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血管成像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2018-02-09郑许强肖玉辉周振寿
郑许强 肖玉辉 周振寿
1 福建省老年医院放射科,福州 350000
2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0九医院影像科,福建 漳州 363000
3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放射科,福州 350000
颅内微小动脉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该病具有隐蔽、微小等特征,并且在诊断过程中容易受到颅底骨干扰,所以临床诊断检测的难度很大。在传统临床诊断中,主要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但是该方法容易引起血管并发症(如皮下血肿、过度灌注综合征等),再加之存在有创性的问题,影响了该方法的临床应用效果。而随着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技术得到了推广,该技术在诊断颅内微小动脉瘤时,可以提供更加清晰立体的图像。本院采用MSCTA技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取得了理想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55例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患者28例,男性12例,女性16例,年龄48~77岁,平均年龄(62.8±3.9)岁。对照组患者27例,男性13例,女性14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63.1±4.0)岁。2组患者入院之后,根据Hunt-Hess分级,其中观察组0级2例、Ⅰ级4例、Ⅱ级15例、Ⅲ级6例、Ⅳ级1例,对照组0级1例、Ⅰ级5例、Ⅱ级13例、Ⅲ级7例、Ⅳ级1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Hunt-Hess分级等数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三维成像DSA检测,采用Seldinger技术对患者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在导入导管之后,通过注射器注入造影剂,之后通过造影机对左右两测的颈动脉进行造影,并分别从正面、侧面、双侧为扫描片,储存扫描信息,生成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影像学资料。
研究组患者接受MSCTA技术检测,患者仰卧位,注意保证呼吸平稳,避免吞咽动作,CT扫描的参数为:管电流250 mAs,管电压100 KV,螺距0.804,重建层厚度为0.8 mm,从颅底部一直到顶部进行头颅CT平扫。使用非离子型造影机,进行颅内螺旋CT造影检测,扫描时间为30~35 s。扫描之后将原始数据上传到工作站中,并且在重组处理中采用多平面充足、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等技术,并且在生成最终影像学结果之后,由两名以上的专业医师对诊断结果进行评判,确保诊断结果真实、有效。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中,统计2组患者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情况,并判断统计两种检测方法下的微小动脉瘤长径测量结果。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软件对本次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MSCTA发现26例微小动脉瘤患者,余2例患者中有1例疑似微小动脉瘤,另1例检查血管无异常。相比之下,对照组患者在接受三维成像DSA检测后,检测出25例微小动脉瘤患者,其余2例患者检查结果均显示血管无异常。研究组患者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2.86%(26/28),对照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2.59%(25/27),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检出部位为前交通动脉4例,大脑前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7例,颈内动脉4例(假阴性2例),后交通动脉3例,基底动脉2例,颈动脉4例,大脑后动脉2例;对照组检出部位为前交通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6例,颈内动脉4例(假阴性1例),后交通动脉3例(假阴性1例),基底动脉3例,颈动脉2例,大脑后动脉1例。
3 讨论
颅内微小动脉瘤多见于动脉侧壁、动脉顶端或者分叉等位置,临床上较为常见,40~70岁的中老年人是颅内微小动脉瘤的高发群体。现代临床研究认为,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主要病理特征为中膜弹力纤维、胶原蛋白等降解和消失[1]。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对人体伤害较大,因为微小动脉瘤破裂所引发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会直接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2-3]。在传统的临床诊断中,主要采用三维成像DSA检测,从临床应用情况来看,DSA对于直径超过3 mm的肿瘤具有较高的检出率[4],但是对于直径≤3 mm的肿瘤检查率相对较低[5]。三维成像DSA检测通过注射造影剂后进行扫描,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患者的颅内血管分布形态,了解肿瘤是否出现痉挛,并统计颅内微小动脉瘤的血流状况[6-7]。临床实践经验证明,三维成像DSA的观察角度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影响了该方法的推广效果[8]。
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进一步发展,MSCTA检测技术得到应用与发展,与三维成像DSA相比,该方法在信息收集、数据采集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9],在临床检测中,通过对比剂让肿瘤病灶内达到强化峰值;在诊断过程中可以通过连续扫描的方法来收集患者的病灶资料,并且通过连续快速的扫描,清晰的显示出患者的病灶情况[10-11],让医师在诊断过程中可以从三维的角度完成数据处理,并且通过MSCTA检测技术所提供的三维图像,从多个角度来观察颅内的血管分布情况,有助于提高检出率[12]。现代临床研究发现,采用MSCTA检测技术,可以清晰的观察出直径≤0.3 mm的微小动脉瘤,并且完整的显示出前循环与后循环的分值情况[13],并且通过MSCTA技术,可以应用多种处理技术来任意旋转颅内微小动脉瘤图像,所以通过该方法,医师可以清晰的了解微小动脉瘤的形状、突出方向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等,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完整的资料,为进行介入性治疗、模拟手术入路等提供可行的条件[14]。同时与三维成像DSA检测技术相比,MSCTA技术具有操作简单、经济可行等优点,所以可能成为未来临床工作的重点[15]。
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在分别对2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诊断方法,研究组患者的颅内微小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2.86%(26/28),对照组检出率为92.59%(25/27),2组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结果证明,MSCTA技术与三维成像DSA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差异不明显,两种方法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都可以发挥巨大作用,所以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武丽卿[10]对四肢骨与软组织肿瘤血管侵犯的患者进行了诊断,并分别选取了多排MSCTA技术与三维成像DSA检测技术对2组患者进行检测,最终检测结果证明,多排MSCTA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更理想,与本次研究结果是相同。
MSCTA技术在颅内微小动脉瘤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加有效的治疗,与传统诊断技术相比,MSCTA技术具有先进性,可以为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更加全面的资料,可在未来临床诊断中做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