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Q的概念及其结构分析

2018-02-09李炳全

肇庆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逆境挫折个体

李炳全

(肇庆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30年代,心理学家在研究人的能力过程中,发现智商(IQ)仅是成功的因素之一,由此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对智力因素的“非智力因素”概念,他们认为非智力因素不体现一个人的智慧水平,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研究的深入,塞拉维和梅耶于1980年代提出情商(EQ)理论,认为情商与智商一样是成功的必要条件[1]108-109。但是,随后心理学家发现,仅有IQ和EQ还不够。通过多年研究,心理学家又提出AQ(Adversity Quotient的简称)理论。AQ一出现,就获得广泛认同,并受到重视,被广泛应用于管理、教育、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心理健康等领域。

AQ是由保罗·史托兹(Paul G.Stoltz)博士提出的概念,用以衡量人们消除或克服困难或挫折的能力。史托兹认为,AQ包括控制、归因、延伸和忍耐四因素,简称为CORE[1]170。据此他编制了用于测量AQ的工具即AQ量表。史托兹之后,有关AQ的研究蓬勃开展起来,开展了许多有关AQ的应用性研究。不过,综观AQ研究,大都未超出史托兹的范畴。国内一些学者也对AQ进行了研究,并对AQ量表进行了修订。不过,与国外一样,国内的研究基本上也是在史托兹的概念框架下,或是对其量表加以修订,或是把其理论加以应用,或是与其他因素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未有一些突破性研究。

经仔细分析研究可以发现,虽然史托兹提出了AQ概念并对之给予恰当界定,但他所提出构成AQ的四要素与他所界定的AQ概念并不十分契合,并不能够真正反映概念内容和包含概念应包含的方面,由此影响对AQ的测定以及对人的成功的预测。基于此,有必要重新深入分析探讨AQ的概念及其结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编制AQ量表的构想。

二、AQ的概念分析

(一)史托兹的观点

AQ的提出者史托兹在其《Adversity Quotient》一书中用副标题把它定义为“把困境或障碍转变为机会”的能力[2]1-4。在正文中,又把它定义为“个体对逆境的承受力和应对逆境或失败的能力”[4]7,即“个体在遭遇挫折情境时,能否经得起打击和压力,有无摆脱和排解困境而使自己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能力”[1]170。

在这两个概念中,第一个概念的关键词是“转变”,它恰当指出了AQ的功能或价值及其实质,即变不利为有利,变障碍为资本,变困难为机会,变磨难为财富。它告诉人们要从“转变”或“改变”的角度去认识AQ。这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相一致。中国传统文化把逆境视为对人的磨炼,是人成功的必要条件,是塑成人的成功品质的重要且必要途径。这应是对AQ的最为恰当的界定。依据该概念,在分析AQ结构时,应特别注意能促成或实现上述转变的因素;在编制AQ问卷或量表时,也应主要依据这些“转变”或“改变”因素设计问题,以使所编制的问卷或量表有较高的结构效度,真正能够测出AQ所包含的品质。

第二个概念的关键词是“承受”和“应对”,主要把AQ界定为对挫折或失败的承受力或耐受力,它应主要属于心理弹性范畴。这虽然是AQ的组成部分,但并不是其全部,也不是其最为关键构件。倘若按照这一概念来看待AQ,就容易把它看成是抗挫折心理能力、心理弹性等之类的心理品质。倘若依据它编制问卷或量表,就容易把AQ问卷或量表编制成类似于测量抗挫折心理能力或心理弹性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现有的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AQ问卷或量表与抗挫折心理能力或心理弹性的问卷或量表在诸多问题上存在重合。所以,这一概念虽部分指出了AQ的基础性部分,但不够全面,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AQ的范围,未能把“转变”这一重要部分包含在内。

基于上述分析,应该说第一个概念比较恰当。应据此来确定AQ的结构,并依据所确定的AQ的组成部分来编制问卷或量表。

(二)国内有代表性的观点

国内学者大都沿用了史托兹的观点,不过,也有一些在自己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需要对AQ做了界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炳全,陈灿锐等人的定义。他们在2008年通过对史托兹博士的概念分析,把AQ界定为“个体应付逆境(包括挫折或失败)的能力或水平”和“衡量人们消除或克服困难或逆境的能力”[3]605。这一概念克服了史托兹第二个概念的不足,恰当地把AQ界定为应对和克服逆境的能力或心理素养,但也未充分体现出积极“转变”或“改变”即“变逆为顺”的AQ之核心特征。正因如此,有必要对AQ概念进行新的界定或完善。

正是有鉴于此,李炳全、陈灿锐等于2009年在对众多学者的看法总结概括的基础上又把AQ定义为:“个体对自己面对逆境时的心理和行为的认知、推论与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对待逆境的信念或态度。”[4]这一概念恰当地把AQ界定为认知以及信念或态度,使人们对AQ的性质能有一个正确的理解。心理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表明,决定人的行为的因素主要有需要或愿望和信念。需要或愿望构成了人的活动目标和动力。目标指的是满足需要或达成愿望;动力指的是为满足需要或达致愿望而努力拼搏追求。这与心理学中所说的“需要是人的活动的原动力或动力源”是一致的。信念是人的活动或行为的动能和不断努力的理由,它能激发人的所有潜在的精力、智力、体能、知识技能等各种能力,以实现信念所包含的志向或抱负,它会在人的需要或愿望的作用下,激起、维持、强化人的行为或活动。“没有愿望的信念不会导致任何什么,没有有关信念的愿望也不能产生行动。”[5]但是,这一概念也稍有不足,尽管蕴含着“转变”或“改变”的意蕴,但仍未十分明确地表达出来。

随后,又有人把AQ定义为“人们认识、控制、解决或消除逆境的水平或能力。”[1]170并对它加以较为充分的理解或解读:(1)认识是指对逆境的分析、判断与评估是否科学合理。如对逆境产生的原因与条件、逆境的积极与消极影响、如何积极对待和利用逆境等分析、判断、推论与评估,以及据此做出什么样决策;(2)控制是指对逆境状态的发展进行监督、调节与控制,使其演变在自我能够控制的范围内,进而能够驾驭它,实现“境随心转”;(3)解决或消除是指能够采取恰当措施或方法手段解决或摆脱所遭遇到的困境、困难或不利局面,甚至变不利为有利,使自己度过难关[1]170。这一概念既说明了AQ的结构,又恰当界定了AQ的性质,同时又着眼于困境或逆境的消除,但也并未完全体现出“对逆境或困境的积极利用”以及“变不利为有利,变消极为积极,变障碍为机会”的AQ核心关键内涵。

(三)恰当界定

综上所述,已有的AQ概念都存在一定缺陷。它们主要论述的是信念或态度,较少涉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或策略;主要说的是如何看待逆境,较少涉及利用、对待或处理逆境方法与策略;主要描述如何面对逆境,较少涉及成功的愿望、目标的明确性与坚定性;主要讲如何承受或应对逆境,很少讲如何实现逆境、挫折或失败的转化等。基于上述分析,并综合各家之言,可将AQ界定为:把逆境、困难、失败或挫折转变为顺境、资本、智慧或成功条件的心理素养。该概念首先突出或强调了“转变”或“改变”的AQ核心特征;其次,把AQ视为融多种心理品质在一起的心理素养综合体,指出了AQ内容的丰富性。AQ作为成功素养的重要方面,包含多方面的心理品质,如强烈的愿望、坚定的目标、行为的坚持性、机会的把握、自信等众多方面,史托兹、李炳全等人所说的高低AQ者的特质明确说明了这一点。高AQ者通常表现出:在逆境中能够迅速恢复精力;表现杰出且持续表现;乐观心态;必要时敢于冒险;成功转型或改变;身心健康且充满活力;坚强进取,不畏惧困难;不墨守常规,喜欢以创新的方法寻找解决之道;思维敏捷,积极思考与反思,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学习、成长、进步。

三、AQ的结构分析

(一)Stoltz的观点

1.史托兹的四因素

前已有述,史托兹的AQ由控制、归因、延伸和忍耐构成,简称为CORE。

控制指个体所感觉到的自我对逆境的控制能力以及自我的控制欲望、信念或信心,涉及自我调控能力、自我效能感、自信心、自制性等诸多因素。通常,控制性弱的人对逆境会因觉得自己无力控制或没有办法改变而逆来顺受,听天由命,产生自卑感;而控制性强的人则会非常自信,相信自己能控制局面,改变不利的境遇,并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去努力做出改变。

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遭遇逆境或挫折、失败的原因所做的推论,即把陷入逆境或遭遇挫折或失败的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即个体对自己所陷入的逆境或所遭遇到的挫折、失败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6]35。它与主体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有关,对主体在逆境中或遇到挫折或失败时的行为表现以及逆境、失败或挫折对其今后的影响有很大影响。归结的原因不同,导致的行为及其结果也不同。

归因可分为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是主体把陷入逆境或遭遇失败或挫折归咎于自己内部原因;外部归因是主体把陷入逆境或遭遇失败或挫折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因素。一般而言,低AQ者通常把把陷入逆境或遭遇失败或挫折的原因归结为自己笨或能力不行,由此感到并不断强化自卑。与此相反,高AQ者则通常把陷入逆境或遭遇失败或挫折的原因归为自己马虎或轻心等。

延伸是对逆境、挫折或失败所带来的问题对个体的影响尤其是消极影响面即影响范围的评估与觉察。一般而言,AQ越高,越可以把挫折视为特定事件,控制逆境的影响范围,尤其是将其负面影响控制在逆境发生的范围内,并且能够将其消极影响程度降至最小,不至于因此而消沉、沮丧颓废、退缩、自暴自弃。相反,AQ越低,逆境的消极影响范围则越容易不断扩展,直至影响到主体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等方方面面。通常,低AQ者在面对逆境或困境时会产生悲观想法,而其悲观想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全面化,即由点及面,把错误夸大化。一件事情没做好,会认为所有事情都做不好;一个方面出错,会觉得整个事情都会出错[1]191。这就会放大逆境、挫折或失败的消极影响。

忍耐是指认识到问题的持久性以及它对个人影响的持续时间。低AQ者,逆境带给他的消极影响往往较长,他在主观上也会认为这种影响很难消除。在遭遇逆境、挫折或失败时,通常会产生永久化的悲观想法,即把一时的挫折或失败视为以后都会遭遇挫折或失败[1]192,进而会不自觉地用以后的失败验证这种悲观想法。而高AQ者的人则相反。

2.对史托兹AQ因素的分析

史托兹的AQ四因素虽然是AQ的组成部分,并未包括AQ的所有方面,尤其是实现“转变”的核心组成。从史托兹对这四个因素的分析来看,它们不够全面,主要是上述史托兹的AQ第二个概念的内容,而没有涵盖第一个概念应包含的关键因素。

首先,它们主要关乎心理健康或是否会产生心理问题。尽管心理健康是成功的基础,成功的人都能正确面对逆境、失败或挫折,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但心理健康也并不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其次,它们主要是认知因素,个别涉及动机等动力因素和意志因素,但所涉及的动力因素和意志因素也不是与成功密切相关的心理或行为因素。虽然这四种因素中所包含认知因素是AQ的重要组成,但并不完全。通常在个体处于困境或逆境时,需要多方面心理素养都发挥作用,只侧重其中一个方面作用,难以有效地把逆境转化为成功条件。

再次,其中很少涉及个体在遭遇逆境时的行为特征或表现,而这是衡量个体成功可能性的最好指标。行为伴随着逆境的转换、成功的实现,即实现感。实现感是个体对自己生命目标实现或完成程度的感受和体验。当一个人实现感较低时,其忧郁情绪、焦虑情绪、自杀倾向或行为可能随之提升;相反,当个体实现感较高时,则带来积极心理效应,如建立自我认同感、促进生理与心理健康、以积极的观点看待事件等。

第四,史托兹的四因素主要说的是如何应对逆境或挫折、失败的因素,并未真正体现AQ概念的核心“转换”,即“把困境转化为机会”的因素。

(二)AQ成分构成

由于史托兹的四个因素未囊括AQ的全部内容,尤其是核心的“转变”因素,因此,依据它们设计的问卷或量表会存在一定的构想效度或结构效度问题,无法十分准确地真正测出一个人的AQ。

既然如此,那么AQ究竟有哪些因素构成?对它们的确定应当依据AQ概念和对成功者与失败者的比较以及在面临逆境时成败者的表现。依据AQ概念,其构成因素应当能够体现出个体的“把逆境转化为顺境,把失败转化为成功,把挫折转化为机会”的品质或特征。通过对失败者和成功者的比较,发现他们在心态、认知、情感动力、意志和行为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据此可以说AQ由心态、认知、情感动力、意志、行为等成分构成。

心态是能否实现“把困境转化成机会”的关键和首要因素。众多研究和日常生活实践表明,人们能否成功,心态是关键。著名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Napoleon Hill)所说的成功第一定律即成功者应具备的首要素养是积极心态,这一是成功的黄金定律——PMA(“P是Positive;M是Mental,即精神的、心理的;A是Attitude,即态度。它们合在一起就是积极的心理态度,即积极心态”[1]224)。众多学者和成功人士都认为,成功之道是:无论人们遇到什么境遇,哪怕是艰难的困境、巨大的挫折或失败打击,都要“始终用积极的思考、乐观的精神和辉煌的经验支配和控制自己的人生。”[1]224这是因为:积极心态是智慧的激活器,成功的动力机制(成功的核心动力是自我激励,而积极心态恰恰具有自我激励的功能)和支撑柱,它能促使个体不断的发掘潜能,提升自己的影响、价值、精神状态。在社会现实生活中,许多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其最为重要原因是他们所具有的积极心态使他们看得开,想得开,从而有效地实现逆境向机会的转化。

认知成分是指个体遇到逆境时能否对逆境进行恰当认知、分析、判断与评估,找出问题所在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主要作用是认知转化,即通过把消极的认知变成积极认知或对困境进行积极认知而实现把困境转化成机会。就像中国儒家、佛家尤其是禅宗把挫折等逆境性压力事件作为成长锻炼的机会,对逆境本身的含义进行了心理意义转换[7]。其实质是对逆境或挫折的再评价,正因为成功者能对逆境加以评价,所以他们能在逆境中增长智慧,把现今的失败变为以后的成功的基础。在认知因素中,信念和理智是最为重要的。远大的信念和对信念一定会实现的信守(成功的信念)会为个体提供无穷的动力;理智会使人在遇到任何事情时都能够保持头脑冷静,对事情做客观全面地分析,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修正和减少错误。

情感动力成分是个体在遇到逆境时所表现出的情感体验。其主要作用是情绪动力转换,即把困境所引发的情绪力量变成自己行为的动力,其实质是升华。情绪是一种动力因素,情绪的动力作用既可能具有破坏性,也可能具有促进性,到底发挥什么作用,关键取决于个体的控制与引导。若引导并用到恰当的活动上,就会有积极作用;但若驾驭不了,用得不恰当,就可能有消极作用,甚至是对自己的伤害。对成功者和失败者比较分析表明,成功者在遇到逆境时斗志高昂,愈挫愈兴奋愈勇,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解决问题之中;而失败者在身处逆境时,则灰心丧气,产生消极情绪如焦虑、抑郁、情绪低落等,且其影响时间长、范围大[8]。在情感动力成分中,愿望是中心,个体所具有的强烈的成功愿望,会转化为积极拼搏进取的巨大热情和行为。

意志成分是个体在遇到逆境时所表现出的意志品质。其主要作用是意志转化,即通过意志调控把困境所蕴含的不利因素转变成成功的有利条件。如把贫穷的境遇变成自己为改变贫穷(穷则思变)而不断拼搏进取的动力。研究表明,成功者身处逆境仍有明确的方向,坚定的目标,不退缩、不回避困难,愈挫愈勇,敢于甚至甘于、乐于迎接挑战;而失败者则通常怀疑甚至放弃既定目标,不能坚持行动,不能依据具体情况对已有策略或计划加以及时适当调整,表现出两极化的行为,要么固守错误蛮干(承诺升级),要么退缩放弃。在意志成分中,坚持性和勇于甚至甘于、乐于迎接挑战的精神最为重要。

行为成分是个体在遭遇逆境时的行为表现,是人的心态的展露。其实质是行为转化。通常,成功者不为失败或挫折找理由开脱,不抱怨,积极承担责任,寻找方法,总结经验教训,能从别人的成功和失败中学到有价值的经验。而失败者则总是找“客观”理由,抱怨,退缩放弃,寻找并放大困难(以证明不是自己的错),重复过错或无效行为。在行为成分中,积极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是成功的必不可少的品质。沃尔特·米勒认为,勇于承认错误是成功者必备品质,能够委以重任或承担起重任的人是那些敢于承认错误和承担责任的人[9]。

(三)编制AQ自评问卷设想

依据上述分析,为使所编制的量表真正能反映个体“转变”心理素养,根据上述构成AQ的心态、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成分等方面选择情境或问题。

在心态因素方面,从操作层面主要围绕个体对逆境或困境、挫折或失败所具有的心态积极与否设计问题。在认知因素方面,从操作层面设计问题时主要围绕个体能否对逆境加以恰当的认知、分析、评断和评估,尤其是有否坚定信念与理智。在情感动力因素方面,从可行性和操作层面设计问题主要围绕个体在遭遇逆境时的情绪表现,尤其是心情与表现。在意志成分方面,从操作层面设计问题主要围绕在遇到逆境时个体的意志品质。在行为成分方面,从操作层面设计问题主要围绕个体遇到逆境时的与成功与否有关行为表现。

AQ量表编制可采用两种方式:(1)就某一问题或状态的程度进行回答或选择的问卷。该类方式的问题只是陈述某种心理或行为状态,要求受测者对其程度做出选择。如,“我在遭遇失败时感到气馁”,“我遇到的困难越大,越兴奋,越会积极去想办法”等。(2)就某种状况的两极状态进行回答或选择的问卷。可采用5级或7级记分。该类方式的问题是陈述一种两极状态,要求受测者对偏向哪极做出选择。如,“我遇到困难时总是迎难而上1、2、3、4、5放弃”“在失败时我总是积极地从自身找原因改进1、2、3、4、5找客观理由开脱”等。

[1]李炳全.积极心理学:打开幸福与成功之门的金钥匙[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李炳全,陈灿锐.逆境商量表在中国606名学生中的信效度检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8):605-607.

[3]Stoltz P G.Adversity Quotient——turning obstacles into oppurtunities[M].NewYork:John Wiley&Sons,Inc,1997.

[4]李炳全,陈灿锐.逆境商与应对方式和抑郁的相关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30(10):44-46.

[5]Mackay N.Psychotherapy and the idea of meaning[J].Theory&Psychology,2003,13(3):359-386.

[6]李炳全,张丽玲.人际关系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

[7]景怀斌.儒家式应对思想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心理学报,2006,38(1):126-134.

[8]张月娟,史云静,王增起,等.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研究生压力与抑郁间的调节作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10):655-658.

[9]米勒.这是我的错[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1-3.

猜你喜欢

逆境挫折个体
超越逆境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Holism in Education
挫折使我更坚强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挫折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完形填空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