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分析
2018-02-09梁婧
梁 婧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外科,厦门 361009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的统计,全球每年新发乳腺癌患者超过138万[1]。根治术治疗能够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因为手术创面较大,患者术后需要长时间卧床休养,容易导致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DVT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进而对静脉腔造成阻碍,如果不能够得到及时地诊断与处理,可能会危及患者的生命。本文主要对乳腺癌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原因及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选取了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女性乳腺癌患者500例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21~77岁,平均年龄(45.69±0.28)岁;乳腺癌改良根治术400例,单纯乳房切除术79例,保乳根治术21例。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应用标准新辅助化疗或者术后辅助化疗。在完成手术治疗7~49 d(平均19.6 d)后,经过超声诊断发现,共23例患者发生DVT。
1.2 方法
1.2.1 乳腺癌术后DVT发生原因
患者自身因素:伴肥胖、高龄等因素患者,可能因术后运动缺乏、活动功能减退等,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速度减慢,下肢局部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而增加患者的DVT发生风险。手术因素:乳腺癌手术时间过长,容易加剧乳腺癌患者的机体应激反应,导致患者静脉血管壁受损,凝血系统持续激活;化疗:乳腺癌患者多采用手术联合化疗方案,化疗中所使用的药物可能引发静脉血管收缩,或形成细胞损伤,导致乳腺癌患者下肢静脉血管中,大量沉积纤维蛋白、血小板,为DVT的发生提供机会。术后长期卧床:乳腺癌患者可能因术后疼痛、体质欠佳、留置管道等因素影响,不愿下床活动,随着卧床时间的延长,乳腺癌患者下肢静脉回流速度逐渐减慢,进而增加其DVT形成风险。
1.2.2 DVT治疗
常规干预:告知患者保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溶栓治疗:于超声引导下,于患肢外踝处切开小隐静脉,置入溶栓导管,置管成功后,缓慢推注20万U尿激酶。患者回病房后,按4万U/h剂量持续泵入尿激酶,并结合纤维蛋白原监测结果调节溶栓药物剂量。于溶栓治疗48 h内,行造影检查,见下肢深静脉血栓溶解后适当撤出导管。期间,按每日2次频率给予乳腺癌患者皮下注射4100万单位低分子肝素。持续溶栓治疗7 d。经造影检查血栓完全消失后,于出院前3天给予患者口服华法林抗凝,每日用药2.5~5.0 mg,持续用药6个月。
2 结果
本组23例DVT患者经过持续7 d的溶栓治疗后,造影检查见水肿消失,静脉阻塞消失,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值<1 cm。
3 讨论
3.1下肢DVT的原因
目前研究发现肿瘤性疾病发生DVT的主要机制是肿瘤细胞改变了红细胞的电荷,血液处于高凝状态,由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长期卧床休息,全身的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尤其是下腔静脉。另一方面长期的化疗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进一步的加速血栓的形成。发生DVT不仅与患者自身的身体条件有关,也与周围或者客观条件有关,具体可以分为从以下几个方面。
3.1.1 静脉血栓发生机制
此次研究工作采用了试验探究和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得出根据经典Virchow理论,导致下肢DVT的主要三项因素分别为血流滞缓、高凝状态以及血管内膜破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可以被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临床最常见的原发因素包括了V因子的突变、蛋白C和蛋白S缺失、以及抗凝血酸缺乏等;继发因素主要包括手术和创伤等。
3.1.2 患者自身因素
导致下肢DVT的个体因素主要包括年龄、种族、易栓倾向、肥胖程度以及其他基础性内科疾病等[3]。下肢DVT发生概率增加,与患者年龄增大以及肥胖女性运动量小、血液流速慢、黏性高有关。年龄超过70岁的女性,且体质量指数超过30的肥胖患者,易患下肢DVT[4]。
3.1.3 手术因素
⑴术中对肌肉、组织的压迫、牵拉,机械性损伤会激活患者自身的凝血机制[5];⑵麻醉药的使用会导致周围的血管出现明显的扩张,肌肉麻痹、张力下降、静脉回血减少、泵血的功能衰退,导致下肢DVT的发生;⑶乳腺癌术后需要保持卧床静养,下肢活动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流放缓,甚至瘀滞[6];⑷术后使用止血药物会诱发下肢DVT的形成;⑸术后如果出现了护理操作不当等情况,也会导致下肢DVT[7]。
3.2 下肢DVT的防治措施
⑴向患者介绍术后下肢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同时为患者演示下肢活动的方法。应用按摩手法,按摩膝关节与踝关节等部位,每次按摩持续10~15 min。对于老年患者以及接受能力较差的患者,采用反复多次讲解的方法,确保患者可以真正掌握下肢活动的科学方式[8];⑵治疗的过程中根据患者下肢DVT发生的主要因素,特别是针对高危因素,提前做好相应的评估管理工作。医生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凝血状态进行监管。术前对高血脂患者以及血液黏稠患者,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静脉滴注,降低下肢DVT发生概率[9]。
乳腺癌患者可能会因为手术因素,出现静脉血液循环不通畅等问题,可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血栓通治疗方案。联合治疗方案能降低患者静脉中血液黏稠度。合理控制用药量,使患者体内微循环得到显著改善,降低患者血栓复发的概率[10]。低分子量肝素可以对血液状态进行优化,使其避免处于高凝的状态,从而减少血栓的形成[11]。
术后是对乳腺癌患者下肢DVT进行治疗的最关键时期,经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可以有效地治疗下肢DVT。具体操作如下:⑴指导患者采取仰卧位,在脚踝上扎止血带,将造影剂缓缓注入,行深静脉造影,确定患者下肢DVT严重性[12];⑵在局部麻醉之后,使用导管鞘经由健侧股静脉置入,测量下肢静脉直径,标记深静脉的位置,作为治疗方案确定的参考依据;⑶指导患者更换为俯卧位,经由腘静脉或者股静脉进行穿刺,对于静脉较为狭窄的患者,要通过先植入支架或者球囊扩张的方式,解决静脉狭窄的问题;⑷当导丝从血栓当中通过之后,使用球囊开通血栓阻塞部位,最终完成人工碎栓;⑸在完成手术治疗后的24 h内,使用250 ml 0.9%氯化钠溶液溶液,融入100万U尿激酶,微量泵维持溶栓,之后再将剂量降低到60万,连续48 h溶栓[13]。
本研究23例乳腺癌术后DVT患者,采用抬高患肢、溶栓治疗及常规抗凝方法进行治疗,经低分子肝素及华法林持续治疗7 d后均痊愈。
综上所述,导致乳腺癌患者在手术后出现下肢DVT的因素较为复杂且多样,医护人员应于发现DVT后,给予患者早期治疗;此外,还应做好DVT的预防工作,将手术对患者造成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