本的几种翻译策略,在旅游文本中应该首先意识到要以目标游客为中心,考虑到外国游客的价值观,审美方式,思维方式,及文化习惯,酌情采用翻译技巧,对于一些外国游客不了解的重要信息,译者可以采用增译策略;对于一些外国游客觉得重复冗长的信息,译者可以采用删减或改译的策略进行调整,使旅游资料实现最好的预期功能,即促进中国旅游业发展,宣传中国文化,促进旅游文化的对外交流。
[1]Reiss, K.TranslationCriticism,thepotentialandlimitations[M]. 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
[2]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3]陈宏薇. 高级汉英翻译[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4]张彦鸽. 变译理论下的汉英旅游翻译策略[J]. 中州学刊,2007.
[5]何自然. 语用学概论[M].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胡晓吉. 实用英汉对比翻译[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7]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8]刘军平. 西方翻译理论通史[M]. 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9]刘宓庆. 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