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镇阁记
2018-02-08曾丽琴
曾丽琴
一个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漳州人,如今大家津津乐道的漳州城标志性景观之一威镇阁,在他的童年与少年的记忆中是缺失的。
另有一别名为八卦楼的威镇阁,其自明建成后,五百多年来,历经风雨,期间经过三毁三重建,然而,因为终究是漳州不可或缺的标志性地景,总是愈修愈阔大,愈建愈雄闳。
威镇阁初建于明代中后期。明代万历元年刊刻的《漳州府志》中有载:“隆庆元年,知府唐九德以城北山后偏僻,修窝铺三间,令百户一员守之。五年,知府罗青霄、同知罗拱辰重修各城垣敌台二十一座,及四门月城,又于巽方撤旧楼,改建八角楼,题曰‘威镇阁,配北城威镇亭,制甚雄壮,郡人黄泮有记。”黄泮在《重修城垣敌台记》中详细地说明了建造威镇阁的原因:嘉靖之时,广东饶平叛乱,叛军涌来攻打漳州,黄泮坚守城池时发现漳州九龙江畔骋目寥廓,却缺少一个能够居高临下、纵览敌情的高地。胜利之后,黄泮即将这一守城缺点上报漳州府主治官员,于是,便有了威镇阁的修建。
据闻威镇阁初建成时楼高三层,阁上用长宽相同的长方形石头铺成八角形状,每块石头按方位分别刻着“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个卦名,这是威镇阁俗称八卦楼的由来。查明万历元年刊刻的漳州府城池舆图,威镇阁雄踞城池东南角,而西北角有高地芝山上的威镇亭,两者遥遥相对,相互呼应。难怪老百姓传说:漳州一向丰衣足食,且没有洪涝暴风地震等大天灾,是因为威镇阁与威镇亭各镇住城池一角,使得漳州这块土地安宁澄静,平日里总是风和日丽,气候再糟也仅是坏天气而已。
修建威镇阁的漳州府同知(知府副职)罗拱宸十分有才情,他不仅主持修建,更亲自设计八卦楼,修建完之后他与知府携手下官员、漳州名流登临阁顶。此时,威镇阁窗开八面,天高云淡,极目远眺,九龙江一衣带水,漳州平原何等开阔,而神清气爽之际,罗拱宸赋出一对概写漳州地理与文化的好联:“五名山两秀水,城外风烟连海峤;真七儒三及第,漳州文献甲闽瓯”。这联,后来就刻在八卦楼上。
漳州甚少经历兵燹,顺治年间,高举反清复明大旗的郑成功与清军大战漳州城,威镇阁被大火焚毁。80年后乾隆年间依旧制重建,然而,过20年,尖阁顶又遭雷电击毁,2年后再重修。这一次重修后威镇阁历200年沧桑而不变,始终守护着漳州的平静与丰饶,直至1967年文革期间被武斗的炮火轰毁。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1918年,其时尚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陈炯明在漳州、长汀、龙岩等地建立了“闽南护法区”,并重点对漳州城区进行改造建设。他大刀阔斧,严格区划,下令拆毁旧城墙修建现代马路,却将威镇阁保留了下来。
历史纷纭道不尽,威镇阁几毁几建,既见证了历史,也成为了漳州老百姓心中最重要的城市标志与守护者。因此,改革开放后,没有了威镇阁的老漳州人总觉得心中空落落的,这种不完整的感觉最终促成了1997年的又一次重建。
1999年春节,正是新旧交替、万象更新最热闹最喜庆的时刻,重建后的威镇阁终于把它的雄伟丰姿呈现给了一直挂念与关注它的漳州百姓,也一并修补了七八十年代出生的漳州人之城市记忆。
新建成的威镇阁其规模与华丽程度远超历代。其主楼依旧以八角喻八卦,阁顶八角攒尖,却在原有3层之上添一夹层。楼体与圆柱漆朱红色,每一层的斗拱、枋与雀替等均以金、蓝、绿等色绘制各式图案,是所谓的雕梁画栋。而各层檐角飞翘,3个半层32个檐角,望去十分威武有气势,果然颇具“威镇”之意。每个檐角下以金色髹漆的花柱头尤其醒目,映在南方长晴的碧空里,金光闪闪,是何等的辉耀之色。
主楼之下是两层石台基,第一层高近2米,基座出主楼近1米,四周是石栏杆并浮雕中国传统故事图案如“八仙过海”“观寿图”等。第二层主台基高大宽阔,高二十多米,须上三层踏跺方可到达第三层月台。第一二层踏跺为垂带踏跺,第三层御路踏跺中间有两幅长石雕,其中一幅九龙抢珠,最上一龙蟠踞,雄视其下,下面八龙或喷水,或怒目,或长啸,各具形态,生动有趣。两侧栏杆则有“南山寺”等漳州名胜的浮雕。
直径近1米的八卦宝鼎坐于第一层月台正中。宝鼎三足螭头口咬铜环,威武瞪视,鼎腹双龙戏珠,两耳与鼎沿艳黄色回纹十分醒目。鼎腹正面即铭四个隶书大字:“八卦宝鼎”,两侧又各以佛历及公元纪年的方式铭铸鼎时间,并铭“传承中华民族固有文化道德”“敬拜天地自然列代先圣先贤”“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等颂词。
第一层月台右侧与第二层月台左侧各有一幅高约3米,宽约6米的大型青石浮雕。分别题联“芝山脚下人文千载盛,漳州岸旁花果四时香”“龙溪玉带系闽台,月港锦帆通欧美”,既赞颂了漳州的物产丰饶、人文荟萃,又突出漳州繁盛时期的开放气度。浮雕之上亭台楼阁、花果器物、巨浪轮船等等,无不依据漳地文化而制,皆有所本且栩栩如生。
第一层月台左侧还有与威镇阁同时重修的下沙齐天宫。齐天宫拜的是妈祖娘娘,宫不大,但香火极旺,其金髹繁复而多,颇为夺目。下沙齐天宫历史比威镇阁更为久远,初建于宋妈祖信仰刚起之时,而后又分香台湾,因此,重建之后屡有台湾同胞回乡朝拜,宫门一联“开台妈祖神续缘,漳州基隆人间脉”正是这种关系的写照。
山门雄伟,位于第一层踏跺尽处,取四根完整的华安玉石浮雕九龙而成,正中楣额是启功先生所题的楷书大字“威镇阁”,字刚健遒劲,不似启功先生平时作书风格。遙想启功先生善体人意,必是特为“威镇”之意而书之。字后有启功先生落款及其惯常所钤的“启功之印”与“元白”二印。
两只重达28吨九龙璧石狮分踞山门踏跺之下,石狮连基座通体墨绿色,其颈佩铜铃,口含宝珠,稳坐基座,一爪却翘起,做势欲扑人,头上狮毛蜷曲虬结、脉路清晰,增益其凶猛之态。
山门前广场左侧是一九龙二鲤的喷水池,龙鲤均竖立起,围成一个半圆,中间为一大九小十个黄色元宝。流水生财,鱼跃龙门,此喷水池有祈请上苍保佑漳州物阜民丰之意。
最令人神奇的是广场右侧的大榕,冠盖如云,正中主干需得三四个人方可合抱起来,主干之上齐齐往四方伸出枝杈,榕叶密集繁茂,覆满直径约有二十米的一个圆地。榕需有须才算老吧,此榕须少不老,是1997年重建威镇阁时才重植的,之所以如此巨大是因为它是几株榕树合植在一起,其巨大的主干事实上是好几个主干合长在一起。不过,无论是一株单植还是多株合植,总归这榕树十分的有精气神,长得郁郁葱葱,以闽南民间的说法,榕树有神,其长势好坏可以预测此地此庙此山此水的兴衰,因是,威镇阁与漳州正有满满的好气运。
山门前的威镇阁广场,一向人气爆棚,从早到晚有各色人等在此早锻炼、晚娱乐,他们打太极、舞花扇、抽陀螺、跳广场舞等,甚至还有跆拳道训练馆带着队员来此做跑阶训练,又不时有人来登楼揽胜。
傍晚之时,华灯初上,威镇阁的彩灯也随之一下全部亮起,整座楼一变晴空中的朱红金碧为黑色绒幕下的璀璨夺目。而此刻,外出的人正自城外开车归来,一眼望见灯光辉煌中的威镇阁,必会松懈下紧张的神经告诉自己一声:“到家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