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先秦古人的“夜晚”观念

2018-02-09

镇江高专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星象山海经诗经

谭 清

(温州大学 人文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1 夜晚的由来

《楚辞·天问》中有这样两句话:“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1]89大致可以翻译为:天户怎样关闭而造就了黑夜?又怎样打开而造就了白昼?角宿未启天关之前,太阳藏在什么地方?

白天与黑夜是生活中的两个重要场景。白天,人们各司其职,为生活创造各种条件。夜晚,人们回到家中,或休息或娱乐,等待太阳的升起。但正如《楚辞·天问》所问:什么造就了夜晚?为什么会有夜晚,它是怎样形成的?这些问题困扰着孜孜不倦的古人。当然,对于现代人而言,这是常识性问题,即地球自转引起昼夜交替现象。但是,对于几千年前的古人而言,他们无法知晓这个答案,只能依靠自己的智慧以其独特的方式回答。

《敦煌的博物学世界》中有一句话:“中国传统宇宙论中岁时之变换,世上万事万物生长消息,无不受神明节制。”[2]110这一观点同样适合用来表述古人对于昼夜如何产生这一问题的认识。先秦时期的人们认为昼夜的变换是由神明掌控的。如《山海经·海外南经》中有司夜之神——“神人二八,连臂,为帝司夜于此野”[3]188。袁珂在《山海经校注》中解释,《山海经》中凡言帝,均指天帝,而如无特指的话,疑均指黄帝。也就是说,“神人二八”当是奉黄帝之命而管理夜晚。《山海经》除记载了黄帝使“神人二八”司夜外,还记录了另一位掌管夜晚的神灵——钟山之神,其名烛龙或者烛阴。因为住在钟山之下,所以被称为“钟山之神”。这是一位兽形神,有着人的脸和蛇的身子。烛龙通过它的眼睛掌管世界的昼夜变换: 眼睛睁开的时候,就是白天;眼睛闭上了,夜晚就到来了。

除昼夜受神明节制的观点之外,古人关于昼夜的变换还有其他神话式的解释。如认为昼夜的变换与太阳相关。《山海经》中有“踆乌负日”的神话传说。太阳被一只踆乌背负着,每天,踆乌从东方飞到西方,就是白日,当它到达西方暂作休息时,就进入夜晚。此外,古人还有一种观念——日月和人一样,是生育而来的,如《山海经》记载,太阳是羲和所生,月亮为常羲所生。

日月始终有序地轮回,昼夜就如此变换着。这些带有强烈神话色彩的答案,可谓是人类天真的童年时代的珍贵遗存。

2 夜晚的活动

2.1 夜观天象

随着夜晚的到来,世界逐渐陷入黑暗,在遥远的夜空“闪闪发光”的月亮和星星便成了人们观察的主要对象。

古人认为,天象与国运、人主、年成、水旱、刀兵、疾疫等关乎天下兴亡的大事有关,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史书中可以找到许多有关天象变化的记载。因此,在当时的人们眼中,星象的变化,日食、月食等,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征兆,与上天的旨意有关,是来自上天的预警。

《吕氏春秋》中,“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宋景公召见子韦,询问原因。子韦曰:“荧惑者,天罚也; 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于君。”[4]145“荧惑”就是金星。当时的人们认为,金星代表上天的旨意,是上天的惩罚,当金星运行到宋国境内时,代表天灾将降于宋国。同时,这也表示君主德行有失,致使上天要惩罚整个国家。这时需要君主改正错误,祈求上天的谅解。

具有同样作用的还有夜晚的梦境。在古人眼中,梦和星象一样,具有重要的指向性,代表了神明的预警。《庄子》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乃一神龟向其求助,希望他能帮助自己脱离渔人的罗网重获自由。第二天,宋元君问左右,曰果有此事。

《吕氏春秋》载:“夫审天者,察列星而知四时,因也。推历者,视月行而知晦朔,因也。”[4]389古人不仅客观地观察星象,还学以致用,将观察的结果用于日常生活。比如,以星象建立国家历法,让人们不误农时,《大戴礼记·夏小正》《吕氏春秋》等古籍中有这方面的记载。再如,古人将星象作为记录时间的工具。

昔武王伐殷,岁在鹑火,月在天驷,日在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鼋。星与日辰之位,皆在北维[5]138。

现代人以此推测武王伐殷的时间。此外,古人还利用星星将天空划分为9个部分,称之为“天之九野”,并借以表述国家分野情况。

2.2 夜晚的禁忌

对当时的人而言,太阳下山之后,没有其他的照明条件,他们所面临的只能是黑暗。而黑暗又是危险的代名词,所以“怀重宝者不以夜行”[6]1029。对于人而言,生命是最珍贵的宝物。先秦时期生活条件落后,太阳就是光明,有了光,人就可以视,可以行; 夜晚代表黑暗,没有亮,就不能视,也无法判断危险在何处。所以《礼记》说:“夜行以烛,无烛则止。”[7]419在古代,除去月光、星光这两种自然界的光亮,“烛”是夜晚中人们所能掌控的光明。如果连蜡烛都没有,夜晚必定不能出门在外。夜晚中的人们需要光明的庇护。

“明而动,晦而休。”[5]205白日,人们应当去劳作;夜晚,人们所要做的事情就是休息。“夙兴夜寐”一词在先秦古籍中出现的频率极高,说明这是主流认同的观念。《春秋》言:“夜以安身。”[8]1197古人一再强调,夜晚人们应该做的事情是休息。《墨子·三辩》云:

昔诸侯倦于听治,息于钟鼓之乐; 士大夫倦于听治,息于竽瑟之乐; 农夫春耕夏耘,秋敛冬藏,息于瓴缶之乐[9]38。

而如商纣王般“为长夜之饮”,整夜不寐是违背规律礼法的行为,是众人反对的。《说文解字》对“夜”的注解,也表明了这一观点,即“夜,舍也。天下休舍”[8]315。如若没有重大的事情发生,夜晚应当处于室内,好好休息,以备第二天的劳作。

在当时的观念里,夜晚是禁止外出的,是否有例外呢?《礼记》给出了答案。“夜居于外,吊之可也。是故君子非有大故不宿于外。”[7]92“大故”者,谓丧忧也。奔丧是被允许夜宿于野外的。《礼记·曾子问》载老聃之言,曰:“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丧者乎!”[7]303老聃的回答扩大了夜行者的范围,除了奔父母丧者,还有犯罪之人,这都是由于客观原因不得不夜行者,所以古人仍是禁止夜行的。这一禁忌表明了古人对夜晚的畏惧,展现了古人对生命的爱惜。

3 夜晚的色彩

夜晚,因为黑暗,成了神秘的化身,成了危险的代名词,成了希望的对立面。

3.1 日夜——焦急的代名词

在古人的认识中,日、夜是不可分割的概念,在表述中通常会日夜连用,如“夙夜”“昼夜”等,或日夜对应着表述,如昼当如何,夜当如何等。此外,在古人的观念中,夜晚是用来休息的,如果夜晚不眠不休地想事情、做事情,就代表这些事比较重要、紧急。古人多用“寤寐求之”“夙兴夜寐”“日夜不息”“日夜不懈”等词语来表达、强调急切的情绪、心态。

如《墨子》记载,墨子知晓楚国将造云梯攻打宋国后,“行十日十夜至于郢”[9]482,希望能说服公输班不为楚国造云梯。“十日十夜”不停息虽有些夸张,但正是这样的表述凸显了墨子的急切心情。

我们熟悉的《诗经》中也有类似的用法。《诗经》首篇《关雎》中有: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10]11。

“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这两个词表现了欲求得佳人的急切心情。而《诗经》中《烝民》和《韩奕》篇中的“夙夜匪解,以事一人”[10]969“夙夜匪解,虔共尔位”[10]973则表达了周王朝的统治者愿意坚守祖宗的基业,丝毫不敢懈怠的强烈意愿。

3.2 黑暗——光明的对立面

“屈原履方直之行,不容于世。上为谗佞所谮毁,下为俗人所困极,章皇山泽,无所告诉。”[1]163因为内心愁苦,屈原笔下的夜晚多与忧愁联系在一起。诗人眼中的夜晚没有丝毫光亮,他赋予夜晚的是无尽的忧愁。

在屈原笔下,夜晚是黑暗的代名词,是光明到来之前的痛苦时刻。“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1]163“去白日之昭昭兮,袭长夜之悠悠。”[1]185“终长夜之曼曼兮,掩此哀而不去。”[1]157因为忧愁无法成眠,所以相比白日而言,夜晚总是漫长的。在黑夜中辗转难眠,不由得期待太阳快点出来,把这无尽的黑暗驱散。当然,屈原的黑夜如此漫长,不是因为他生活在另外的时空,而是因为他的忠心得不到回应。“心中的太阳”楚王被奸佞形成的“乌云”遮蔽了,使得他的黑夜没有尽头。此后,黑夜的意象大抵都有这层意思。

3.3 月亮——诗人千年的寄托

皎洁的月光,灿烂的明星,这些夜空中最美好的事物都化为文人骚客笔下美丽的词句。纵观中国古代文学,明月意象俯拾皆是,其源头大抵是《诗经》。《诗经·陈风·月出》[10]475: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

舒忧受兮,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

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细读此诗,可以发现诗眼即是“月出”。由“月出”这一特定时间和空间场景立意,而明月意象的确立使这首诗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正如程俊英、蒋见元在《诗经注析》中所说:“活脱地描绘出一个月下美人的形象,风神摇曳,绰约多姿,而且抒发了诗人忧思牢愁,固结莫解的情怀。”[11]378自此以后,月下怀人,望月抒怀,成了中国古典文学浪漫飘逸、清丽婉约、空灵优雅的一道风景。就唐代而言,只诗仙李白写月的诗就已让我们对夜空中的那一轮明月畅想不止。没有朋友,他“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畅饮杜康,“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野外出游,“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夜中相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所以,难以想象的是,漆黑的夜空没有那一轮皎洁的明月,没有璀璨的星光,人们该会多么寂寞。这夜空中的光亮是他们的寄托。

猜你喜欢

星象山海经诗经
山海经里说了什么
方回诗歌中的星象研究
山海经夫诸
诗经
星象馆
现代诗经
现代诗经
夜读
那些年,我们读错的诗经
天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