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好高职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思考
2018-02-09王英春
王英春
(辽宁建筑职业学院 ,辽宁 辽阳 111000)
0 引言
2015年底,习近平主席召开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会议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培育优秀人才,为党和国家服务,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与办学水平,处理好国内和国际两个方面的关系。为了证明该指示的重要性,国务院将会议精神印发成文件下发,要求各单位认真学习领会。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人们对国际化教育的认知不断加深,高职院校对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关注程度逐步加深。本文从高等职业院校的国际交流及合作等多方面切入,对国内现阶段的高职教育现状做了分析,并对未来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探讨。
1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教育国际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1.1 国家要求高职教育要对外进行沟通交流
现阶段,全球化趋势对教育行业的发展影响越来越强烈,教育国际化交流越发广泛。国家对此制定出一系列的法规及管理办法。如 2014 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5 年《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等。这些文件明确提出了高职院校要重视国际化沟通交流工作,吸收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情况,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1.2 高职教育发展改革与国际化是“一带一路”大背景下的新要求
2015年,国家颁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相关政策。“一带一路”在海陆两方面连接了我国与欧亚大陆上许多国家,推动着许多重点建设工程的进程。为了保证“一带一路”的发展有足够的人才资源,就要确保教育水平的提升及优秀人才的培养。在此背景下,我国重点推动国际化办学模式,培养综合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添砖加瓦。因此,高职院校也应响应国家号召,积极主动应对挑战,主动学习国外优秀教学经验与制度模式,为国家发展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优秀人才。
1.3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全球化趋势下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
目前,高职院校与国外优秀教育资源联合已成为常态。例如,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与英国奥斯特大学联合创办“3+1+1”的办学模式。学生在专科院校三年毕业后可得到专科毕业证,学生考过雅思后,就可赴英到奥斯特大学攻读一年预科研究生课程和一年学位研究生课程,通过毕业考核后,学生就能获得英国奥斯特大学的毕业证。这种办学模式的好处就在于学生出国学习可开阔视野,学到行业领先的知识和技能,有利于日后回国发展,建设祖国。此外,学校和社会企业联合办学,招生就业直接对口的模式也是一大亮点。又如,辽宁职业学院、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辉山乳业集团和荷兰阿瑞斯教育集团针对人才培养签订了特定的培养协议,使学生的专业对口性增强,专业技能细化;学校为企业直接输送专业化人才,既能高效快速地推动企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又能解决一大部分学生的就业问题;同时,教育国际化使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
2 高职教育国际沟通交流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高职院校不重视教育教学的国际化
即使目前我国绝大部分高职院校认识到对外交流沟通与联合办学的重要意义,并能根据自身定位制定适合自身的发展策略和目标,但大部分高校国际化办学项目的教学理念模糊,没有一个明确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不合理,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自身发展脱节等问题层出不穷。很多高职院校与国外其他院校没有进行深层的发展探讨,仅仅停留在打声招呼、开开讲座的浅表层面。此外,我国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发展策略很难落实到实处,不能对自身规划发展起到实质性的推进作用。这些问题的根源就在于部分高职院校没能把对外沟通合作与教育国际化摆在一个重要的地位,缺乏一个长远的、国际化的视野和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
2.2 高职院校缺乏完善的外事工作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起独立和专门处理国际院校来访沟通交流合作的机构和办公组织。据了解,我国全国性示范高职院校中只有一半会专门开设一个独立的部门来管理对外合作交流事宜。在我国非示范性高职院校中,有15%的院校开设了独立的部门来处理对外合作交流事宜,很多院校将对外交流与合作等相关工作与其他常务工作联合起来一并处理,并没给予足够的重视。
2.3 高职院校的国际化交流合作仅仅停留在表面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更多的是将学生“送出去”,很多所谓的国际合作项目只是停留在输送学生层面。同时,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将国外先进理念和教育资源“带回来”,但并未结合自身的实际条件进行合理规划,而是依葫芦画瓢,全盘照搬,没有达到期望的效果。很多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项目只停留在打声招呼或开开讲座的浅表层面,或者是简单将学生送出国门。我国高职院校要进行国际化交流合作,就应该双向发展,既把学生送出去,也要接收外国的留学生,真正做到互通交流。
2.4 国内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不平衡
我国目前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问题,相应的,部分贫穷落后地区的教育文化发展水平也没能实现大幅提高。根据有关数据表明,经济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教育发展程度比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高,拥有更加先进的教育资源,教育的国际化程度也远高于中部地区。此外,部分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不合理,也会影响国际化交流合作的推进。
3 高职院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可采取的措施
3.1 面向国际,提高开放程度
国家大力倡导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要面向国际,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以培养综合性、高水平、国际化的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将校门打开,吸纳更多国际教育资源,同时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寻求多方面合作和资源共享,不断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学质量。
3.2 建立健全合理高效的国际交流合作制度体系
目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仍没有建立起独立和专门的处理国际院校来访、沟通、交流、合作的机构和办公组织,并没有真正重视起国际教育沟通合作,没能建设一个完善合理的管理制度,而是把对外交流合作与其他事情混在一起,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合理单独划分出一个专门的管理国际交流合作事务的部门和组织,保证国际交流通道的开放与顺畅。同时,要注意完善基本的管理制度和体系,注意制度的落实和完善,制定配套的监督和改进体系,避免制定的管理制度成为空中楼阁。很多大学成立了国际交流合作处或国际教育交流中心,专门负责交流合作、出国出境、海外学习、国际会议、合作办学、师资培训、对外培养留学生、外交推荐平台、引进课程等工作。
3.3 培养一批专业的国际交流合作人才
为了保证良好的国际交流效果,优秀的专业人才将发挥重要作用。要专门培养一批具有政治立场不动摇,语言技能和沟通能力强,知识构建围度广,具有广阔视野,懂礼仪的外事人才;大力重视国际交流合作人才队伍的投资建设,定期开展专业的精英培训班,提高人才的各方面综合素质;以大局为重,培养一批能跨文化交流,具有灵活应变能力和协调能力的精英人才,推动我国高职院校在精英团队的帮助下“走出去”。各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处工作人员要本着为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原则,制订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规划,制定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管理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并落实实施;完成有关涉外事务的报批和对外行文、发文和收文,完成聘请国(境)外专家来校工作的报批与管理,完成所有国(境)外人员(外国留学生除外)来校的邀请、审核及报批手续的归档与管理工作;完成所有教职工短期因公出国(境)和学生因公出国(境)的审批、申报、管理及护照、签证(通行证)的办理等工作。
3.4 建设特色学科专业,提高国际竞争力
国际交流合作不能流于表面,而是要深入学科专业教学的本质,打造出一批有自身特色的重点专业,扩大院校竞争力,融入国际市场;通过一系列学术讲座、资源信息共享、共建专业对口项目等方式,推动高职院校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培养专业技能强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推动国内教育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以重点学科建设为主要阵地,与国外高职院校进行深层次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推进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把研究、学习和就业巧妙地结合起来,不断深化国际交流与发展。
3.5 达到人才输出和资源引进的动态平衡状态
国际化教育的沟通与发展是双向互通的状态。随着我国高职教育逐渐向国际化、多元化、多边化发展,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请进来”将国外优质资源引入国内,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增强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加强教学质量建设,扩大学院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充分发挥学院优势,转变传统的被动接受资源“输入”为积极探索资源“输出”的渠道和方法,大胆尝试“走出去”,通过开展适合学生实际发展需求的境外合作办学、语言培训机构等国际交流与合作项目,在办学中促进高职院校资源的双向互动。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交流与合作要达到人才输出和资源引进的动态平衡状态,就要抓住引进和输出两个关键。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可以方便快捷地引进国外先进教育资源,
提高院校学科专业的专业性和先进性。同时又要注意各方面人才和资源的输出,积极探寻文化和资源输出的方式和途径。例如,创办语言学院,到境外创办办学机构等,打造独特的文化名片,提高院校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优秀院校和资源进行合作办学,达到人才输出和资源引进的动态平衡状态。
4 结语
目前,我国对职业教育高度重视,这对高职院校国际化交流与合作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高职院校要把握机遇,将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落到实处,把工作重心放在人才的培养上。随着我国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各高校对国际办学、国际沟通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深;各高职院校要面向世界,多与国际范围内的其他院校保持沟通和交流,制定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和规定,提高教育水平和办学水平;响应国家培养技术型、综合型人才的号召,学习国外院校的先进办学理念,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1]宋梅梅,高雪松.高职院校基于专业改革和发展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57-60.
[2]黄华.高职院校国际交流与合作情况调查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66-72.
[3]童卫军,王志梅,叶志远.高职院校设计类专业“设计工匠”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6,17(37):28-31.
[4]周长祜.思想政治课教学[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8:421-422.
[5]麻红.国际化背景下地方高校的外事工作[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3):86-89.
[6]高玉蓉.国际化形式下的高校国际交流与合作[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10,27(3):305-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