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湾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2018-02-09陈觅
□陈觅
湾区建设应当是一种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极化战略,要集中所有优势兵力打好发展这个“歼灭战”,聚焦在“2+9”产业、集中在“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集中建设杭州和宁波两大极核
三个背景和六个影响
三个背景都是具有规律性并且可以在国际上进行横向对比的。第一个是经济发展从高速向中高速的变化,高速发展中所掩盖的很多矛盾将会逐步暴露出来,也就是常说的中等收入陷阱;第二个是人口结构的变化,包括人口的老龄化和新一代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第三个是城市化发展阶段从高速扩张向提升质量的变化,浙江常住人口城市化率68%,大湾区是69%,已经十分接近70%的分界线,距离高度发达国家(比如英国美国)的城市化率只剩10个百分点的差距。
在上述三个背景下有六个方面影响:一是跟随策略逐渐失效,原来可以从发达国家学习技术、仿制产品,现在部分领域已经跟国际先进水平并跑甚至领跑,对技术创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土地供给出现结构性过剩,房地产开发可能不再是遍地开花,而且随着房地产税的出台,传统的城投模式和土地财政的玩法必然要有所改变。三是劳动力成本优势正在丧失,老龄化社会到来,最吃苦耐劳的一代人逐渐退休,如何管理和服务新一代年轻人进入劳动力市场,政府和企业都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四是要素制约更加明显,十八亿亩红线、地方债务风险、环保督查都对原有的发展模式提出挑战。五是人对城市更加依赖,对城市的需求更加复杂多样。六是有些行业将面临重新洗牌,劳动密集型和高污染的行业正在向内陆和国外转移。
三大挑战和对策建议
第一个挑战,资源有限和目标多元的矛盾。政府手中掌握的有限资源,土地、资源、干部,怎么用,怎么投?四大建设的整体战略已经给出了答案,四大建设就是浙江进行生产力的重新布局,大花园建设可以着眼均衡,大湾区建设应当是一种打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极化战略,要集中所有优势兵力打好发展这个“歼灭战”,而不能希望用一副药治好所有病。从产业选择来看,要聚焦在“2+9”,尤其是要坚定对数字和生物两个产业的信心。从发展平台看,要集中在“一港两极三廊四新区”,当前重点要做好“四新区”的建设,选好主导产业、找准发展方向,集全省之力打造好,这是湾区建设的示范样本,事关大湾区建设的成败。从城市建设看,要集中建设杭州、宁波两大极核,尤其是杭州要在城市国际化上下功夫,形成对高端要素独特的吸引力,才能在长三角占据一席之地。
第二个挑战,公共服务的供给和需求脱节。区域竞争最终是人的竞争,城市要增加对人的黏性,特别是对年轻人和高知识群体,要去分析他们的需求,打造针对他们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从新区建设看,首要任务是补齐公众服务的短板,这从工业区招工难招工贵问题中可以看出,人们不愿住在大江东,关键是没有好的学校、医院和商业综合体。从标志性工程建设看,要着力打造未来社区,引领未来生活方式,吸引年轻群体在大湾区定居。
第三个挑战,传统体制机制带来的束缚。浙江过去的发展,县域经济的模式功不可没,在新形势仍然要坚持县域的竞争主体地位,但也要看到暴露出的一些问题,如无序竞争、邻避效应等。所以,要对地方竞争机制做些有益的修正。首先要完善考核机制,为有合作意向、有互补优势的区域创造跨行政区的合作机制,如鼓励全省各地到大湾区组建飞地产业园。二是要完善指标体系,可以参考硅谷指数、深圳可持续发展计划等,更加关注创新、风险投资等领域,同时加强对营商环境、吸引人口落户等指标的考核。三是要加强省级统筹。一方面要加大省政府层面的制度供给,提升政府自身的治理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充分授权有能力的社会组织,建立省级基金,把土地和资金交给他们运作,利益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