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同发展

2018-02-09刘小华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院校区域人才

刘小华

(湖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岳阳41400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地方院校因数量庞大、分布极广、办学模式多元,逐步发展成为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主要力量。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后,在经济增速减缓、经济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动力转向科技创新等新特征的影响下,各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纷纷探寻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谋求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协调共进。

一、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一)国家创新驱动战略使然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展,把创新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并将之列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高等教育担负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任,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目标。促进“双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国家培育更多创新型人才,这是高校义不容辞的使命与担当。2015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各高校加快将之落地生根;《中国制造2025》规划已出台,高校如何付诸实践,有效对接经济发展。这些都是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院校亟待认真思考,并直面回答的客观问题。

(二)高等教育多样化发展需求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双重难题。当前学界将专业人才分为两大类: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与之相对应,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也可分为两大类:学术型人才培养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地方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一直在走模仿重点院校的发展道路,囿于创新发展的局限,导致地方院校生存与发展空间严重受挤,可持续发展严重受限。办学层次、办学模式与发展空间的三重压力,迫使地方院校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创新人才培育模式,与重点院校错位发展,增强人才的适应性,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将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相对接,是地方院校“破解办学模式挑战和办学空间挤压,突出重围,再现柳暗花明之举”[1]

(三)经济新常态对高校的新要求

当下,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为7%~8%的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发展、创新驱动成为新动力、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面对不确定的挑战,其核心在于培育创新型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之需。基于此,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核心,创新的目的在于创业,两者相互关联,协同推进。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各异,因而,在新常态下,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极不平衡。有鉴于此,“高校要以所处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开展体现区域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增强创新人才的适应性”[2]。

二、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目前,许多地方院校已经在创业项目推广、创业导师配置、创业融资路径、创客空间搭建等方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规划体系,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然而,在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地方院校仍有一些困境和不足,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新技术引入课程相对滞后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每一项新技术从发明到应用推广的周期越来越短。在信息化时代,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市场占有与经济效益成正相关。与之相反,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仍有较大的惯性痕迹,把最新技术、前沿科技吸纳到人才培养中,仍然需要很长时间,存在严重的滞后性,由此造成高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不符,人才的供给与需求严重脱节。从新技术的理论学习到新技术能力培训,再到新技术创业,这是现代新型创新人才培育的“三部曲”,地方院校作为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培育基地,一定要有前瞻性。但在现实中,地方院校由于其所处地域的劣势,信息化存在壁垒,新技术成果没有及时“三进”(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因而,其人才培养质量受到较大影响,跟不上科技发展的步伐。

(二)新技术应用能力相对较弱

目前,地方高校教育对学生能力培养不够,绝大部分学校重理论知识传授,轻实践体验。有个别学校虽注重了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但忽略了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育。总之,很多地方高校的共性是理论与实践脱节,忽视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综观目前地方高校的创业教育,学生创业意识不强、创业导师缺少、创业优势缺乏、创业定位不准、创业市场评估缺位,仅凭一腔创业热情创业的现象颇为常见,其创业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三)掌握新技术基础薄弱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新课题,是经济发展、社会转型、人才培育三者和谐互动的产物。以学生创业而言,学生主体的学习能力、知识内化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是培育创新型人才的的必备要素,三者缺一不可。依据这三个要素分析地方高校学生,其最大的不足就是学习理论知识的能力不足,应用新技术创业意识缺乏,可供新技术实践的平台较少。上述因素的叠加效应,造成了地方高校学生掌握新技术的基础薄弱。鉴于此,选择学生学得会、用得上、与区域经济发展吻合的新技术入教材、入课堂是最基本的要求。对新技术而言,要学会使用“拿来主义”,切勿盲目照搬照抄。

三、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知识传授截然不同,它着重于启迪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创新人才。区域经济发展为高校人才培育确定了发展方向;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成为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由此可见,两者的关系异常紧密。

(一)地方高校担负推动经济发展重任

高校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四大使命。其中,服务社会的使命,首要的就是肩负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为此,高校要建立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创新教育机制体系,这既可以提升高校自身的内涵式发展、提升高校的竞争力和人才培养的适应度,又能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项“双赢”的实践范式。当然,在此大背景下,地方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高校的创新创业投入,助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发展。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瞄准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产业结构特征,从理论到实践层面与区域经济发展高度对接,紧抓时代发展大潮,顺势而发,使得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区域经济发展为高校创新创业提供发展方向

区域经济发展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提供有力支持,同时引导高校人才培育模式的转型发展。在“双创”号召下,地方政府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在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创业环境优化、创业平台建设、创业项目孵化等层面,为高校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助其扫除障碍,消除壁垒,搭建合作平台。在我国经济转型中,出现了一系列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产业等,必然会涌现一大批新的创新创业项目,这些高新技术项目需要高校的技术合作,才可付诸实践,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区域创新产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能及时引导高校按照市场需求更新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为高校创新创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实验场所。

总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既可合力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又能助力高校转型发展,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创业的人生梦想,从而达到“双赢”的美好效果。

四、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践路径

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力供给和智力支持,从而推进了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如何更有效地推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需要进一步探究。

(一)前提条件——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采取什么样的教育实践行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主要有三种类型:普惠型创新创业、提升型创新创业和针对性创新创业。这三种创新创业教育都是“以人为本”价值理念的彰显。“以人为本”是高校教育的基本理念,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要求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直面学生的要求,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之中。当然,创新教育理念并非脱离实际的盲目空想,只有立足区域经济发展要求,并依据市场条件变化而不断改进和提升,才能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创新教育理念。一言以蔽之,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项目,才能得到市场的青睐,才能创造价值,才能提升创业的成功机率,才有持续、旺盛的生命力。

(二)核心要素——优化专业建设及课程设置

人才的培育主要通过课程及学科专业体现出来。地方高校人才培育要紧紧围绕区域产业结构布局及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保证高校的专业设置、专业分布与所在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事实上,很多地方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并未依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而设,而是一味地“跟风”,照搬照抄重点院校的专业与课程设置,往往造成地方高校人才培养“高悬空中,不接地气”。有鉴于此,地方高校一定要通过优化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把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地方经济发展有机融合,引导学生将专业、技术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唯有如此,才能实现大学生精准创业与成功就业。

(三)重要保障——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为了落实“能力为本”的创新教育理念,高校正在努力构建立体多元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构件,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成为沟通“社会—学校—学生”的桥梁与纽带。目前,在国家创新驱动政策的引领下,高校已经建成一批创新实践平台,主要包括“互联网+”创业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创新创业孵化基地等。这些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便捷、有效的服务,提供了潜在的或现实的创业机遇。近年来,地方高校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可见实践创新平台的功效非同一般。今后,地方高校要立足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促进地方创新体系及创新产业的发展为目标,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2],科学规划发展路径,搭建“产学研创”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1]谢志远.高职院校培养新技术应用创业型创新人才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6,(11):107-112.

[2]张蓉.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7,(23):37-39.

猜你喜欢

院校区域人才
人才云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分割区域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区域发展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