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宁波探索特定区域“打包审批、集成服务”

2018-02-09宁波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

浙江经济 2018年22期
关键词:前置事项评估

□宁波市行政审批管理办公室

宁波探索实行特定区域项目“打包审批、集成服务”,通过统筹区域共性控制指标、共享审批前置评价结果、再造审批流程环节、推行会审会商和代办机制四项举措,实现投资项目业主少跑腿、项目早审批、投资快落地

为积极推进“放管服”和“最多跑一次”改革的探索创新,宁波市在投资项目功能基本相近、开发进度大致相当、审批内容基本相似的各级功能园区、产业园区内,探索实行特定区域项目“打包审批、集成服务”,通过统筹区域共性控制指标、共享审批前置评价结果、再造审批流程环节、推行会审会商和代办机制四项举措,实现投资项目业主少跑腿、项目早审批、投资快落地。目前,这一做法已在宁波市县两级8个功能园区和产业园区得到推广应用,有248个项目受益,每个项目审批用时平均缩减近60个工作日,项目所在区域土地利用率平均提高10%以上,总体集约利用土地面积近10万平方米、约150亩。

坚持规则为先,探索制定区域联合审批标准,以“一个标准”引领特定区域的有序开发。坚持将事项设定与联办机制相结合,编制实施特定区域联合审批标准,做到受理事项“一口说清”、审批服务“一套标准”、区域发展“一个准则”。一是制定区域审批标准,规范开发秩序。根据特定区域的发展方向、功能定位和规划要求,制定各具个性特点的区域联合审批标准,规范特定区域的开发和发展。杭州湾新区在“国际汽车产业城和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联合审批标准制定中,针对各功能地块拟引进项目的特点,区分地块用途性质,围绕项目准入条件、规划许可、建设条件、用地政策、环境影响、项目用能等主要事项,分类形成各功能地块拟引进项目的审批标准。二是创新模块审批标准,理顺审批秩序。以土地权属状态为节点,试行阶段式模块化审批,即将整个项目建设审批流程分为投资洽谈模块、土地出让模块和正式审批模块等3个模块。利用前两阶段必要的时间跨度,对项目建设方案进行模拟审批,待土地完成招拍挂后,启动正式审批模块,不再进行内容的实质性审查,以备案、调换等手段为主,程序性地领取相关法律凭证或者证件。江北工业区在审批爱柯迪第四期项目(总投资5亿元、占地63亩)时,按照上述模块节点,量身定制了一套审批节点排序和一条最优审批路径,形成一套审批专题方案全程引领项目审批快速推进。该期项目从取得土地证到拿到施工许可证仅用了9个工作日,比土地出让合同约定提前开工137天。三是完善事项受理标准,优化办事秩序。依法、科学、合理减少申请材料,合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等环节,同步审查建筑、消防、人防、绿化施工图设计文件等。同时,规范受理范围、申请条件、申请材料、办理时限要素内容,为群众办事提供清晰的指引。

坚持简化为重,探索创新区域评估评审机制,以“一个项目”开展特定区域的前置审批。下放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和要件,探索实施前置审批“区域打包”,使逐个项目审批转变为区域整体审批。一是归类简化,变单体把关为整体把关。在特定区域针对同类事项事先开展“区域评估”,对共性审批事项从过去投资项目单体把关,变为“区域打包”整体审批,减少单个项目后期论证和审批手续。宁海县将“二区八园”产业基地所有投资项目,化零为整视作一个项目,事先“打包式”统一编制整个区域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估、水土保持、交通影响评价、矿产压覆和产业规划等前置性审批方案,在省市两级评审通过后,区域内落户的指定项目即可“先落户后备案”,不再单独办理前置审批手续。目前,该区域103个落户投资项目,共享了区域评估评审结果,所有审批大幅度地提前完成。二是权限下放,变跨层级跑为同层级办。对一些独立性较强的特定区域,根据投资项目审批链,通过委托、交办、延伸等服务方式,将有关审批服务事项下放到特定区域集中办理,实现“长跑”变“短跑”,“跨层级跑”变“一个层级统一办”,有效提高区域办事效率。奉化区将项目立项(备案)、能评、环评、土地预审意见、规划选址意见、规划设计方案等16项审批事项下放至滨海新区统一联合办理;对暂不宜放权审批的事项,由相关审批部门的联络员落实完成。这大大缩短了滨海新区的审批时间,43个新落户项目自准入起2个月内,就完成了所有审批手续。三是分类处理,变前置事项为缓审事项。清理投资项目开工前审批涉及的前置性评估评审事项,对没有法定依据的,一律不得作为行政审批的前置条件;对共性审批事项,提前统一打包审批;对项目备案、环评批复、用地规划许可、土地出让、工程规划许可、开工许可等必审环节,开通绿色审批通道加速办;除此之外,其他均属缓审事项,对缓审事项主要依附于必要环节采取同步审批或合并审批两种方式进行处理。

坚持统筹为要,探索建立资源利用调节机制,以“一件事情”共享特定区域的社会资源。特定区域一般范围较大、项目较多、需求较杂,需要统筹兼顾、有序调剂,否则就会造成重复审批、浪费社会资源、影响品质提升。为此,通过探索建立评估结果、强制指标、审批资料共享机制,使特定区域评估资源、土地资源、审批资源利用最大化。一是评估结果共享使用,节省企业成本。编制区域化评估评审结果报告,明确适用范围、条件和效力,对进入该特定区域、符合区域化评估评审结果适用条件的单体投资项目,可简化相关环节、申请材料或者不再进行单独评估评审,可无偿使用这一评估报告。二是控制指标共享使用,节约土地资源。在特定区域土地招拍挂前,以区块为单位,统筹考虑地下空间建设、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停车位、人防设施等相关指标,以区域统筹分配替代项目单个安排,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最大化。宁海县以8个产业园为单位,统筹安排这些强制性规划指标,突破单个项目用地局限,满足特殊项目建设需求,有效消除“指标浪费”现象。比如,对土地挂牌出让规划条件无法满足生产经营需要的项目,适度调整建筑密度、容积率等指标;对绿地等控制指标采取“聚散为整”的方式,增加土地利用面积。目前,共有31个企业项目享受“指标共享”政策,共计增加土地利用面积7.83万平方米,土地利用率从46.3%提升至62.4%。三是审批资料共享使用,减少资源浪费。简化审批要件,推进资料共享,通过建设网上批文资料共享信息库,实现审批材料多部门共享,不再向办事群众重复收取资料,实现一个项目、一套材料、一次收取。

坚持服务为本,探索搭建投资项目“服务驿站”,以“一站服务”提升特定区域的审批效率。按照企业落户一家、服务上门一家的要求,积极探索特定区域项目统一协调联办机制,实行“一门受理、抄告相关、联合审批、限时办结”的审批方式,使特定区域享受“保姆式”贴心服务。一是推进项目会商会审,打通快审快批“梗阻”。突破部门界限,建立多部门联动的会商会审机制,推行快速审批工作法,采取“提前介入、上门服务”“项目对接会”“模拟审批”等形式进行联合会审,快速高效解决项目审批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截至目前,累计服务园区160个重点项目和重大民生项目,协调解决或解答678个疑难杂症,有效加快了项目的落地。同时,试行联合审图、联合踏勘、联合测绘、联合验收,做到“一辆车子管踏勘、一次测量多处用、一次上门全验收”,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推进项目代理代办,实行“店小二”式服务。建立健全投资项目审批代办机制,对投资项目实行全程跟踪、全程协办,并量身定制审批流程,跟踪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个性化、精准化服务,变“企业跑”为“政府跑”。截至目前,已无偿为园区192个项目提供审批代办服务,其中165个项目完成审批和开工建设,占比86%。三是推进中介服务捆绑,提升中介服务效能。按照压缩中介服务时限的要求,实行中介服务时限与对应审批事项的办理时间“捆绑计算”,原则上两者合计时间不超过该审批事项的法定办理时限。并制定中介服务效率与行政审批效率挂钩的具体管理办法,督促专业技术主管部门约束中介机构,提高中介服务质量和效率,防止中介机构对审批的“中梗阻”。

猜你喜欢

前置事项评估
如果要献血,需注意以下事项
宜昌“清单之外无事项”等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前置性学习单:让学习真实发生
国企党委前置研究的“四个界面”
疫情期间,这些事项请注意!
青铜器收藏10大事项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评估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