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古典医籍及临床经验探讨中医痞满

2018-02-08田明健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8年6期
关键词:医籍痞满泻心汤

田明健

“痞”,《说文》中曰:“痞,从广,否声,痛也。”《仁斋直指方》云:“乾上坤下,其卦曰否,阳隔阴不升”。《丹溪心法·痞》:“痞者,与否同,不通泰也”[1]。《增韵》:“气隔不通”。临床中常与“满”并称。《内经》之后,东汉时期“痞”“满”是分开的两种疾病,明清后,中医中的“痞”与“满”合称为“痞满”。《中医内科学》关于“痞满”的概念为:由于中焦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职不通,出现以脘腹满闷不舒为主症的病证[2]。古典医籍对“痞”、“满”有很多论述。

1 古典医籍对 “痞、满”的记载

1.1关于“痞满”病名的记载

1.1.1“痞”病名记载 最早见于《黄帝内经》中。《素问·五常政大论》:“备化之纪,气协天休,德流四政,五化齐修,其气平,其性顺,……其病否。”[3]219

1.1.2“满”作为病名 最早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藏寒生满病”[4]。

1.1.3关于“否满”的记载 最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之复,清气大举,森木苍干,毛虫乃厉,病生胠胁,气归于左,善太息,甚则心痛、否满。”[5]

1.2关于“痞满”病因病机的记载

1.2.1外感病因

1.2.1.1寒邪为患 李杲在其《脾胃论·卷下·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中记载:“······寒温不适,所生之病,······或心下痞闷。”[6]刘完素在其《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说:“诸病上下,所出水液,澄澈清冷,坚痞腹满,吐利腥秽,皆属于寒。”[7]可见,寒邪是导致痞满发生的重要原因。寒主凝滞,主收引,寒邪为患,易阻滞气机,从而导致气机不利,而“痞”、“满”。

1.2.1.2湿邪为患 刘完素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论及痞满时说:“诸痉强直,积饮痞隔中满,体重胕肿,皆属于湿。”[5]湿邪为患,常阻滞气机,故常可导致“痞”、“满”。

1.2.2内伤病因

1.2.2.1内生寒邪《素问·异法方宜论》:“藏寒生满病。”[4]32

1.2.2.2浊气上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胀。”[3]12

1.2.2.3食积为患 李用粹《证治汇补·内因门收食》指出:“食伤之后,物滞虽消,元气受损,或已经攻下而脾阴受伤,至高之气乘虚下陷,而为蓄满痞塞者”。[6]1.2.2.4中虚为患《景岳全书》中记载:“虚寒之痞,凡过于忧思,或过于劳倦,或饥饱失时,或病后脾气未醒,或脾胃素弱之人而妄用寒凉刻伐之剂,以致重伤脾气者,皆能有之。”[7]

1.2.2.5肝郁为患《景岳全书》云:“怒气暴伤,肝气未平而痞皆有呕证”[7]。

1.3关于病机 病机以气机升降失常、气机郁滞为主。《万病回春》中指出:“夫痞满者,非痞块之痞也,乃胸腹饱闷而不舒畅也,有气虚中满,有血虚中满,有食积中满,有脾泄中满,有痰隔中满,皆是七情内伤,六淫外侵,或醉饱饥饿失节,房劳过度,不能运化,故阳自升而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痞”[8]。

1.4关于治法 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中记载:“虚则补其中气,实则消食,豁痰,除湿,有湿热清热,而消导之。亦不可峻剂,致伤元气”。[9]

1.5《伤寒论》中的痞 笔者在此所论述的“伤寒痞”包括在《伤寒论》中本为太阳表证等非阳明病,而应用下法导致的“心下痞”,也包括各种原因导致气机不利出现的“痞状”。《伤寒论》第154条: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10]53第155条:“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0]54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10]51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0]50。第158条“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10]51”以上诸条为一般认识上的“痞证”。“痞状”的论述有《伤寒论》中第161条“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10]55所记载的有形痰饮阻滞,影响了脾胃升降,所出现的心下痞硬;第142条“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肝俞,慎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脉弦,五日谵语不止,当刺期门。”[10]28邪入少阳,气机壅滞,干扰中焦气机升降失常所致,太阳少阳并病,出现心下痞硬的症状。第165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10]28为少阳枢机不利,同时兼有阳明腑病,为邪在少阳、阳明而出现气机不利,导致的心中痞,症状较重,心中痞至心中痞硬的。原文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10]50记载的则是水饮之邪,阻遏气机,而出现的痞状。以下条文的论述,则有虚证所致的“痞状”和虚实夹杂所致的“痞状”。如第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汤主之。”[10]35记述的是误下伤脾,脾阳不足,清气不升,而气机不利出现的“痞状”。第160条“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10]50为阳虚水逆而致的“痞状”。

结合上述的记载,可知在《伤寒论》中,痞有心下痞和心中痞。有痞证与痞状之分。

2 临床所见

《中医内科学》关于“痞满”论述是共同作为病名,并未分“痞”与“满”。其病因主要有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过食寒凉,过食肥甘、过度饮酒等)、情志失调(情志不遂、肝气郁滞或忧思伤脾、气机不利等)、药物所伤 (误用滥用药物损伤脾胃)。痞满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而发痞满。辨证要点为辨虚实、辨寒热。临床分型为实痞和虚痞。实痞包含饮食内停、痰湿中阻、湿热阻胃证、肝胃不和证。虚痞则包含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教科书对于“痞满”辨证论治是分型,并未作为一个客观主体,分析疾病演变进行论述。

笔者根据患者在临床中疾病研究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根据现有患者的资料总结如下。

2.1病因病机 临床所见,患者发病多在秋冬,夏季常过食寒凉之品,如凉啤酒、冰淇淋等,还有直接食用从冰箱取出的水果;或平素肉类为主,少食蔬菜水果,以上两种为常见原因。患者多为平素脾胃不足之人,过饮寒凉,寒伤脾胃,内生湿邪,湿阻气机,而心下痞,腹满;过食肉类,平素脾胃不足之人,脾胃更虚,同时湿邪更重,同样阻滞气机,心下痞满,每因进餐肉类等不易消化食物而腹满,以腹满为重。

2.2证治

2.2.1症状 患者表现除心下痞,腹满外,还常见手足不温或手脚心热,胸闷,呃逆,噫气,便溏或便秘,入睡困难或易醒。

2.2.2治疗过程 患者在临床中,单纯邪气袭人的实证,或单纯虚证的并不多见,往往虚实夹杂,只是邪实为主,或正虚为主。

根据患者的证候,辨证治疗常为3个阶段。第1阶段,祛邪为主阶段,此阶段患者多为湿邪内阻,阻于中焦,表现为痞满,身重,嗳气,舌尖红,苔白腻,脉沉缓,以二陈汤为主治疗。或痞满,食后重,口中异味,舌暗红苔薄黄,脉沉细。以三仁汤和半夏厚朴汤治疗。第2阶段,祛邪与扶正并用,表现为痞满较前减轻,神疲乏力,身重较第1阶段减轻,舌红,苔白或略腻,以二陈汤合四君子汤治疗,或三仁汤和四君子汤治疗。第3阶段,补虚为主,患者症见乏力,进餐过多则痞满,舌淡苔白,以香砂六君子为主,或以畏寒,胃中冷为主要表现,以人参汤治疗。

三个阶段划分,将疾病的演变的理论结合了临床实践。

3 讨论

“痞满”在《内经》中有“痞”、“满”的记载,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分“痞”和“腹满”进行的论述,在明清后,常常“痞满”共同出现在古典医籍中。可见,中医自古就有“痞满”病。其病因多与“寒”、“湿”等邪气有关,内因多为脾虚、肝郁等。病位在中焦更为准确。多为中焦气机不利所导致。治疗除针对病因外,多治疗以行气除痞。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总结古典医籍基础上,尤参考《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痞满”的辨脉证并治,对临床病历资料进行总结后,将“痞满”治疗总结分阶段治疗,而与中医内科学中的根据症状,辨证论治相区别。笔者东北地区临诊所见,秋冬发作的“痞满”多为虚实夹杂,与《中医内科学》记载不完全相同,根据《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对“痞”“满”的记载,依据患者临床过程中邪正的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实际就是邪气与正气在治疗中标本变化,标本兼治的具体体现。为《伤寒论》相反相承法的具体应用。

临床中,笔者倾向于“痞”“满”作为两个病来进行探讨。但由于目前笔者积累的病历资料,“痞”“满”兼见,本篇论文未将“痞”“满”分开。根据古典医籍的记载,“痞”为触之无形,按之柔软的,病位为“心下痞”和“胸痞”。与“满”在邪气程度和致病邪气等是有区别的。下一步的研究,笔者将更深一步研究《伤寒论》及《金匮要略》,对致病的邪气和正气变化规律更细化的研究。

[1]朱震亨.中华医典·丹溪心法[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2]吴勉华,王新月.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88.

[3]黄帝内经·素问[M].任廷革,点校.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219,32,244.

[4]李东垣.中华医典·脾胃论[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5]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华医典[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6]李用粹,证治汇补,中华医典[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7]张景岳,景岳全书,中华医典[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8]龚廷贤,万病回春,中华医典[CD].长沙: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2002.

[9]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M].李占永,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213.

[10]张仲景.重订伤寒杂病论[M].吴雄志,撰次.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猜你喜欢

医籍痞满泻心汤
基于数据挖掘的《普济方》治疗痞满用药规律分析
温补法治疗痞满临床经验
民国中医医籍特色探析
生姜泻心汤治疗伊立替康导致的结直肠癌小鼠迟发性腹泻
慢性胃炎采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的临床观察
苏玉伦主任治疗痞满的临床经验
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胃癌癌前病变30例
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咳嗽42例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医籍整理“群体事件”现象、由来及避免其再次酿发的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