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傣族乡:多管齐下加快脱贫速度
2018-02-09杨一
□ 文·图 / 杨一
金沙江水浩浩荡荡一路向东,在楚雄彝族自治州武定县境内与环州河、勐果河相汇于白马口,南岸即是东坡傣族乡所在地。
东坡傣族乡是武定县目前唯一的民族乡,境内居住有汉、彝、傣、傈僳、苗等7个民族。全乡辖东坡、达卧、庄房、水口、所所卡、以赤叨、东甸、白马口共8个村委会,57个自然村,75个村民小组。2016年末,全乡共有4313户14657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1865人,占总人口的81.90%。
“全面小康,不让一个民族掉队。”近年来,东坡傣族乡团结全乡各族群众,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平地精神”,变劣势为优势,实施“绿色产业兴乡、夯实基础强乡、惠民利民富乡、生态文明立乡、民族团结活乡”战略,发力“引进热资兴热土、恢复生态治脆弱、加快发展少变多、脱贫攻坚拔穷根、教育培养空转实”五个抓手,叫响“热土东坡、金沙傣乡”,打造农业招商的洼地、热区开发的高地、观光旅游的目的地,努力打造成武定金沙江河谷的绿色明珠,与全省全州全县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渐行渐近。
易地搬迁 挪出穷窝
东坡乡境内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勐果河、沙拉河、环州河三河南北纵贯全境,形成四山夹三河的河谷地形。
交通不便,生存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落后,就医、上学艰难……“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是东坡乡很多村庄脱贫攻坚所面临的“瓶颈”。
所所卡村委会小以南古村属山区彝族村寨,距离村委会8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0公里。该村因地势较陡,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丧失了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条件。全村32户128人,全部属建档立卡贫困户。
为贯彻落实新时期扶贫开发战略思想,按照群众自愿的原则,围绕实现搬迁群众脱贫的目标,经乡党委、政府积极申报争取,小以南古村被确定为2017年东坡乡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建设项目。
2017年10月,小以南古村易地扶贫搬迁勐果集中安置点开工建设,安置点规划建设用地面积12123.60平方米(18.19亩),建设内容包括安居工程、公共设施工程等。全村32户,按每户宅基地规划面积111.95平方米进行安置,户均建筑面积129.76平方米,院子面积37.06平方米。规划总投资为779.27万元,预计于2018年底前完工并交付使用。
东坡乡党委书记周文俊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将有效解决地质灾害对该村群众生命财产的威胁。”据介绍,房屋建成后,将通过后续产业帮扶,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改善该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就业、有保障”的目标。
易地搬迁,挪出穷窝,安居乐业。据悉,为如期实现全乡8个村委会73个村民小组1698户6017人贫困人口脱贫摘帽,东坡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五个一批”扶贫措施,制定和完善乡、村、组、户四级脱贫规划,精准发力,精准施策,按照项目进度和要求,依法依规及时拨付项目建设及补助资金1266.04万元,已完成菜伍叨、法古、二台坡、法它4个村170户666人的整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建设项目。2017年,又争取实施东甸、红坪、小以南古、唐纳务等4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
通过易地搬迁,贫困户陆续搬进了新家,住上了安全漂亮的新房。
发展产业 增收致富
隆冬时节,进入东坡乡,从所所卡到白马口的勐果河沿河一带,河谷两岸的特色冬早蔬菜把整条河谷装扮得一片翠绿、生机盎然。
东坡乡常年无霜,土壤为燥红土和河阶冲积土,很多村寨地处低热河谷地带,坐享“天然温室”资源便利。全乡现有耕地面积16330亩,其中水田5960亩,旱地10370亩。适宜种植香蕉、芭蕉、花生、番茄、洋葱、玫瑰茄、红花、芒果、人参果、酸角、甜脆玉米、冬早蔬菜等多种经济林果及热区作物。
东坡大蒜
东坡冬早蔬菜
以赤叨村委会法古村整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
安居,仅仅是脱贫的第一步。产业扶贫,才是实现从“输血”到“造血”转变的关键所在!
周文俊说:“把产业扶贫作为引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抓手,让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是我们的责任。”近年来,东坡乡党委、政府依托当地资源优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条主线,结合当地实际,利用热区农作物成熟周期短,沿河具有冬季气候温暖,田地土壤肥沃疏松,排灌方便等自然优势,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成功引进云南渝东、德天壹品、勐傣水乡和新天地等龙头企业,发展橘子、葡萄、柠檬等热区水果和经济作物种植。
通过蔬菜新品种引进和种植推广,大力发展番茄、冬玉米、茄子、爬杆豆、花菜制种等种植,把冬农开发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使特色冬早熟蔬菜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2017年,全乡共种植冬早蔬菜3770余亩,其中爬杆豆1210亩、冬玉米810亩、番茄340亩、花菜制种430亩、洋葱390亩、番茄310亩,其他280亩。
平田村大蒜种植大户李朝兴家去年承包30亩田地种植大蒜,亩均产量达1.5吨,亩产值达12000多元。除去生产成本、种收请工等投入费用,全年纯收入达20余万元。
采收大蒜时,请村里的贫困户和年龄稍大的村民帮工,劳务费按每公斤1元支付,人均每天达180元。通过土地流转给大户种植带动劳务输转,既拓宽了留守劳动力的就业渠道,同时也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农户”的齿轮带动式产业发展模式,促使东坡乡特色冬早蔬菜种植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当地农民不但能收到地租钱,还可以在自家地里打工,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增加收入。
脱贫决战 全面小康
东坡乡生存环境恶劣,但东坡人民从不缺攻坚克难的决心和勇气。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平地公社(东坡乡前身)党委书记白正棋带领人民群众凭着一股敢为人先,苦干实干硬干的精神,不等不靠不要,齐心协力,自力更生,治山治水治坡造山河,打坝修沟兴修水利,掀起“学大寨”热潮,用勤劳的双手把“恶沟荒梁”砌成“大寨田”,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平地精神”。
最近两年来,东坡傣族乡更是把脱贫攻坚作为第一政治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根据“9988”和16个到村到户脱贫退出标准,以“引进热资兴热土、恢复生态治脆弱、加快发展少变多、脱贫攻坚拔穷根、教育培养空转实”五个抓手和实施“强底子、盖房子、抓票子、补脑子、装柜子、打板子”六大行动的思路为统领,全面推行“13345”工作法,认真开展“挂包帮”工作,建档立卡贫困户结对帮扶实现全覆盖。
先后编制了《东坡乡2016年贫困人口脱贫出列工作方案》《2017年安居房建设工作方案》《东坡乡2017年发展生产工作方案》《东坡乡脱贫攻坚档案规范化管理工作方案》《东坡乡基础设施建设方案》《浦发银行发展基金投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案》《大唐集团帮扶傈僳族聚居区精准脱贫攻坚项目规划方案》等扶贫规划。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实施易地搬迁集中安置、安居房建设、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重点破解道路建设、安全饮水和环境整治等发展“瓶颈”;投入851万元创业扶持和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资金,重点实施16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均5000元的产业扶贫项目,补强贫困地区产业“短板”。
2017年,东坡乡东环公路提升改造、东甸大桥建设、东坡集镇综合治理、易地搬迁、大雪坡集镇饮水等十件民生实事顺利推进。
随着一个个易地搬迁安置点建设完成、一项项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开花,东坡美丽蝶变,“热土东坡、金沙傣乡”喷薄而出。“2018年,东坡傣族乡有望如期实现全面脱贫摘帽目标,与全省全州全县实现全面同步小康” 周文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