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森太太》中食物意象的作用
2018-02-08余思璟
余思璟
(云南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裘帕·拉希莉作为一名美籍印度裔女作家,有着丰富的跨文化经历与体验。她不仅能体会美籍印度移民的困惑焦虑,而且熟悉印度生活比如印度食物。《森太太》是其小说集《疾病解说者》中的一个短篇故事,讲述了标题主人公森太太的跨国经历与文化不适应。从印度移民到美国后,食物和烹饪几乎成了森太太生活的主旋律。作者用大量笔墨描述了有关食物意象的细节,赋予了这些食物意象重要的作用。
食物已成为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话题。每一种饮食体系,包括其食材、厨具、烹调法、餐桌礼仪、进食习俗,都是社会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体系由语言架构,饮食体系进而成为一种交流媒介和文化语境,传达人们的思想和心理需求,传递不同的文化内涵、性别特征和民族属性。当食物出现在文学语言中时,它成为了一种文学意象。所谓文学意象,即作者寄情于物、借物抒情,充当意象的客观事物可以是动物、植物、家具……甚至食物。食物意象的使用,不仅能详细刻画人物的性格与关系,使场景更加生动真实,也能在字里行间赋予作品深意,比如:提供文化背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国内对于文学食物意象的探索,主要集中于美籍华裔名家的作品,如:黄玉雪的《华女阿五》、汤亭亭的《女勇士》、谭恩美的《喜福会》和《灶神之妻》。本文所选取的食物意象,出自美籍印度裔作家之手,置于不同的国家文化语境,或能为食物意象的研究提供一种新视角。对于《森太太》的已有研究,大多数学者分析小说的主题,包括身份的迷失与重建、文化冲突与适应、女性主义与父权制、全球化与边缘化。遗憾的是少有研究关注该小说表现主题的手法,而食物意象的运用,正是一项重要的手法。除了表现主题,本文还分析得出了食物意象的其他作用:联系森太太与其他人物,充当印美文化象征,塑造人物性格。
一、食物充当人物间的纽带
小说中除了主人公森太太,还有其他的一些角色:丈夫森先生、美国小男孩艾略特、艾略特妈妈、主流社会的公众。当森太太与这些人物之间产生联系时,总离不开食物这个中介。正是食物意象,将森太太与其他人物紧密联系在一起,巧妙表现出人物关系的从属依存、冷热亲疏。
对于森先生,森太太是一个养育者和从属者。作为家庭主妇,森太太悉心负责丈夫的饮食,其烹饪食物的丰富多样性,足以表明她是一个成功的食物提供者。森太太买鱼时让老板把鱼头留下,并解释家中没有养猫,只是养了一个丈夫。这样的打趣也体现了森太太与森先生之间和谐的“喂养关系”。但也同样因为食物,森太太从属于丈夫。只有乘坐森先生的车,森太太才能去鱼肆买鱼,当遭到丈夫的拒绝后,她手足无措只能暗自伤心哭泣。买鱼遭拒这件事表明森太太的行动自由受限于丈夫。森太太也曾尝试自己驾车去买鱼,这也许是她摆脱父权制束缚的一次机会,但是她失败了。买鱼失败的意象预示了森太太或将一辈子从属于丈夫。另一个与食物意象有关的场景是,森太太与森先生一起开心地买鱼、吃蛤蜊糕,这虽然体现出森先生对森太太的关心与爱,但仍然摆脱不了一个不平等的事实:森太太在爱情与婚姻里处于被动位置。如果丈夫示爱,她就接受;如果丈夫忽略自己的感受与需求,她也无能为力。
对于艾略特,森太太是一个体贴负责的保姆,反过来,艾略特也是森太太生活的见证者与陪伴者。森太太总是给艾略特一些精心准备的零食:抹上花生酱的饼干、冰棍,她刻的胡萝卜条,三明治包、剥瓣的橘子、去壳的盐花生。这些食物意象,体现出森太太对艾略特的悉心照顾。同时,艾略特目睹森太太买鱼、烹饪丰富的印度食物、提供简单的美国食物,等等。食物为艾略特观察和理解森太太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而且,森太太没有自己的孩子,当艾略特接受她的食物时,他满足了森太太作为养育者的需求。有学者提到:“在家照顾艾略特,这个美国小男孩让森太太有机会体验做一次虚拟母亲”[1]。
对于艾略特的妈妈,森太太是一个需要保持一定距离的陌生人。为了跟艾略特的妈妈交流,森太太采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邀请她吃自己做的食物,但艾略特妈妈总是拒绝吃这些食物。拒绝森太太的食物,也就是拒绝了与森太太这个人交往,森太太的友好和热情受到了伤害。每次森太太把盛有饼干的盘子递到艾略特妈妈面前,她总表示拒绝,她唯一一次接受了森太太的食物,但却表现出极大的犹豫与反感,甚至带点轻蔑。作者这样描述:
每天晚上,她都坚持要请他妈妈在沙发上坐一会儿,奉上一点吃的:一杯浅粉色加了玫瑰露的酸奶,几块烤百果馅裹面包屑和葡萄干,或是一碗粗面粉加芝麻蜂蜜的甜点……他妈妈小口小口地咬森大太调制的食物,眼光朝上,似在搜索几句评语。“好吃得很”。她咬了一两口,放下碟子,终于说道。艾略特知道她并不喜欢这味儿,一次在车上她说起过。[2](P122)
透过这些食物意象,不难看出,森太太自制的食物并不能解开艾略特妈妈心中的隔阂。她始终认为森太太做的食物很奇怪,森太太也是一个需要保持距离的人,她们之间的关系始终比较生疏。
最后,食物是森太太与美国社会对话的主要渠道。预定鲜鱼是森太太在美国社会感受到的唯一温暖和慰藉。鱼贩记得森太太的需求,一有鲜鱼就会打电话告知森太太。她感受到自己被重视和尊重,也找到了一丝丝社会归属感。然而,另一个食物意象情节,却点明森太太被主流社会排斥在外。森太太和艾略特坐在公交车上,一位白人老太太不住地盯着森太太脚边血淋淋的袋子看,并提醒司机制止她:“‘那,袋子里是什么?’‘一条鱼……’森太太回答。‘看样子,腥味要让别的乘客受不了了。小孩,你还是给她打开窗吧’”[2](P136-137)。一方面,森太太违反了美国公众的行为准则,比如禁止带食物上公交车,所以老太太认为她的行为异于美国社会。正如学者布朗和穆塞尔所述:“食物习惯把个体统一起来,划分种族的界限,区分内部的人和外人。美国主流社会通常把食物习俗当作重要考量因素,以此来区分亚文化群体”[3](P3-5)。正是把食物带上公共汽车这一行为,将森太太与美国社会隔离开。更重要的是,在这个细节中司机选择与艾略特沟通,而不是直接与森太太本人谈。这表明在司机看来,一个美国的小孩,尚比一个少数族裔的成年人靠谱。由此可见,森太太并没有被美国公众接受,种族歧视使她难以融入白人社会。因此,“鱼”这一食物意象,架起森太太与美国社会沟通的桥梁,不管这种沟通成功与否。
二、食物充当文化象征
食物是一个民族及其文化的符号,透过一个国家的食物,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国家相应的文化。正如印度期刊Castronomica所评述:“食物是了解不同文化和社会的重要知识来源,我们可以追溯食物历史、研究食物文学、探索食物的呈现方式、发掘食物背后的文化内涵”[4]。在《森太太》中,印度食物和美国食物分别代表了两个国家的文化。在移民美国前,森太太和丈夫住在加尔各答。两种生活方式的区别,表现在方方面面,其中之一就是食物。小说中与食物有关的意象如:茶、森太太从印度带来的长刀片、自制甜点、各种鲜鱼料理、精心的烹饪过程,这些意象均代表了印度文化。印度食物的食材丰富、准备过程复杂,象征了一种注重品质的慢文化。从整个印度社会的运作节奏,不难看出这一点。与之相对,美国食物象征的则是一种快餐文化。比如:艾略特的上一个保姆艾比,从不愿为他做任何带肉的食物;艾略特的妈妈在工作日都不吃午餐,晚餐也只是一杯酒,几片面包和奶酪,艾略特的则是外卖披萨;森太太和艾略特也曾在餐厅吃炸薯条,喝苏打饮料。以上典型的美国食物,都揭示了美国文化推崇的简便快捷。尽管作者很少直接谈及印美文化的不同,读者也能清晰地把握两种文化间的巨大差异,正是充当文化象征的食物意象帮助读者理解这种差异。
三、食物充当塑造人物的途径
小说中的大多数食物意象,都与主人公森太太有关,也对森太太的人物塑造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森太太在印度身份和美国身份间徘徊挣扎,但从未改变的是她的家庭主妇身份,一个孤独而无助的家庭主妇。
首先,森太太提供的食物在印度食物和美国食物之间转换。这样的食物意象,暗示了她的身份困惑,即在印度身份和美国身份间犹豫徘徊。身份是文化教育和社会影响共同的产物,身份危机是每个离散个体都会遭遇的困境。既要坚守母国文化,又要适应异国文化,这种压力让移民在两种身份间摇摆不定。大多数时候,森太太都用印度烹饪法:在铺了报纸的地板上用她的长刀片切菜,小心翼翼地收拾好厨具,徒手处理一整只鸡,亲手杀鱼并炖之与豌豆、茄子或香蕉。这些食物意象说明森太太通过做印度菜这个方式,努力维持着自己的印度身份。然而,她有时候放弃准备印度食物,随意地递给艾略特一点美国食物:十一月,森太太的“刀刃已经好几天没见天日,地上再也没有铺上过报纸。她既不给鱼肆打电话,也不化冻鸡腿了。一言不发地,她给艾略特弄点饼干抹花生酱吃”[2](P131)。没心思做印度食物,可见森太太坚守印度身份的决心动摇了。有时,她的身心甚至被美国身份完全占领。在经历车祸后,从某种意义上说,森太太遭到了美国社会的打击,其印度身份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所以,她放弃烹饪印度食物。“[她]收走了还放在客厅地板上的长刀,接着把茄子粒和报纸扔进了垃圾桶。她准备了一盘饼干抹花生酱[和冰棍给艾略特吃]”[2](P138)。食物意象的转换,帮助塑造了森太太身份的抉择。
其次,森太太精湛的厨艺塑造出她家庭主妇的身份,且暗示厨房是她唯一的“领地”。
放眼整篇小说,拉希莉不惜用大量的细节、丰富的食物意象来描写森太太的烹饪过程。例如:森太太娴熟地使用她的长刀片,迅速地把蔬菜切成小朵、小块、细丝、薄片,好似变魔术一般。她甚至可以徒手处理整只生鸡。“干活时她一边瞟着电视,一边照看着艾略特,似乎根本不需把注意力放在刀刃上”[2](P118)。这些情节充分体现出森太太的高超厨艺,然而,小说中存在一个客观事实:除了烹饪,森太太什么事都做不了,厨房就是她唯一的立足之地。正如马克思女性主义者所述:女性被要求承担起提供食物和照顾丈夫孩子的责任,而家庭之外的事务像工作、挣钱、学习技能、追求高等教育、参与政治等,似乎与女性关系不大。厨房将森太太禁锢在家,所以她没有一份自己的正式工作,也没能学会驾驶。当车祸发生时,她对警察说“森先生在大学教数学”,算是一个解释。家庭主妇的身份迫使她失去追求社会身份的机会,在美国社会中她只能从属于丈夫。因此,围绕森太太的诸多食物意象包括厨房、烹饪等,揭露出她的身份处境危机。
最后,食物是森太太生活中的主要陪伴与慰藉,食物意象衬托出她的孤独无助。贯穿整篇小说,大多数描写森太太的句子,都与食物和烹饪有关,这并不是偶然。作者如此安排,意在强调食物对森太太的重要性。森太太在购买食材和烹饪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与食物相处的时间,甚至比和丈夫在一起的时间还要长。买鱼是她融入美国社会公众的唯一通道,当这一通道被森先生堵死时,她感到既孤独又无助。由此可见,大量的食物意象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森太太在婚姻和社交中的形单影只。
四、结语
文学意象是作者表达主题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法。食物意象的使用,不仅能帮助塑造出丰满的人物形象,使情节更富有生活气息,更能将作品的深刻内涵寄托在食物之上,如提示文化和社会背景,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在《森太太》这篇小说中,食物意象颇为丰富,包括大量的印度食物、一些典型的美国食物、鱼、森太太从加尔各答带来的长刀片、她的烹饪过程等。作者通篇灵活运用了各种各样的食物意象,通过前文的文本分析,这些食物意象的作用和重要性对森太太来说可见一斑。从小说内容角度,食物意象将主人公森太太与森先生、艾略特、艾略特妈妈及美国主流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从创作手法角度,食物意象充当了印美文化的象征,也刻画出森太太既受双重文化身份困扰,又受家庭主妇身份禁锢的孤独与无助。总之,《森太太》中的食物意象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赋予了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也彰显了作者裘帕·拉希莉高超的创作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