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见习实习研究与实践
2018-02-09江祥花吴春明
江祥花,吴春明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 丹阳师范学院,江苏 丹阳 212310)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的迅速推进,实践教学已成为教育专业改革的主要内容。教育部曾在《关于大力推进师范生实习支教工作的意见》中强调,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高师范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1]。教育见实习(传统教育见习为每学期一周或实习前结合课程集中进行的短期教育观察和分析活动,教育实习为最后一学期或一学年的顶岗教育实践活动)是师范生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实现从学生向教师转变的关键环节。针对传统教育见实习方案存在的问题,提出“点面结合、分层推进、院园协作、理实一体”的见实习新方案,构建“三阶段四模块”的教育见实习新流程。
1 传统教育见实习存在的问题
教育见实习是师范生将理论用于实践、从学生走向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环节,师范院校都十分重视这项工作。尽管各师范院校制定的见实习方案不尽相同,但在时间安排上,由于财力和人力等因素的限制,大部分师范院校一般都将见实习工作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或最后一学年。该方案的优点是:学生经过在校4年或4.5年的系统化专业学习之后,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此时,参加教育见实习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不至于手足无措;学院便于管理,教师人数较少的幼儿园也乐于接受师范生作为临时代课教师。
但是,这一方案也存在诸多问题。首先,见实习安排在最后一学期或最后一学年,很多学生忙于考编(教师编制考试)、升本考试,难以安心做好见实习工作,见实习时间得不到保证,实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学生见实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其次,多数实习单位为学生自己联系确定,分散在各地,教师巡回指导一次要奔赴很多个学校,有时,部分教师难免会出现不能深入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加以指导的现象,对学生的见实习情况难以及时掌握,这些都会影响见实习效果。最后,对于一些教师数量接近饱和的幼儿园而言,一次性接纳很多学生见实习,或多或少会影响他们的教学秩序和质量。
作为多年学前教育专业见实习的指导教师,笔者深感传统见实习方案给学生的教学技能实践所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迫切希望加以改进。考虑到考证(教师资格证考试)和考编中含有大量实践教学方面的知识,如何有效开展教育见实习工作就显得更为重要。
2 “点面结合、分层推进、院园协作、理实一体”的见实习新方案
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作为一所市属高校,多年来为地方基础教育培育了许多优秀基层教育工作者。学校对学生教育见实习工作非常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及时构建了“点面结合、分层推进、院园协作、理实一体”见实习新方案[2]129-135,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这里的“点”指短时间的见习(1周左右的见习),“面”指较长时间(数月)的顶岗实习,所谓“点面结合”,即将过去1学期或1学年的见实习任务分散到各个年级段的时间进行。新方案中,教育见实习拓展为1门教育实践课程,包括第1学期的专业认知、每学年的寒暑期教育调查、第5到第9学期的每学期1周的教育见习、最后1学期的顶岗实习。在2017级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学校又将第5到第9学期的每学期1周的教育见习调整为每学期2周,1学期的顶岗实习调整为1年。
“点面结合”可有效促进学生见实习效果的提高。见实习效果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保证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见实习,不会与考证升本相冲突。第二,由于教育见实习多数由学校统一安排,地点不会过于分散,便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情况并解决问题。第三,减轻了部分幼儿园的负担和对幼儿园教学秩序的冲击。第四,有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实践教学技能。第五,有利于贯彻“理实一体”的教学新理念,真正做到“做中学、学中做”,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去学习理论,理论和实践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第六,促进院园协作,构建合理而实用的课程结构体系。近几年来,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丹阳师范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实习计划的制订等方面广泛征求实践基地——幼儿园的意见,紧跟幼儿园最新教育教学理念,及时了解幼儿园最新教学方法,通过与幼儿园各专业教师的深度交流和密切协作,使学校的专业教育与幼儿园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实行任务驱动式教学,实现师范院校的专业课程内容和幼儿园的核心课程内容互相渗透、深度融合。
目前,丹阳市实验小学幼儿园、丹阳市云阳幼儿园、丹阳市新区幼儿园、丹阳市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中心等单位,都是学校的紧密型实践基地,同时,这些单位的领导和教研员也是学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协助制订者和指导者。学校与幼儿园园长和学前教育专家共同进行专业方向设置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共同完成学生教育见实习的指导等工作。在多年共同讨论、反复协商的基础上,酝酿出台了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见实习新方案。
新方案通过教育见实习时间的调整,让学生对幼儿园教师职业有了充分的认识和体会,帮助学生为四、五年级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与育婴师资格证考试等打下扎实的实践基础,有效实现了课程内容和考证内容的相互融合。在见实习安排过程中,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见实习方案作相应的微调,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比如通过对镇江、扬州免费男幼实习师生的走访、广泛听取幼儿园对学校免费男幼师生实习的要求,2016年、2017年镇江高等专科学校针对免费男幼师生的教育见实习进行了调整,将最后一次的教育实习调整到第9学期,目的是让学生在实习后能充分认识自身的不足,再利用回校的第10学期查漏补缺、夯实基础。
3 实施教育见实习新方案的具体措施
3.1 “三阶段四模块”见实习流程
在“点面结合、分层推进、院园协作、理实一体”见实习新方案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三阶段四模块”的见实习模式。此模式针对原有教育见实习时间短、形式单一等弊端,将教育见实习作为实践性课程,分阶段进行教学,每一阶段根据不同的任务设立模块,建立各段相互衔接、段内模块任务明确且具有延续性的教育见实习模式,使学生通过5年连续的教育见实习,逐步有效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三阶段四模块”的“三阶段”为感知岗位阶段、体验岗位阶段、胜任岗位阶段;“四模块”为教育调查、教育见习、课堂训练、顶岗实习。如此形成了时间跨度为10个学期、多种形式并存的教育见实习实训模式。
通过构建“三阶段四模块”的教育见实习模式,可以让学生更加明晰幼儿教师的工作职能、尽快胜任幼儿园的各项工作。
3.2 “三阶段四模块”的具体内容
3.2.1 感知岗位阶段
感知岗位阶段包括教育调查、教育见习2个模块。教育调查要求师范生以一个准教师的身份去幼儿园进行一次调查,调查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己确定,也可以由学校统一确定,目的是让师范生对幼儿园教师身份产生认同感,同时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现状,为以后的训练奠定基础。教育见习可以让学生尽早熟悉“幼儿园一日活动”,了解幼儿教师实际教学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育见习对学生今后的专业学习有着积极的意义,不仅非常必要,而且越早进行效果越好[3]。
组织学生进行专业实践可集中安排,也可分散安排,形式上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形式,即聘请幼儿园名园长、幼儿教育专家利用第1周的专业认知和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感知阶段向学生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走出去”即利用寒暑假与幼儿园的时间差鼓励学生去寻找见习机会,去幼儿园进行短期的教育实践。开展这样的见习活动,可以克服原有教育实习时间不足的缺陷,有利于系统连贯地训练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增强师范生对幼儿园工作的适应性。
第5学期开始,学校每学期正式安排1周去幼儿园进行教育见习,在2017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又增加为每学期2周的教育见习,这样可以促使学生较早地进行角色转换,更好地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促进学生明晰专业需求,激发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
在选择学生见实习的幼儿园时,不同办学形式的幼儿园都可以选择,如教办园、集体园、民办园等。如此,可让学生体会到幼教工作者如何利用不同的与有限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可让学生了解不同办学形式幼儿园的情况。
见习活动要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有计划、有检查、有总结。在安排教育见习时,应设计明确规范的专题观察表格,帮助学生明确见习内容,促进学生围绕某一教育主题进行仔细观察,并尽可能与业务园长、教研员等多种不同角色进行接触,从而全面感受幼儿教师专业工作的流程,包括设计各种活动、创设各种环境、机智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等等。见习结束后要求学生做好总结,学生间可互相交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以及自身担负的责任,促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查缺补漏[4]。
3.2.2 体验岗位阶段
体验岗位阶段即课堂训练模块,利用5年的统修和统训加强师范生课内专业理论课的系统学习,让学生逐步熟悉和掌握岗位需求。课堂训练包括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教学技能的训练。为了让学生能尽快胜任教师岗位,5年的体验岗位学习阶段就显得非常重要。
统修即为利用前2年的基本文化素质课程的学习,夯实学生的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帮助学生树立“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让学生明确自身的学习目标、制定适合其自身的发展规划。
统训即利用三、四年级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与实践,让学生掌握基本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教学技能。要注意结合考证考编要求,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实训条件,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的培训,从而培养能适应现代学前教育发展需要、具有扎实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和保教实践能力的专科层次学前教育工作者。
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在《“五年一体化”师范生技能训练模式初探》[5]《利用微格教学大面积提高五年制师范生的教学技能》[6]中,笔者曾详细介绍了“五年一体化”技能训练模式和“四循环”微格教学训练新模式。通过这种将技能训练工作安排到学生5年的学习过程的训练模式,可以将学科教学知识、教材教法知识、教育实习有机融入到微格教学自身的螺旋式循环之中,形成贯穿于学生5年学习的一个较大循环,促进师范生从进校开始到毕业全程不间断地进行技能训练,通过闭循环实现训练效果的循环增值,从而大面积提高五年制师范生的教学技能。
3.2.3 胜任岗位阶段
胜任岗位阶段即顶岗实习模块,是指在第9学期或第10学期或五年级1年的顶岗实习阶段,让学生进行有固定工作岗位的顶岗实习,目的是促进师范生按照合格幼儿教师的标准履行教师的职责,从而能够胜任幼儿教师的岗位并独当一面[7]。
教育实习是师范生从学生向教师过渡的关键环节,应指导学生利用教育实习的机会,将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用于教学。镇江高等专科学校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的顶岗实习,主要采用集中式教育实习和自主教育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实习时间主要在第9和第10学期,通过普通幼师生和免费男幼师生交叉实习的安排,可以解决实习指导教师安排的困难,在此基础上,可以保证实习指导教师的深入指导,让教育实习指导工作真正取得实效。
免费男幼师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9学期,因其人数不太多,可以采用集中式教育实习模式。实习单位委托当地教育局统一集中安排,每个实习单位安排实习学生2~3人,指导教师多为学科带头人、年级主任、名园长等。经过近2年精心安排的教育实习,男幼师生在幼儿园成长得非常快,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很好地胜任岗位,部分优秀学生一毕业就在实际工作中崭露头角。
普幼师生的教育实习则采用自主实习模式,由学生自己联系、确定实习学校进行实习,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学生利用父母、亲朋好友联系的实习学校,往往都是自己有就业意向的学校。学生在这样的单位实习,有更为广阔的自主空间,学生会更严格地要求自己、充分展示自我,指导教师对实习生一对一的指导,也更有利于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集中式教育实习模式与自主实习模式各有优势,可以取长补短、互为补充。学生通过教育实习,全面了解幼儿园的工作环境,将专业理论知识和工作实践相结合,为胜任教师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顶岗实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也提高了班级管理水平和保教水平,增强了岗位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4 结束语
在分析了传统教育见实习方案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实习方案和具体的“三阶段四模块的”见实习流程。在实习时间上,由过去的一次性集中式实习,改为现在的点面结合、分散和集中相结合的方式;在实习空间(地点)上,由过去的过于分散、难以指导,改为现在的相对集中、便于管理和指导;在组织形式上,由过去的“要么全部由学校统一安排,要么全部由学生自己解决”改为现在的集中安排和自行联系相结合的方式。
新的教育见实习方案体现了“理实一体,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教学理念,有利于实现学校与幼儿园、社会的零距离接触,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为“学生—准教师—教师”角色的转变架起了一座桥梁,也有利于学生的考证和考编,做到了实习和考证、考编互相促进。
这一新的教育见实习方案,在镇江高等专科学校2016年、2017年人才培养方案中已经逐步完善。学校近两年对扬州和镇江若干实习学校进行了实习走访,实习学校对实习生的反馈评价甚好。在近几年的考编过程中,学校的毕业生虽然只有大专学历,但是不少毕业生在考编中脱颖而出,深得各县市区教育局的好评。为此,常州金坛区教育局专门和学校合作,将于2018年9月订单培养一个学前教育班,这也是对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水平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