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班式科研”的尴尬及路径探析

2018-02-08赵珊珊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1期
关键词:原创性评价

赵珊珊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2016年8月8日,李晗冰教授发表了一篇《跟班式科研误己误国》的博文,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网友纷纷跟帖转载。在李教授看来,中国大陆的科研领域看似百家争鸣、成果斐然、繁花似锦,但实际真正的可流芳百世的研究成果很少,最主要的原因即是“跟班式科研”。甚至在他看来,如果继续延续这种科研模式,中国的科研就没了。

一、“跟班式科研”是否百弊而无一利

“跟班式科研”,按照李晗冰教授的解释,即为不去独立思考学科内部的核心矛盾与突破方向,紧跟国际热点,为大牌科学家的理论作无关紧要的修补,有一点成果便自称“重大突破”“国际领先”;或者紧盯几本流行的科技刊物的研究,改头换面、添油加醋地撰写一篇论文发在影响因子很低的刊物上。简要地说,就是附着在已有的研究或理论基础上进行增、删、填、补,而较少地挑战理论权威或完全突破现有理论框架的束缚,类似于搭乘学术热点“顺风车”的做法。

不可否认,目前学界“跟班式科研”这种做法或者说科研模式的确存在,以至于新中国成立至今也仅有两名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许有人认为诺贝尔奖的评选本身对于我们来说就有失公允,但即便用其他评判指标评判也毫无争议地表明目前我国的科研水平与世界水平相比差距仍巨大。汤森路透发布的《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即《高被引科学家研究报告》)所提到的近3 000名科研人员中,仅有107位来自中国大陆;路透社发布的2017年度全球最具创新力的100所大学排行榜中,中国大陆仅有3所大学入围。路透社分析认为,就中国人口和经济规模来看,仅有3所大学上榜显然与中国的“块头”不对称。与自身相比,中国大陆的科研水平近年来着实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前沿科研成果虽然少但仍能看到中国大陆的影子。近几年大陆在诺贝尔奖方面终于实现零的突破;2015年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科研精英名单中的中国大陆科研者的数量也比2014年增加了39位;2017年全球最具创新力的100所大学中浙江大学也首次入围,并且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的排名也比前一年分别跃进了15名和10名。因此,也不能一味地抨击当前这种所谓的“跟班式科研”,在某些特定时期它还是有自身的存在价值的,辩证地看待这一种模式将更加有助于改进我们的科研方法。

“跟班式科研”的弊端显而易见。一方面,容易滋长学术惰性,堆积重复性研究成果。由于已有课题在学术界已取得一定的成就,有利可图,因此追随者趋之若鹜。在这种科研课题影响力的作用下,跟风者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关注度,甚至能够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循环往复,跟风者的成功案例又会激励更多的学者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该课题的研究中,从而导致重复性研究。另一方面,影响科研评审标准,抑制突破性科研的积极性。由于“跟班式科研”的盛行,包括科研评判者本身也乐于接受这样一种固化的模式,并不鼓励一些“标新立异”的思维和成果,甚至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有意抑制这种突破性科研成果。因为在成为评审者之前,他们就是以这种“跟班式科研”安身立命的,但凡有人对前人研究的权威地位发起挑战,即被视为对他们的一种否定;即便他们知道这种挑战具备充分的论据,也会从“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思维出发,压制这类科研成果。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为何我国鲜有重大突破性的科研成果见之于世。

“跟班式科研”并非百弊而无一利。虽然“跟班式科研”存在着诸多的弊端;但它仍然是现阶段我国学界赶超世界的捷径,有助于我们以最短的时间与世界接轨,少走弯路。只有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更高更远。虽然仅仅是“增、删、填、补”,但有时突破就来源于此。由于我国现代化科学研究起步较晚,如果一切都从头做起,将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最终得出的结论也许仅仅是国外早已实践过的理论或成果。此外,在充分肯定和尊重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展开的“跟班式科研”有助于树立科学研究的权威性和严谨性,保障科研秩序的稳定。

二、我国科研发展方向的路径探析

破解“跟班式科研”困境:一方面,需要科研工作者严于律己,坚持科学精神,忠于学术原则,对科研工作精益求精,既不盲目跟风也不妄自菲薄;另一方面,也需要从顶层设计,在制度层面约束它不好的一面。

(一)在课题选择上,引导和鼓励在学术跟踪基础上的原创性研究

不管是对高校研究生团队研究课题方向的引导,还是科研管理部门的宣传引导,都要进一步明确方向,从根源上将科学研究者的思维和方式定位到正确的轨道上来,既要反对一味追捧以往的成熟理论,又要反对缺乏科学和实证依据的所谓“创新”和“突破”。只有将原创性的研究建立在丰富的已有理论的基础上,才能少走弯路。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原创不是一般创新,它需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它是思想自由的产物,它不接受任何权威的评判,只接受事实的检验和实验的证明。这也需要我们进一步改革教育体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科研创新发展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在科研经费上,引导和鼓励在学术跟踪基础上的原创性研究

在扎实而起点较高的学术跟踪基础上进行原创性的研究是问鼎世界科研巅峰的必经途径,而科研经费是激励和促进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要在科研经费的来源和投入上有所优化。不少科研机构在经费投入的审核中“重数量,轻质量”,部分科研人员利益至上,为博得经费而搞“跟班式科研”,原创性研究投入时间、精力少,科研成果水平、转化率低,精品力作更是少之又少。社科研究经费严重不足和科技资源严重浪费形成鲜明对比;科研成果多与精品力作少形成强烈反差。有关数据表明:与国外一些高校相比,我国高校生产的论文在国外刊物发表数量、论文的总被引用次数、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次数、篇均论文被引用次数等都有很大差距。建议科研管理机构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源支持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三)在评价机制上,引导和鼓励在学术跟踪基础上的原创性研究

树立严谨、科学的评价机制,是引导和促进科研的重要因素。对科研项目的评价需要在已有的科研绩效考核办法、配套经费拨付标准等有关指标评价的基础上,突出强调在学术跟踪基础上的科研创新性。要把是否在已有的理论或成果之上开发新思路、发现新问题、采集新数据、挖掘新焦点、搭建新理论,作为评价项目质量高低的主要依据。目前,对科研项目的评价以科研项目管理机构为主,在指标上主要以数量为主,在标准上主要以结果为主,在方法上主要以终结性评价为主。不论是主体还是指标、标准还是方法,都无一例外表现为单一性,鲜有全面、综合、系统的评价体系;因此,建立科学、全面、系统的科研评价机制迫在眉睫。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要敢于吸纳更多的参与者,改变评价主体寡头的现象。如,邀请相应学术界的专家、学者,项目的出资人、利益共同体的代表,征集社会公众的意见和看法,形成多维的评价角度,从而更加全面地审视项目,给予更加中肯的评价。其次,在评价指标上要以质量为主,数量为辅。一方面,严把项目的质量关,对于不合格或敷衍了事的项目要坚决清退;另一方面,在均能确保质量的前提下优先挑选拥有一定成果数量的项目,最终实现“保质达量”的评价指标。再次,在评价标准上要将过程和结果有机结合,杜绝只重结果、忽视过程的现象。在扎实地剖析和阐释已有理论或热门观点的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才具备较强的说服力。最后,在评价方法上要对照标准对科研的过程和结果综合评价,并且要改变以往只重定量评价而忽视或淡化定性评价的方法,将感性方法和理性方法有机结合,统筹运用。

三、结论

对“跟班式科研”扬长避短,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努力营造一种讲究实证、尊重知识、推崇创新、容忍失败的环境和氛围。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要建构完善的制度体系,在科研评价中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有多元化评价主体,突出强调质量指标,重视过程研究,将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有机结合,并在课题选择和经费投入上树立正确的导向;另一方面,科研人员也要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重视质量和效率,端正态度,力戒急功近利,敷衍了事。

[1]耿丹.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10(5);105-108.

[2]杨文爽.论科研项目管理问题及对策[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2,28(6);22-24.

[3]余应鸿,徐辉.提升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质量的若干思考[J].科技管理研究,2008(12);232-234.

[4]潘玲,吕保良,张雪灵,等.河南省高职高专院校护理教师科研现状的调查分析[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8(3):39-41.

[5]高赟,王晓丽.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管理若干问题的思考[J].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19(3);44-46.

[6]王振宇.浅析如何正确地选择科研课题[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7(1):124-125.

[7]朱虹凌.协同创新背景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5(19):29-31.

[8]曹青林.协同创新与高水平大学建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猜你喜欢

原创性评价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评介
——开阔的价值理论与经济实践的视野
沈阳师范大学原创性学术著作《民间叙事与区域史建构》评介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藏族音乐研究中的原创性学术观点及其价值——以西藏音乐史的分期问题为例
新闻作品的原创性标准探究*
原创性的艺术史研究如何可能?
——《专注性与剧场性: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评介
作品的原创性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关于项目后评价中“专项”后评价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