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社区的华丽变身
——昆明市复兴社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纪实
2018-02-09张巧
□ 文·图 / 张巧
为构建一个“一站式”为民服务平台,复兴社区以“为民服务站”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医疗、交通、文体等基础设施:将城管、劳动保障、社区教育、老龄等工作纳入了为民服务内容;并将社区服务事项内容、程序公开;制定完善了首问首办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全面开展了“一站式”便民利民的服务,使辖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快捷的便民服务。
“陈妈妈今天怎么样啊?”每天早上9点,作为复兴社区的党总支书记,李志芸会准时出现在社区,走访看望独居老人,而他们的一句“没事,好着呢”是她开始一天工作的力量源泉。冬日的暖阳,洒满了复兴社区的每一个角落,看完老人后的李志芸走在社区的路上,心里十分敞亮。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社区承载着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落地的千头万绪。当你走进复兴社区,一种浓浓的和谐气氛贯穿其中。“全国和谐社区”“全国文明社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昆明市党建五好社区”……一个个耀眼荣誉称号汇集于复兴社区。
几年来,复兴社区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探索出了社区建设管理服务共性与个性结合的管理模式,使复兴社区走上了集“和谐、团结、文化、文明”等光荣称号于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建设道路。
大团结,凝心促繁荣
复兴社区位于昆明市西山区金碧街道,处在昆明市中心区域,东靠东寺街,西至西昌路,南接柿花桥,北临金碧路,是一个人员流动量大、老旧居民小区多、少数民族群众多的社区。
“我们社区有驻区公共单位10家,现有居民4519户9325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521人,以回族为主。”李志芸介绍,建设团结、文明、和谐的新社区,是城市民族工作的重点,也是复兴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
在复兴社区,没有邻里间的“陌生面孔,冷漠目光,防范心理,独往独行”,到处洋溢着民族团结、邻里友好的氛围。复兴社区先后建立少数民族素质教育网络培训学校、“大家乐”社区文化广场、民族文化沟通协会,形成“人在社区、心在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新局面,将民族团结、民族文化生活体验区打造上升到文化产业发展高度,努力打造民间民俗文化特色街区,将社区建设成展示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
据了解,为构建团结和谐的氛围,社区先后利用墙体、宣传栏和黑板报等渠道,建设了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的民族团结文化长廊和浮雕,并利用双休日和各民族节庆日等时机,邀请上级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到社区,集中宣讲党和国家的各项民族宗教政策和相关法律法规,提高社区居民的公民意识、法律意识,激发其参与创建活动的热情。
“每隔几年,我们都会把玉带河边上的宣传内容进行更换。”李志芸告诉记者,目前重新制作了玉带河边上的民族团结文化宣传长廊,同时新增扩建了民族政策宣传展板,开展民族团结公约上墙活动。
“为创造团结互助关爱的和谐活动场所,我们社区成立了民族工作协调小组和街道、社区少数民族联谊会,建立社区少数民族权益维护中心,切实维护少数民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并积极完善青少年、城市流动人员、外来务工人员、经商人员和离退休人员、下岗职工等群体中少数民族群众的权益保障工作机制。”
据了解,复兴社区为辖区内44名回族困难居民办理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做到了应保尽保。针对社区少数民族儿童放学和节假日家长无法按时接送和照看的实际,复兴社区成立了能够容纳50至100名儿童的“少数民族儿童托管中心”,孩子放学或周末就集中到托管中心照管,并聘请教师帮他们补习功课,适时组织他们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
在此基础上,复兴社区还组织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学习型社区、文明社区、卫生社区”的创建活动,以及社区的文体、教育、慈善等其他各项公益活动,了解少数民族居民业余文化生活情况,加强与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维护了社会稳定,实现“民族团结一家亲”。
人在社区·心在社区服务社区·建设社区
社区春节系列活动
社区工作人员和居民一起绘画少数民族文化展示墙
大服务,架起连心桥
“一楼有为民服务站,二楼有‘民族团结之家’‘文化沟通之家’等,三楼有电子阅览室、图书阅览室等,四楼有科普学校、妇女学校、居民素质网络学校等。”李志芸介绍,复兴社区“为民服务站”可谓功能强大。
记者了解到,复兴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楼里以前是没有一站式服务的,各个办公区域的功能也不明晰。居民们办事往往要到街道办事处或区一级的相关部门,居民办事不太方便。于是,社区重新规划布局了办公区域,现在从周一至周五,每天都有居民到“为民服务站”办事或缴纳水费、电费等,每周都有居民到社区学校学习……
为构建一个“一站式”为民服务平台,复兴社区以“为民服务站”为载体,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医疗、交通、文体等基础设施:将城管、劳动保障、社区教育、老龄等工作纳入了为民服务内容;并将社区服务事项内容、程序公开;制定完善了首问首办责任制、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全面开展了“一站式”便民利民的服务,使辖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优质、高效、快捷的便民服务。
在复兴社区,居民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笑容,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宁静、井然有序的氛围。复兴社区在文化建设中建立了“大家乐”文化广场,组建了社区的舞蹈队、腰鼓队、晨练队、合唱团、管弦乐队等5支娱乐小分队,吸引各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唱响时代主旋律,繁荣社区文化,发挥了文化乐民的作用。
“今晚社区有书法活动,有没有人参加?”李志芸告诉记者,为了方便社区工作人员与居民联系,复兴社区专门成立了一个微信群,用来方便居民及时了解社区的一些活动信息。社区也会根据居民的需要定期邀请大学教授、专家学者、社区志愿者为居民开设各种讲座。
值得一提的是,复兴社区专门建立一个文明宣传志愿者服务基地,把志愿者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和工作常态化建设作为和谐创建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截至目前,社区已经建立了包括党员志愿者、民族团结进步志愿者、文明志愿者、调解志愿者、送温暖志愿者、便民为民志愿者等8支100余人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开展扶贫助困、助老助残、邻里调解、科学普及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比如我们曾举办了社区少数民族‘迎中秋、庆国庆’活动,还在春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对59人次生活困难的少数民族群众进行了走访慰问,为他们送上米、油等慰问品,让他们感受到社区大家庭的温暖。”李志芸提到。
此外,复兴社区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为抓手,依托公共单位资源的活动阵地,加强了与社区内的少数民族同胞的联系,每年在“七一”建党节前夕举行联欢会,邀请各民族同胞欢聚一堂。
大格局,创新添活力
在复兴社区办公楼的二楼,一间门口挂有“桂俊文民族宗教工作室”的办公室特别显眼。据了解,作为第一批省市区三级联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复兴社区把服务群众、凝聚民心、优化管理、维护稳定贯穿社区党建工作的始终,成立了4个以个人姓名命名的群众工作室。
“我们社区还有赵世忠金属画工作室、钟民心理咨询工作室、陶密琴党群谈心工作室。”李志芸说道,赵世忠金属画工作室主要是对社区的残疾人、下岗工人以及感兴趣的居民进行金属画技艺培训,社区则以工作室为平台,建立残疾人、下岗工人帮扶点,帮助他们走上创业或再就业之路。
钟民心理咨询工作室则是为社区的青少年儿童、空巢老人以及居民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探索出专家进社区服务的新路子,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能解决生活中的心理健康问题。社区还据此专门建立了青少年、空巢老人心理健康档案。
作为一名退休的社区书记、主任,居住在复兴社区的陶密琴在社区的帮助下成立了“陶密琴党群谈心工作室”,让她用丰富的工作经验,发挥多年社区主任蕴积能量,与100余名年轻党员交心谈心,疏导思想结,鼓舞上进心,走访辖区20余名下岗困难女职工,帮扶再就业,探索社区开展群众工作的新举措。
“桂俊文民族宗教工作室”则请来了德高望重的永宁清真寺管委会主任桂俊文,面向社区少数民族居民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联系服务活动,促进了社区民族团结,维护了社区稳定。
此外,复兴社区还整合资源,设立了一个少数民族事务和信访窗口受理点,开通了一条少数民族群众服务和维权热线电话,发放了一张少数民族居民服务联系卡,建立了一个有固定活动日、有活动经费、设置了“少数民族之家”的活动场所,通过“四个一”活动,在社区形成了各民族相互尊重、相互关心的良好风气。
为最大限度地拓宽民族团结工作的覆盖面,复兴社区还开通了少数民族网站,内容涵盖民族宗教政策、民族法律法规、民族概况、民风民俗、少数民族服务站、少数民族合法权益维权中心、民族法律咨询等,以真诚为社区特别是少数民族群众服务为目标,进一步拓宽和丰富了少数民族工作的内涵。
社区荣誉展示墙
社区为民服务站
永宁清真寺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