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故园情 家国梦

2018-02-08江惠春

闽南风 2018年1期
关键词:林语堂故居台北

江惠春

当一些人,为了寻找某些文化名人的足迹,不远千里来到这些名人曾经所居住过的地方,而恰好,这个地方将这些名人故居很好地保留修缮,为前来寻找的人提供寻找根源的场所,是不是足以说明,名人故居既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成为这些名人的根据地。

在台北,有一位从漳州大地走向世界的文化大师林语堂,生前最后十年定居台湾,其故居坐落于阳明山麓,也是大师生前最后十年在台湾的住所。 阳明山的景致与漳州的山水田园颇为相似,由此可见,林语堂先生喜欢这里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和故乡相似。那座蓝色琉璃瓦搭配白色粉墙的宅院, 螺旋廊柱,透天中庭,典雅静谧。林语堂先生爱竹、爱石,所以刻意在中庭一角,由翠竹、枫香、苍蕨、藤箩等植物,与造型奇特的石头,营造出可爱的小鱼池,享受“持竿观鱼”之乐。此建筑是以中国四合院的架构模式,结合西班牙式的设计取向,兼具东、西方风格,融合了现代感与古典美,目前已规划为结合展示参观、艺文讲座、餐饮休憩的多元化空间。乳白色的墙上托着蓝瓦房檐,融合了中国四合院架构及西班牙螺旋装饰廊柱风格的杰作是林语堂先生亲自参与设计。在这里,处处可感到庭院主人脚踏东西方文化的痕迹。“我要一小块园地,不要有遍铺绿草,只要有泥土,可让小孩搬砖弄瓦,浇花种菜,喂几只家禽。我要在清晨时,闻见雄鸡喔喔啼的声音,我要房宅附近有几棵参天的乔木。”这是林语堂先生对自己家园所作的描述。

“梦回五里沙,情系香蕉海”的香蕉海,同时也是“五湖四海”的重要组成部分,芗城区充分贯彻了“生态+”的发展新理念。2017年下半年,天宝林语堂台北故居仿建工程在绿意盎然的蕉海中拔地而起。林语堂台北故居仿建工程选址位于天宝镇珠里村,与林语堂纪念馆直线距离为290米,与天宝阁直线距离为122米,阳台朝向为西偏南约30度,视野十分开阔,可俯瞰故乡五里沙的村貌,感受香蕉海秀美。这是一座集东方情调与西方韵味的庭院,目的就是为了圆林语堂先生的家乡梦,也让群众近距离地感受到林语堂台北故居的容貌。故居仿建过程中,特意制作了林语堂蜡像,增加林语堂夫人的卧室和梦回馆,生动和充分展现了林语堂家人的生活状态,巧妙地将林语堂文化元素与香蕉海项目融合在一起,让我们在游览蕉园风光的同时感受大师情怀。

天宝故居书房里摆设着林语堂先生使用过的物品,如手稿、字典、藏书及平日使用的英文打字机、烟灰缸和先生的书籍等,烟灰缸是台北故宫博物院赠送给林语堂先生的小青铜鼎复制品。林语堂是一位以英文书写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他用英文打字机写作,觉得非常便捷省力,其英文经典名著有《吾国吾民》《生活的艺术》《京华烟云》《苏东坡传》等鸿篇美文,无不闪烁着难以泯灭的中华文化的神圣之火,无不渗透着一个智慧的中国人深厚博大的爱国心、民族情。凭借《京华烟云》先后四次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华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家。大师生平成就显赫,走过这个世界,却将所有的文字留给我们。

在餐厅的墙上挂着“有不为斋”的字画,先生在上海时将书斋取名“有不为斋”。“有不为”发祥自清朝维新党人康有为之名,“有为”的反面即“有不为”,先生曾书《有不为斋解》共二十二项,讲述他所不屑做的行为,以此提醒人生在世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曾有许多语堂先生的新朋好友在此欢聚一堂,谈笑风生的热闹与尽兴,一览无遗。我们都知道,孩提时的林语堂,眉宇已见智慧。《神骏》的骏马图,则是林语堂的试笔之作,他曾获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任北京大学教授。“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就是他自己最好的写照。

阳台是林语堂生前常来的地方。可以俯瞰山前的风景,呈现出一种闲适平和之境。林语堂在《来台后二十四快事》中的其中一个“不亦快哉”,阳台占了一席之地。在阳台上,若吃烟,若不吃烟,可咖啡也可茶,可若有所思亦可若无所思。天母灯的闪烁之下,是乡愁的漫延与升腾,是最放松的表现,如此闲适的状态足以说明,这个阳台是令林语堂身心放松的最佳场地。天宝故居建筑风格、结构以及内部装饰等基本与林语堂台北故居相似,仿建工程唯一较大不同的是琉璃瓦颜色。台北林语堂故居是蓝瓦白墙,但据史料考证,故居原先采用的是典型的西班牙建筑配色做法,目前天宝林语堂仿建故居采用的就是原先红瓦白墙模式。与台北林语堂故居相比,这里特意制作了林语堂先生蜡像,增加了林语堂夫人卧室、客厅原貌复原以及梦回馆等内容,故居完整呈现了语堂先生的格调思想、发明创意、生活态度与文学成就。

新增加的夫人卧室,陈列着梳妆台、宋美龄女士手绘的兰花图、日本友人赠送的木偶、林语堂担任第三届作家会议主席及国际笔会出席人员的两个铜牌,以及在他75岁高龄时《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专门为他拍摄的照片以及一些生活照片。墙上的新春试笔图,为林语堂先生所作,字迹清秀,有浓厚的文人气息。林语堂80寿辰时,蒋中正先生用行书体亲笔题写的一个“寿”字,上款“语堂先生八秩大庆”,下款“蒋中正”的字画悬挂在房间里。厅内桌椅古色古香,均为林语堂亲手设计。包括客厅里的桌椅,林语堂都在椅子的靠背上都刻着“凤”字,体现了林语堂先生对妻子的爱。林语堂的爱情是从婚姻开始的。他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我和我太太的婚姻是旧式的,是由父母认真挑选的。这种婚姻的特点,是爱情由结婚才开始,是以婚姻为基础而发展的。”他还说,“婚姻就像穿鞋,穿的日子久了,自然就合脚了。”一个人对待感情与人生的态度大抵一脉相承。最好的感情其实就在一粥一饭,一朝一夕。林语堂的智慧在于,和在一起的人慢慢相爱,岁月静好的过完余生的日子。

梦回馆,那与闽南家乡一模一样的街景,仿佛已回到自己的家乡。“幼年所闻歌调,所见景色,所食之味,所嗅花香,类皆沁入心脾,在血脉中循环,每每触景生情,不能自己”。一个人的生存环境,是陶冶他思想性情的第一张温床,在他心灵的底片上留下永恒的印迹。潜在而深远的乡情,成为抹不去的记忆。听听那早已潜流在血液里的乡音,看看那与闽南家乡一模一样的街景,仿佛已回到自己的家乡。在记忆中,那无限温馨的故乡,是林语堂不可替代的精神根据地。更是一道乡情的潜流,一直流向他的精神梦土。思乡恋乡之情,魂牵梦绕。有时候,他会在谈话中久久发呆,好几次竟禁不住泪盈满眶。乡情,给他留下了本真、简朴、自然的性情。

先生和夫人是好客的主人,他的故居时常有要好的友人在此聚集。故居里的摆设实用得体,正是七分庄严中带三分随意,宛如先生的为人处世风格。人生在世,真正懂得生活并会享受生活的人,就是拥有如此闲适平和的生活状态。晚年的林语堂因种种原因无法回乡后选择与家乡隔海相望的台湾,并将家安于与家乡山水极其相似的台北阳明山上,因为台北有熟悉的闽南山水、乡音和熟悉的家鄉美味。如今,故居的一切摆设,都凝聚着林语堂先生生活智慧和笔耕生涯。不管身在何处,关于童年的记忆,一直都在林语堂的血液里流淌着。

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是一位牧师,在林语堂的童年时代,他的父亲就告诉他关于柏林大学和牛津大学,并半开玩笑地说希望有一天他能到这些大学念书。林至诚用“笑的教育”和对知识的求知,培养了林语堂放眼世界的眼光,成功塑造了林语堂日后乐观、幽默、闲适的性格。而今,林语堂,这个龙溪的孩子,这个深怀“故园情,家国梦”的漳州人,这个“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文化巨子,这个自称有着“一捆矛盾”的幽默大师,终于回来了。随着两岸交流的持续热络,林语堂天宝故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慕名而至,因为这里永远是“天底下最美的地方。”endprint

猜你喜欢

林语堂故居台北
林语堂的“半场演讲”
卫立煌故居
探访“铁甲元勋”许光达故居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林语堂更衣见老友
林语堂妙论“好丈夫”
“故居”与“旧居”是一回事吗
Lin Yutang’s Aesthetic Orientation and his Translation Thematization
台北
台北玩乐 散步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