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保持民企健康发展关键要稳定“三个预期”
2018-02-09何余鹏
□何余鹏
聚焦破除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担心,稳定预期、提振信心,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关键要稳定政治预期、经济预期和政策预期
9月以来,所谓“民企离场论”等否定民营经济的论调引起热议,把关于民营企业的话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权威媒体纷纷声讨、坚决回击。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在多个场合强调“两个毫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10月20日在给民营企业家的回信中一语定乾坤,11月1日更是召开了高规格的民营企业座谈会,提出6大政策举措,极大稳定了预期。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经济压力,民营企业发展遇到了诸多困难,普遍存在着“三个担心”:一是对民营企业地位的担心。今年受整体经济环境影响,民营企业对自身发展本来就有所焦虑,但各种否定民营企业的论调的出现,不仅放大了民营企业的焦虑,更是别有用心地转移了民营企业的焦虑点。二是对宏观经济走向的担心。中美经贸摩擦,以及国内去杠杆等政策,给部分企业经营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在微观层面,民营企业普遍感到生意越来越难做;在宏观层面,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经济走势的认识比较模糊、预判能力不足。三是对政策环境变化的担心。民营企业要增加投资,首先就要把握好国内政策环境的变化。同时,民营企业还担心一些支持政策能否真正有效落地,比如金融扶持政策会不会真正做到对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一视同仁。
如果民营企业发展总是存在着来自市场之外的担心,终归会在增加投资、扩大生产、加强创新、多样化发展等方面踟蹰不前,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当前应该聚焦破除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担心,稳定预期、提振信心,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其中关键要稳定“三个预期”。
稳定政治预期。如何看待民营企业,是一个政治问题。民营企业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是决定民营企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当前,中央对民营企业作用和地位的再次重申和强调,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之后,消除了民企的政治顾虑。下一步关键是要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6大政策举措,在减轻企业负担、完善政策执行、加强产权保护等方面不折不扣抓好落实,真正帮助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用实际行动击溃错误思潮,稳定企业信心。习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讲过“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要一视同仁,谁真正能够做大做强就扶持谁,谁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大就鼓励谁”,浙江作为民营经济大省,应该更加理直气壮地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打造民营经济新优势。
稳定经济预期。中美经贸摩擦的压力越来越大,实质性影响将在未来逐渐显现,“攘外必先安内”,当前应重视稳定内部经济的预期和信心。一方面政府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力度和节奏,管理好预期,但最关键最根本的还是要深化改革。历史上看,无论是1978年三中全会还是1992年南方谈话,在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都是经济蓬勃发展、民营企业大放异彩的黄金期。当前,应该更加坚定更有魄力地深化改革,加强产权保护法律建设,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为民营企业发展营造更便利更自由的营商环境。
稳定政策预期。政策有效落地直接关系到民营企业的获得感。首先要解决政策落地问题。关于民营经济发展的支持性文件已经很多,但民营企业日子还是不好过,新闻上反映“玻璃门”“弹簧门”的问题依然屡见不鲜,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真正落到实处的政策措施不够多。应在减轻税费负担、解决融资难题、完善环保治理等方面抓紧出台利好政策,并在政策如何落地见效上下足功夫,让民营企业真正享受到政策优惠。其次要解决政策稳定问题。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企业生产决策。只有稳定的政策环境,才能让企业有稳定预期,提高投资意愿。同时,政策也应注重体系化建设、稳中有进,面对新形势新问题,要及时释放正确信号,并有针对性地出台政策。特别是要按照十九大报告中“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的要求,对于一些歧视性、厚此薄彼的不合理政策和规定开展清理,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