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德育微视角研究
2018-02-08刘晓霞
刘晓霞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英语教育系,山东淄博255130)
2016年5月,《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统筹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文化育人,是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1]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意见进一步指出,“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掘各门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2]
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大部分教师过于关注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和传授,德育意识缺失,德育资源挖掘不够,德育目标落实不到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薄弱。笔者立足中小学英语教学,选取微视角、多角度,进行英语学科德育研究,以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师学科德育意识,充分发挥学科教学育人功能,提高学生品德修养,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实现学科育人、课堂育人目标。
一、德育微视角概念的提出
2017年8月,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强调“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中小学德育内容细化落实到各学科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中,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3]最新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增进学生中国情怀和国际理解,逐步形成跨文化沟通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中小学英语教材本身就是不错的育人素材,教材各单元或模块的教学内容均是紧紧围绕英语核心素养课程标准的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三大主题领域或各学段现行课程标准的26个话题展开,非常适合全方位多角度实施学科德育。
为落实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的要求,充分发挥英语学科优势和课程育人功能,笔者提出英语德育微视角研究。微视角(micro perspective)即小视角、小角度,观察事物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德育微视角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全面落实学科德育的微视角,即充分挖掘英语教学中蕴含的德育元素,并在教学各环节巧妙实施学科德育的微视角。本研究拟在中小学英语教学中,以中小学英语教材为基础,以单元话题为主线,以话题项目表和主题领域、《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山东省中小学英语学科德育实施指导纲要》和《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为参考,从综合人文素养、国际理解、家国情怀三个方面,充分解读、挖掘、提炼、拓展教材每册、每单元、每课时固有的德育元素,在教学设计中充分体现学科育人价值,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全方位、多角度、微角度地实施学科德育,包括:围绕单元话题或主题,设置具体、操作性强的德育微目标;基于德育目标建构道德情境,设置教学活动或课外活动(如微视频、微故事、微阅读、微扮演、微演讲、微配音、微写作、微辩论等),充分发挥学生德育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体验、感知、领悟、内省,在师生、生生交流中达到情感共鸣,在生活化的德育情境中实现品德修养的自我完善和内化提升;以学生发展为本位,采用多元化评价手段和策略,检验课堂德育效果;优化作业设计,体现德育价值引领,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向内化和巩固;根据课时需要,适时设置育人导向的课外英语实践活动等。
二、德育微视角的价值取向
多年来,国内学校德育工作主要集中在班级管理、学校管理及思品或政治教学等方面,较少涉及德育与学科教学的结合,几乎遗忘了学科教学所具有的德育内涵,基本忽视了学科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有关学科德育的研究甚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颁布后,有关学科德育的研究扑面而来,但大多围绕学科德育渗透展开,停留在经验和体会的层面上泛泛而谈,不成体系,理论指导性和实践操作性不强。在这一理论倾向下,实践层面做法多是通过牵强的情感升华用渗透或融合的方式把某种道德想象灌输给学生,不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思想的变化,忽视了师生、生生之间思维、情感的交流和共鸣,属于强加性、说教性、注入式、渗透式、融合式的德育。德育渗透或融合的提法把学科教学看作是纯粹的知识传授或能力培养,把学科教学与德育割裂开来,从根本上否定了学科教学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内涵,需要外求、渗透、融合外在的、强加的德育,不承认学科教学应有的德育主阵地地位,也不可能真正发挥学科教学自身的自然育人功能。
选取微角度,进行中小学英语德育微视角的研究,旨在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师学科育人意识,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引领教师开展英语课堂德育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在生活化的德育情景中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国际理解、家国情怀,在英语教学中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目标。
该研究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以立德树人为目标,解读挖掘提炼拓展教材每册、每单元、每课时固有的德育元素和德育价值并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全方位、多角度、微角度、生活化、体验式地体现育人价值,发挥育人功能。该研究认为教学是一种德性实践,学科教学本身具有一定的道德属性,学科教学过程本身就是育人的过程。每门学科课程本身及课程资源的方方面面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和道德价值,课堂教学各环节都存在适合进行德育的空间和契机,师生、生生互动的过程都是生活化、体验式德育实践的过程。课堂德育方式应避免“说教”“注入”,要自然而含蓄,德育情境创设力求生活化,学生在师生或生生间的交流互助、情感共鸣中获得情感体验和升华,并在课后作业和课外实践中内化和巩固。
该德育研究是微德育、小德育、学科德育的研究,选取角度小,涉及范围广,操作性强,注重微视角下英语课堂德育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从理论层面看,该研究可为中小学英语教学乃至学校其它学科德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有助于发展和完善学校学科德育模式和学校德育体系,为学校全面实施全员育人、学科育人、课堂育人提供理论依据。从实践层面看,该研究有助于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师的学科德育意识和德性,转变教师的教育观,有效落实《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培养中小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国际理解、家国情怀,促进其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实现学科德育目标。这不仅为英语学科德育探索提供实践范例,而且也为其它学科德育和学校学科育人、课堂育人提供实践案例。
三、英语德育微视角的价值例证
以小学英语教材(山科版)四年级下册Unit 6 Travel Lesson 3为例阐释英语德育微视角的实践探索。
课时题目:“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
教学目标:
(一)能听懂、会说、认读词汇:boy, girl,learn, sunrise, sea, have a good time;能听懂、会说、认读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知识目标)
(二)能够熟练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讨论在旅游景点的活动。(能力目标)
(三)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美、祖国美,培养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德育微目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Leading-in)
教师问:“国庆节打算去哪里玩?”,学生答:“北京、杭州等”,然后教师告诉学生:“Li Ming、Guo Yang、Peter将要去旅行,分别去the Shaolin Temple少林寺、Mount Taishan泰山和 Dalian大连,让我们看看他们在这些旅游景点会做什么?”,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想象和情智,引导学生对旅游美景的热爱。
(二)新知呈现,能力提升(Presentation)
1.听录音,学习语言:听对话,回答问题“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学习单词“learn”、“sunrise”、“August”、“sea”及句型“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 am going to…..”。
2.大声朗读,限时背诵:教师领读,学生齐读,个体诵读,熟练背诵。
3.角色扮演,情境重现:学生分角色表演对话内容,走入情境,亲身体验。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发现少林寺、泰山、大连之美,培养他们对家乡、祖国的热爱。
(三)知识迁移,巩固提升(consolidation and practice)
1.Let’s talk.同桌二人根据课本图片提示,运用所学句型进行会话。
2.根据个人喜好,自主创设情境,运用所学句型,自编对话,自导自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通过生生交流、互动、生活化体验,巩固、内化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四)课堂小结,重点梳理(summary)
总结本课所学单词和句型,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展示家乡之美。
设计意图:巩固、内化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五)作业布置,复习巩固(homework)
1.熟读、背诵本课重点句型、对话。
2.让学生搜集当地旅游景点图片,分组制作“我的家乡”手抄报,运用所学知识展示家乡和社区变化。
3.拓展阅读。精选同话题、同难度的阅读材料,供学生阅读。
设计意图:巩固、内化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效果反馈
教学评价涉及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德育微目标的落实情况。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评价以纸笔微测验(quit)为主;德育微目标落实情况评价兼顾口头和书面,侧重实践的具体环节和对学生道德行为的测评,师生共同参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及时的反馈和总结,学生也要进行自评。评价内容清晰、求实、指向性强,评价语言力求简练、实际、精准。本堂课德育评价目标为家国情怀,评价策略包括问卷、观察、访谈、成果展示、成长档案袋等。
设计意图:教学评价,检测德育微目标达成情况。
(七)课外实践,内化延伸
1.开展“家乡美”主题演讲。
2.设计近郊游等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家乡的美,拍摄照片,用简单英语讲述故事,交流观点,形成对家乡美的感性认识。
设计意图:巩固、内化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评析:本课为山科版小学英语教材四年级下册Unit 6 Travel Lesson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主要内容是讨论游客在旅游景点的活动。本课德育微视角体现如下:
(一)教学目标体现德育微目标。教学目标1为知识目标,2为能力目标,3为德育微目标,三个目标相互依赖,知、德并存。通过三个目标,应使学生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发现家乡美、祖国美,培养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二)教学导入,为新知学习和德育提升铺路。在导入环节中,通过设置情境,引出北京、杭州等旅游景点,激发学生对这些旅游美景的想象和向往,引导学生对旅游美景的热爱,为知识学习和课堂育人做好铺垫。
(三)新知呈现,达成知识、能力和德育微目标。通过听录音、回答问题及朗读、背诵,学习生词和句型,落实教学目标1,即知识目标;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再现,运用和实践,落实教学目标2,即能力目标;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进行情景交际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情感共鸣和德育提升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参与、体验、感知、领悟、内省,潜移默化地获得情感体验,即对家乡、祖国的热爱、国家认同感及家国情怀。
(四)练习与作业,巩固、内化德育微目标。创设情境,通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对话,制作“我的家乡”手抄报,运用所学知识展示家乡和社区变化,生生间通过沟通、交流、合作、探究、情感共鸣,进一步巩固、内化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五)教学评价,检测德育微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位,设计体现德育价值引领的多元化评价手段和策略,抛弃以往以量化评价为主,以语言知识、能力为主要评价对象,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评价模式,侧重对道德实践的具体环节和学生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的了解和测评。
(六)课外实践,巩固、内化德育成果。通过开展“家乡美”主题演讲活动和近郊游活动,将德育延伸到课外,使德育回归现实生活。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交流互动和情感共鸣,再次巩固、内化、迁移课上获得的道德认知、情感、体验,即对家乡、祖国的热爱、国家认同感及家国情怀。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善师生关系,发挥伴奏者的作用,本着民主、平等的精神,帮助、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奏响课堂德育交响曲。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发展同伴交往,通过生生对话、交流、合作、共享,获得情感共鸣,进行对话式、体验式、生活化德育。此外,课堂教学充满变化,德育契机无处不在,一个意外的小插曲可能就是良好的德育素材。教师要善于捕捉时机冷静处理、巧妙化解,利用教学机智进行适时德育。
四、德育微视角研究效果预期
我们以中小学英语德育微视角实例研究为出发点,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以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实现学科德育目标、立德树人终极目标为落脚点,结合国内外有关德育、学科德育的理论和中小学英语教学的德育微视角例证,探索英语课堂德育微视角,全方位、多角度、微视角、生活化、体验式地发挥英语教学的育人功能。我们探讨如何在备课中设置微型、具体、操作性强的德育微目标,如何设置、开展基于实现德育微目标的课堂活动或课外活动,如何设计并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多元化的英语课堂德育评价,如何布置体现德育价值引领的作业以及如何开展德育导向的课外英语实践活动等。通过这一系列尝试,期望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并丰富、深化、完善英语学科德育理论、学校德育理论,拓展新的学科德育理论体系,在行动策略研究中逐步解决英语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英语知识和技能,德育意识缺失,德育资源挖掘不够,德育目标落实不到位和学生道德修养低下的问题。从而,使教师对英语德育教学的重要性有整体认识,科学预设之,积极实验之,认真分析之,巧妙践行之,从而构建生活化、体验式的学科德育课堂,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陶冶于一体,促进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和正确“三观”的树立,使其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全面发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