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外跨境物流联盟运作机制研究现状

2018-02-08杜志平贡祥林

中国流通经济 2018年2期
关键词:运作跨境物流

杜志平,贡祥林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市101149)

一、引言

随着我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建设进程的加快,以我国物流企业为主构建跨境物流运营体系势在必行,同时,近年来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跨境物流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物流服务网的报告,预计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将达到12万亿元,跨境电商贸易将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然而,我国跨境物流服务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均不能满足物流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如何以我国企业为主构建跨境物流联盟,实现国际化物流运营体系,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但对于跨境组建物流联盟,由于受到文化、制度、法律、关税、金融监管、贸易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其行为极其复杂且具有不稳定性。跨境物流联盟的运作机理、价值创造过程、利益分配形式,以及联盟的运营稳定性和风险控制能力等,已成为影响跨境物流联盟构建与运作的主要决策要素。对它们进行系统研究,对优化跨境物流联盟组织结构、提高运营效率与稳定性、降低整个系统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对目前研究国内外跨境物流联盟运作机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并对文献中的主要内容与不足之处进行总结,以期了解其研究与发展现状,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些许借鉴与参考。

二、研究跨境物流联盟运作机制的现实意义

物流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近十年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物流行业全面放开,并且呈现出两大不同于以往的发展态势:一是物流服务全球化,即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物流服务,实现跨境物流运作;二是物流服务综合化,即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物流公司提供全方位的综合物流服务,这就要求物流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协同发展,形成物流企业联盟[1]。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发展的时代特征下,跨境物流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运作组织,不仅可以有效整合联盟内各企业的物流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保证物流运作全过程的节约,降低物流成本,还可以提高联盟整体运作效率,为顾客提供更加综合全面的物流服务[2]。因此,跨境组建物流企业联盟,已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在面对多变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对促进我国物流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虽然跨境组建物流联盟作为一种新型的物流发展模式,成为未来驱动物流业发展的新动力,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如何与国内外物流企业形成联盟,建立国际化物流运营体系,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由于我国物流业整体发展起步较晚,国际物流巨头如联合包裹速递服务公司(UPS)、联邦快递(FedEx)等对物流市场的瓜分基本成型,我国物流企业要打进国际市场,难度较大[3]。如果沿用过去开拓国际市场的老模式,即由物流企业在海外发展分支机构,在实际运作中很难成功,并且老模式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投资成本巨大,投资回收期长,一般企业难以承受;二是扩展速度慢,从投资到正常运营要经过一定的运作时间;三是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制度、贸易壁垒势必造成企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四是跨境联盟企业间物流服务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五是由于跨境联盟企业受限于不同的地域,导致物流配送效率低,且后续产品更换、退换等保障服务不到位,导致顾客对联盟企业认可度下降[4]。因此,如果能够科学分析跨境物流联盟构建和运营中的理论问题,指导我国企业成功运用物流联盟的方式,联合国外相关企业实现合作共赢,则能够完全克服上述短板,对我国物流企业快速扩大国际市场是有现实意义的。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外跨境物流企业运作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跨境企业联盟、跨境联盟企业运作机制与价值创造、跨境联盟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及其稳定性、物流联盟运作风险四个方面。本文通过谷歌(Google)学术、爱墨瑞得数据库(Emerald)、施普林格全文数据库(SpringerLink)、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等工具对涉及的相关方面进行文献检索,从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进行综述,并对文献中的主要研究内容与不足之处进行评述。

(一)跨境企业联盟研究

企业联盟作为集成核心能力、对外部资源进行整合优化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有效降低企业成本,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众多物流企业的现实选择,以跨境物流合作为基础的物流联盟正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响应。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国内外的跨境企业联盟方面的研究现状多集中在联盟战略、体系结构及环境因素两方面,本部分则选取与这两方面有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1.联盟战略

泰尔希(Terhi J V)等[5]分析了跨境企业联盟组合形式对于跨境公司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性。通过结合跨境公司国际业务框架的策略对战略联盟进行管理,证明区域及合作伙伴的异质性对于跨境国际业务有不同影响,因此跨境企业需采用不同的联盟组合来提高跨境整合集成水平。雅各布(Jacob)等[6]通过对欧盟公司的联盟战略进行分析,研究了以前的合作经验对新联盟形成的影响,指出联盟中持久性和相互关系影响是存在的,并表明跨境企业以前的联盟经验在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地区实施能增加联盟投资组合的地域多样性。尼廷和吴(Nitin P&Wu J)[7]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研究了高科技新兴企业的联盟战略与绩效的关系,认为新兴企业扩大联盟成员的数量能得到更好的绩效。基思(Keith D B)等[8]通过探索核心价值观及营销联盟对中小企业进行拓展海外市场业务的影响发现,强调参与联盟对于中小企业在进行跨境业务时更具有优势,而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确立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并为企业管理者在国际商业方面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我国学者陈耀等[9]认为通过形成战略联盟,可以使企业有效获取外部资源,进而形成竞争优势。他们以战略联盟的相关文献研究为基础,回顾战略联盟的相关理论(基于交易费用、资源基础、社会网络的联盟理论)、类别(根据企业价值链、联盟治理结构、联盟竞争性的分类)、绩效研究(联盟的形成阶段、设计阶段和联盟后的管理阶段)、稳定性分析(针对联盟稳定性和联盟不稳定性两方面)等内容,使读者对战略联盟方面的研究有一个系统、深入的认识。左志刚[10]、余珮[11]分别将国外一些学者对企业战略联盟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式的呈现,对“碎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总结,并提供了已有联盟研究的总体图景。

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联盟战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跨境企业联盟组合形式对跨境公司国际化战略的影响机理;二是以往的联盟经验对新联盟形成、发展、运作等方面的作用机理;三是企业联盟的战略与联盟绩效的关系;四是对战略联盟的相关研究内容进行回顾、梳理与总结。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一是关于联盟企业文化和创新能力对联盟发展战略方面的影响未见相关文献介绍;二是国内学者在企业联盟战略现状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并且多数停留在对国外研究成果的归纳与总结上,并未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跨境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和路径。

2.联盟体系结构及环境因素

拉赫曼(Rahman N)[12]认为确定联盟的层次结构是评估联盟结构有效性的前提,他系统分析了影响联盟类型和联盟运作的社会交换理论与联盟层次结构的关系,通过对402个战略联盟数据的logistic回归分析,指出具有不同目的的战略联盟,如研发、供应采购、营销、合作生产等,应该具有不同的联盟结构。王健、刘荷[13]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了跨境公司嵌入视角下物流产业集群网络结构的演化,对联盟形成的过程进行了描述,研究发现,跨境公司嵌入的主要作用是形成“集聚内核”,吸引关联企业及物流需求的集聚;不同类型的跨境公司(集群核心型和参与型企业)嵌入过程存在明显差异,核心型跨境公司在集群中主动结网,始终处于网络中心位置,充当集群资源和信息的“守门人”,而参与型跨境公司被动结网且随着集群的发展而逐渐由网络中心向边缘转移。赵炎等[14]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战略联盟网络为样本,探讨联盟网络的结构属性(网络密度、可达性、结构等)和资源属性(专利)的综合效应对企业知识创造的影响。文章指出:在联盟网络中占据较多结构洞或创新积累越多的个体,其知识创造能力越强;联盟伙伴创新能力发挥正向调节作用;联盟网络对企业知识创造的影响随时间呈现“倒U型”关系。该研究成果同样对物流联盟的网络结构分析提供了帮助。罗宾(Robin P)等[15]从实证的视角阐述了文化距离对国际联盟企业间新产品开发的影响,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了246个制造业国际联盟样本的假设效应,通过分析认为文化距离的积极效应大于它的负面效应。文章指出,如果企业能够通过联盟中合作伙伴之间的任务协调,利用文化上的互补性,就能从文化距离中受益。安德烈(Andre V H)等[16]使用数学论证法来证明不同伙伴国家具有不同的文化距离,这取决于伙伴国家的文化,然后利用霍夫斯塔德(Hofst⁃ede)的五个文化尺度理论对世界上69个国家的文化数据用实证分析法证明这一论点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基地国家与伙伴国家间的文化距离与两国间的文化有着非常大的相关性,文化距离随不同的伙伴国家而变化。陈怀超、范建红[17]以178家中国跨境公司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验证了在制度距离对跨境公司进入战略两阶段的过程中,国际经验、环境适应能力和社会资本的调节作用。严若森等[18]通过对美国科学网(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进行检索,将1 047篇文献进行分析和统计,构建了制度距离研究和演化的整体架构,系统描述了制度距离的理论研究现状和核心研究内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一个结构化的脉络。

经过以上的文献梳理可知,国内外学者关于战略联盟结构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文化、制度及知识创新能力对联盟体系结构的影响机理;二是数学模型、回归分析和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联盟体系结构研究之中;三是战略联盟的类型及运作机理;四是联盟的网络结构和形成过程;五是文化距离、制度距离对跨境联盟运营的影响机理。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对联盟结构体系,尤其是跨境联盟如何处理由于不同法律、文化、贸易规则等因素而带来的联盟结构上的改进,未见相关文献介绍;没有应用结构模型法和系统动力学方法研究联盟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影响联盟构成的主因素和敏感元素,而且在跨境物流联盟方面尚未发现完全满足主题词的文章。

(二)跨境企业联盟运作机制与价值创造研究

跨境企业联盟运作机制是企业联盟经营运作过程中的主体机制,是联盟平稳运行,自我调节的方式。科学、完善的运作机制可以使联盟中各企业经营活动协调、有序、高效运行,增加联盟内在活力以及对外应变能力,进而提高联盟企业的物流运作水平,创造整体竞争优势。同时,任何企业联盟的目标都是实现价值创造,即联盟企业通过先进的平台技术,实现资源整合、优化配置、协同服务,提高产业和行业竞争力,进而满足客户需求,创造协同利益。

本部分研究内容通过对跨境物流联盟运作的媒介——“云”平台技术、联盟运作机制、联盟价值创造三个部分进行综述,进而探究联盟在运作机制和价值创造方面的研究现状。

1.“云”平台技术

“云”平台技术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建立在云计算、云存储、分布式终端基础上的综合技术。目前关于平台及其运作机理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

(1)平台在工程、制造与服务领域的具体应用。艾米(Amy J C T)等[19]介绍了一种多主体的工程设备维修支持平台。费边(Fabian A)等[20]提出了一个新颖的可植入式服务平台的参考架构,使合作伙伴之间的无缝协调成为可能。曹(Cao Y)等[21]讨论了在云制造平台中的服务选择和调度的问题。李(Li R)等[22]分析了集成运输信息平台(ITIP)的功能,包括数据处理、数据交换、数据集成和决策支持,提出了基于数据处理技术的(ITIP)分布式平台结构并且讨论了该平台在中国的适用性。肖建华等[23]、卢克等[24]、李光荣等[25]分别介绍了云平台在地理时空大数据管理、工程监管、煤矿安全监控方面的成功应用,说明随着云技术的发展,云平台已经在我国工程管理中得到实际应用。

(2)平台建设。西蒙等(Simone S)[26]认为模块化平台已经成为协同价值创造的平台生态系统的核心。平台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共同创造平台价值并将其推向市场,在这一过程中,参与生态系统的互补性伙伴越多,对于消费者来说,因为选择性增大而使平台的价值越大。黄等(Huang B Q)[27]分析了运用现有技术和理论(如云计算、物联网等)来解决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的可行性,讨论了基于云计算的中小企业制造资源和能力的概念,提出了基于云制造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从制造资源、平台集成运作环境、基本支持要素、持续服务要素等层面构建了云平台的架构,并分析了实施这种云平台的关键技术。冯华等[28]提出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着力于经济时空外延的拓展,为确保经济时空的运作效率,应完善平台运营的实时信用功能、即时支付功能、准时物流交付功能,保证实际商业过程中信用、支付和物流的实时协同,从而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能够在经济时空进行重新组合。翁心刚[29]通过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国际物流信息平台的服务功能状况进行分析,提出了包括跨区域全流程电子单证交换、跨区域舱单传输、跨区域国际贸易物流订舱协同、跨区域通关申报协同及跨区域国际物流状态跟踪在内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设计,为我国建立区域性国际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供了理论参考。

国内外学者对“云”平台技术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平台的构建模式与运作机理;平台的应用;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与区域物流信息平台的构建。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一是相关研究没有从平台的层次结构、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的关联关系去把握;二是在跨境物流管理平台的影响因素方面虽有研究但不系统;三是在平台的自适应研究方面没有见到相关文献,而这是平台能否适应环境变化和新技术新市场的重要保证;四是对跨境物流管理平台的研究少之又少;五是对跨境物流管理平台要求的跨语种、跨海关、跨技术标准、订单无缝对接等方面还未见相关的研究成果。

2.联盟运作

许(Sheu J B)等[30]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物流分层网络规划模型,即网络配置,他们应用整数规划原理和层次聚类分析法,分析了确定范围内全球物流网络的服务区域和设施的位置、数量和范围,建立一个多目标规划模型,系统地优化配置成本,最大化运营利润和客户满意度,特别是该模式考虑了潜在的风险成本,如宏观环境风险和运作风险成本。唐娜(Donna F)等[31]认为跨境物流涉及私营企业开展的复杂业务,例如货物运输、仓储、边境清关和支付系统,这些活动的效率取决于提供全球物流基础设施的政府服务、投资和政策,因此,有效的公私伙伴关系对跨境物流的质量至关重要,其研究结果表明,私营企业的合作能力和公共机构之间的合作水平直接关系到公私伙伴关系的绩效。这项研究为理清跨境物流企业与提供物流基础服务的公共部门关系提供了帮助。

大卫(David W)等[32]对珠江三角洲等中国地区跨境供应链进行了研究,构建了包括成本、时间、质量和灵活性的物流绩效评估模型,指出第三方物流通过在仓储和运输领域更好的资源配置获得竞争力的提高。田帅辉[33]通过资源基础理论、交易费用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等基础理论对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的动因进行研究,设计了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的合理分配方案,构建了面向物流任务的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的概念模型、过程模型和框架模型,为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总体架构,同时针对资源配置方案的“初选—精选”优化过程,构建了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的单目标和多目标优化模型,通过遗传算法求解并获取最终的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方案,最后通过实例分析验证了资源配置方案的有效性。

杨震宁等[34]通过对两家跨境企业联盟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了跨境企业联盟的动机和联盟合作机制,认为建立高效的合作机制和良好的战略动机来安排联盟过程尤为重要,这有助于在战略资源上形成强互补性并能提高联盟的稳定性。喻登科等[35]认为企业联盟能通过资源共享促进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企业成长,企业联盟成长包括联盟运行和联盟发展两个维度,企业联盟发展受联盟力的影响,而联盟企业、联盟力及其作用效果满足经典力学理论,据此构建了企业联盟发展的力学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得到企业联盟发展的四大定理,即偏利共生、宇称不对称、大数中心和动态自稳定,同时相应提出了企业联盟发展的联盟网络、领先跟随、动态平衡与选择培育策略。

国内外学者关于物流联盟运作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新的物流分层规划模型,并对物流运作过程中的各评价指标进行优化;第二,公私伙伴关系对跨境物流的质量影响机理;第三,构建物流绩效评估模型,探讨物流企业在供应链各环节中的运作规律;第四,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的起因及配置优化;第五,关于企业联盟方面的研究现状。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对联盟主体之间互动过程分析及博弈关系研究得很少;研究不同形态下联盟参与者的合作机制与管理模式的相关文献较少,而这些都对跨境物流联盟正常运作具有重要意义。

3.联盟价值创造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结合胜利石油管理局钻井工程技术公司(以下称公司)“打造国际一流钻井技术专业化公司”发展战略,学习贯彻好党的十八大精神,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更将对不断推进公司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丹妮特萨(Denitsa)等[36]分析了3个网络公司在国际化进程中价值创造的逻辑,认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价值创造分析逻辑。文章将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与国际化联系起来,通过研究,揭示了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如何影响其国际化进程。希金斯(Higgins M)等[37]认为联盟价值创造是联盟成员合作产生的,企业在联盟所获得的收益和企业独立运营所获得的收益差别是联盟伙伴在价值创造方面进行协作的一个重要因素,并针对联盟内部的价值创造和分配提出了一个讨价还价模型以及一种反映其价值变化的计算方法。潘思谕等[38]从价值创造的视角,剖析中国企业国际产销联盟(IPMSA)绩效的产生机理,从预期绩效和非预期绩效两个层面展开研究,构建了国际产销联盟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提升中国企业国际产销联盟绩效的策略。尽管该研究是以国际产销联盟为对象的,但其研究方法和结果对跨境物流联盟具有借鉴作用。江积海、张烁亮[39]应用案例分析和扎根理论归纳平台型商业企业创造价值的新颖性、锁定性、互补性和效率性,认为可以从这四个内在属性出发,优化平台型商业企业实现价值创造的方式,并指出该类型企业价值创造路径:“动因→内在属性→理论(载体)→价值创造结果”。武文珍、陈启杰[40]从价值共创的角度,介绍了基于消费者体验的价值共创理论和基于服务主导逻辑的价值共创理论,并且对这两种价值共创理论进行了比较分析;构建了基于生产者逻辑和消费者逻辑的价值共创过程模型,为价值创造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原毅军等[41]通过中外企业联盟实证研究,认为技术进步、企业规模和产业结构是影响联盟价值创造能力的主要因素。

国内外学者关于联盟价值创造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的价值创造逻辑对国际化进程的影响机理;从“行为—结果”的角度展开,认为合作互补创造价值,如价值共创理论;分析了影响价值创造的多种因素及价值创造的实现路径。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在物流联盟服务价值创造理论方面和价值创造评估方面的文献很少;尚未发现分析联盟成员间资源整合的影响因素及动态演化方式,以及探讨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集成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方面的文献。

(三)联盟企业利益分配机制及其稳定性研究

联盟的利益分配机制是保证联盟正常运作的必要条件,任何联盟参与者都会考虑在联盟中的收益情况,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可以促使联盟各成员维持联盟稳定。稳定的联盟体系可以增强联盟各成员抵抗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有效发挥联盟的竞争优势,实现联盟可持续发展。因此,近年来关于联盟稳定性与利益分配机制方面的研究引起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关注。本部分则从联盟利益分配机制及联盟稳定性两方面进行综述。

1.利益分配机制

陈(Chen J Z)[42]讨论了在知识经济时代,在双赢合作环境下,多选手合作博弈的几种典型分配策略,提出了基于多选手评价的分配方法,认为这一方法能够有效地兼顾各种利益。纳蒂亚(Nadia L)等[43]通过调查分析企业,提出了企业建立联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利用夏普利值法分析整个联盟的利益,指出对利益的结构比例进行适当协调,从而使整个联盟获得长期稳定的收益。穆罕默德(Mohammad M H)等[44]讨论了基于配送资源的横向动态云联盟平台技术的战略,认为这些云平台提供商应当采取混合策略进行博弈,并对各种博弈结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利用仿真软件对所提出的模型进行了分析与验证。阿什坎(Ashkan)等[45]建立了在不确定需求环境下分散性供应链的最佳配送网络模型,在供应链多方企业的参与下,建立模型需要考虑各个企业的期望利益、变动利益及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还利用斯坦克尔伯格(Stackelberg)博弈模型进行可替代方案的决策。许(Xu F Q)等[46]探讨了博弈论在集装箱口岸联盟当中的应用,指出中国集装箱口岸的投资价值,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海纳(Heiner)[47]讨论了在联合采购竞拍中多方的利润分配以保证竞拍参与者不选择脱离联盟的问题。罗曼(Lohmann C)[48]认为供应链中独立公司之间的收入共享协议是用来协调供应链运作的,并应用一个不完全契约模型识别某些特定条件(在该条件下收入共享协议和定价协议对所有参与者都是有利的),结果表明,收入共享会增加上游公司的投资倾向,在一定环境下会增加供应链参与者的预期利润。尼什(Manish K S)等[49]探讨了联盟的技术战略与知识结构对公司具体行为的影响,介绍了联盟内外部的表现与投资组合多样性与深度的关系。丁绒等[50]以关系契约理论和演化博弈理论为基础,构建了不同情境下(一次性和重复性)的企业动态联盟利益分配博弈模型,重点探讨了在考虑时间价值的重复性合作情境中,企业选择的不同触发策略对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的影响及原因。郑国姣等[51]理清了全球生产网络分工改变贸易利益内涵的途径,并从属权利益境遇下的跨境公司利润、价值增值和要素的实际收入等方面阐述了贸易利益的新分配机制,阐述了全球价值链视角下静态贸易利益和动态贸易利益的研究进展。

一些学者在联盟利益分配的研究中,应用夏普利(Shapley)值法和欧文(Owen)值法进行了定量研究。夏普利值法是基于参与联盟成员的边际贡献来对联盟成员进行利益分配的,欧文值法是根据联盟内成员已经知道完成任务所分担的成本以及分配对联盟结构的影响等因素而改进的夏普利值法。李艳[52]运用标准贝叶斯博弈模型和纳什均衡模型具体分析了联盟中物流服务商之间的利益博弈行为,采取了模型定量推理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双方之间如何博弈才能实现整个联盟利益最大化的问题。高亮等[53]利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分别构建科技平台与一个外部机构和两个外部机构合作的利益分配模型,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科技平台要保证合作成功,应对外部机构采取有选择性的合作,且合作的条件随着外部合作机构的增多而变得越来越严格。

国内外学者关于联盟分配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通过合作博弈形成共享机制;第二,基于联盟各参与者对联盟的贡献情况,应用夏普利值法或欧文值法进行定量研究,设计利益分配方案;第三,通过多种博弈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分析联盟中不同合作伙伴间的博弈行为和利益分配关系,进而探究不同个体伙伴和联盟整体的最大化利益;第四,通过构建利益分配模型,应用于同一平台与不同数量的外部机构之间合作的对比分析中,并进行决策优化。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并未涉及交叉市场外部性的影响;联盟内部分配策略如何实现帕累托(Pareto)最优,尚未发现相关文献;没有发现通过综合因素的考虑,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将影响联盟绩效与稳定性的各种因素同时考虑,厘清它们的内在关系,再结合演化博弈理论确定利益分配机制的相关文献。

2.联盟稳定性

刘朝刚、马士华[57]在对供应链稳定性的研究中,探讨了信任、关系亲密度、合作满意度、网络效应、套牢等因素对供应链合作的稳定性影响。冯庆华等[58]根据服务型制造模式下供应链收益分配的特点,提出了以双合作博弈为基础的收益分配模型,从而证明了收益定增定理和核心非空定理,进一步根据韦伯集是核心的子集求解出制造企业产品服务双合作联盟的最优收益分配,这将对双方合作的稳定性产生重大影响。由于供应链是基于产品的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可以视为一种特殊联盟,因此上述两篇文献对供应链研究有借鉴意义。史成东等[59]建立了基于粗糙集和灰色理论的物流联盟稳定性评价模型,针对联盟组建和联盟管理的需要以及影响跨境公司战略技术联盟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蔡继荣[60]通过对我国轿车产业竞争性战略联盟进行实证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联盟伙伴特征、可置信承诺和战略联盟稳定性三者之间的影响机理,认为联盟伙伴的特征包括成员间互补的关系性资产投入程度、彼此的目标兼容程度及经营实力匹配度等方面,通过研究表明,这些联盟伙伴特征对可置信承诺行为具有显著的影响,联盟伙伴特征通过影响可置信承诺行为(以关系性资产投入数量和质量来测度)进而对战略联盟稳定性产生间接影响。徐礼伯等[61]指出联盟的动态稳定是联盟创造价值的基础,实现联盟动态稳定的根本条件是使联盟各成员处于互依平衡之中,而社会资本(结构维度、关系维度、认知维度)为联盟伙伴间互依平衡提供了重要保障,研究发现社会资本有利于成员间互依平衡而实现联盟动态稳定。

国内外学者关于联盟稳定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个方面:(1)应用最大一致集理论分析影响联盟稳定性的分配策略;(2)我国学者提出一些综合分配方案,包括基于粗糙集和灰色理论的物流联盟稳定性结构等;(3)联盟伙伴特征、可置信承诺和战略联盟稳定性三者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理;(4)供应链合作中的稳定性;(5)联盟稳定性评价模型的构建及模型的具体应用。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一是将博弈论和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应用于联盟稳定性中的研究成果少之又少;二是联盟内部分配策略对联盟稳定性产生的影响尚未发现相关文献。

(四)物流联盟运作风险方面的研究

由于物流联盟在运作过程中存在各种不确定性而引发风险,如果对风险的认识不足,在运作过程中不加以识别与控制,很可能使联盟中断或失效。因此,对物流企业、物流供应链和物流联盟的风险控制,国内外学者做了许多有益的研究。

1.物流运作风险

前期研究主要对物流运作风险产生的来源、风险规避方法进行了讨论。卢卡(Luca U)[62]通过分析统计数据指出,大量的货物在物流与分销中容易造成被盗、伪造或污染的风险。赛义德(Sayed E)等[63]构建了一个多阶段、多层次的正向/逆向物流网络的风险模型,由三个正向物流节点(供应商、设备、配送中心)和两个逆向物流节点(拆解、再配送中心)组成,该模型用随机混合整数线性过程(SMILP)描述,目的是寻求物流网络总的期望利益最大化。我国学者张安发[64]研究了航运业国际物流服务中常见的风险类型,并提出了具体的风险管理策略。徐娟等[65]通过分析物流外包风险的复杂性、动态性和多重反馈性特征,将系统动力学方法运用到物流外包风险研究之中,在分析企业物流外包风险形成机理的过程中,建立包括风险、绩效和利益子系统在内的物流外包风险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该模型的运行进行系统理论阐述,为定性分析企业物流外包风险提供了理论依据。谢天帅等[66]分析研究了第三方物流服务商(3PL)的道德风险问题,提出以第三方物流行业平均水准(平均服务水平、平均报酬水平)作为报酬支付标准并将支付方式附带一定的违约惩罚措施,通过委托-代理理论分析第三方物流在此支付条件下所应对的决策环境,并应用最大值原理分析该环境条件下的决策行为。刘永胜等[67]在对企业物流风险预警研究现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设计基于企业运作过程的物流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的基本思路,从环境风险、市场风险、供应物流风险、生产物流风险、销售物流风险、回收物流风险和整体物流风险等七种风险要素的角度构建了基于企业运作过程的物流风险预警指标体系,并对具体预警指标进行了分析。

国内外学者关于物流联盟运作风险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物流风险的来源及其规避方法;物流风险的类型及风险管理策略;物流风险的指标集及评价方法。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在“跨境物流联盟风险”研究方面尚无可检索到的研究成果;尚未从文献中发现以物流固有特征(空间跨度大、物流网络复杂、节点变化多等)为出发点,综合运用复杂性理论和网络理论研究物流网络的无标度特性及Hub节点的替代性问题,进而提出降低风险的外部机制或管理方法,而这一点对“跨境物流联盟”风险研究尤其重要。

2.联盟与供应链运作风险的研究方向

卡尔和约瑟芬(Karl I&Josephine C)[68]认为在参与者风险共享的情况下,较复杂的零售契约能够实现协调风险共享契约的作用,对于具有随机需求和可靠供给的供应链是有益的。当使用奖惩供应商的较复杂的契约类型时,能够改变风险分配,从而使供应链协调成为可能。龙和付(Long Y&Fu J W)[69]通过调研中国部分城市近500家已经建立了非对称竞争性战略联盟的企业,并应用结构模型分析了这些企业的资源依赖性、关联风险和联盟绩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资源依赖性与联盟关联风险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联盟关联风险与联盟绩效有显著的负相关性,并且资源依赖性部分地与联盟绩效有负相关性,研究发现,资源依赖性、关联风险和联盟绩效三者之间在非对称的和对称的竞争性战略联盟中的关系差异巨大。

江旭、姜飞飞[70]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与资源依赖视角,探讨了联盟外部不确定性(环境不确定性)与内部不确定性(伙伴行为不确定性)对联盟风险管理实践的影响,以及企业的风险管理对其合作绩效满意度的作用,并对伙伴间共同愿景在风险管理与合作绩效满意度关系间的调节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度的环境不确定性与伙伴行为不确定性均会促使企业采用更为完备的联盟风险管理实践,而企业对联盟风险进行管理转而又提高了其对合作绩效的满意度。李实萍等[71]构建了由两个风险规避的航空公司组成的航空联盟网络的决策模型,并利用均值-标准差(Meanstandard Deviation)风险度量准则建立了航空联盟成员的决策目标函数,运用算法模型得出的联盟收益结果表明,实施共享机制不仅可以实现联盟成员个人的效用最大化,同时可以达到联盟整体效用的最大化。叶飞和林强[72]运用Stackelberg对策模型,研究了由风险规避型零售商与风险规避型供应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协作激励问题,进一步得出了供应商与零售商的风险规避系数对双方的决策行为及收益共享系数的影响程度。李剑锋等[73]认为集成商风险规避程度对集成商和供应商均会产生重要影响,集成商和供应商的利润随风险规避程度的提高而降低,而引入期权能有效降低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市场需求不确定的风险,同时弥补集成商和供应商因风险规避而带来的利润损失,使得物流服务供应链及其成员的收益优于不引入期权的情况,实现帕累托(Pareto)改进,验证了期权在物流服务供应链中分散风险的有效性。周敏和黄福华[74]针对物流联盟运作特点,以博弈论为工具分析了物流联盟各成员行为模式,由此建立物流联盟企业间的非零和动态合作博弈模型,并改进了求解该模型的两种常用方法(夏普利值法和核心法)中存在的缺陷,在核心法求解过程中引入松弛变量,由此形成了改进的核心法,从而使该博弈模型具有唯一解,同时探讨了模型所求解作为合作风险分担方案的合理性和稳定性的可能,从理论上解决了在共同物流合作中合理分担风险的问题,由此形成了在物流联盟运作中建立风险公益金制度的理论基础。

国内外学者关于联盟与供应链运作风险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点:在供应链或联盟中,通过参与者共享风险可实现供应链或联盟的协调;物流联盟的风险与联盟绩效关系;联盟内外部的不确定性因素对联盟风险实践管理的影响;风险规避因素对联盟内部企业及供应链合作企业间决策行为的影响。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是:没有从人为的“主观因素”(如决策、管理、运营、认知等)考虑“主观风险”产生的情境和控制办法;有些文献虽探讨了环境因素所带来的风险,但对环境风险产生的原因及规避方法未深入探讨。

四、总结与展望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知,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跨境物流联盟运作机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众多研究和分析工作,且研究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全面。在与跨境物流运作机制的相关研究中,涉及了跨境物流联盟构建形态、结构分析、运作机理、价值创造、利益分配及稳定性、运作风险等一系列理论与实际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跨境物流联盟层次结构(知识、体系、平台、网络等)、属性(联盟网络的结构、资源和企业内在属性等)、特征(联盟伙伴特征维度、企业物流风险外包特征等)、类型与目的(研发、供应采购、营销、合作生产)、演化机理(物流产业集群网络结构和制度距离的演化过程等)、规模效应(联盟成员的数量对联盟绩效的影响)、契约形式(零售契约、风险共享契约、收入共享协议、定价协议对联盟内部运作的影响等)、行为模式(联盟主体间互动过程、博弈关系和利益博弈行为等)、绩效研究(产生机理,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运作经验(以往联盟建立经验、国际经验对联盟形成和运作过程的影响)、合作机制(价值创造,利益分配等方面)、联盟战略(技术、国际化战略等)、风险研究(风险管理、规避等)、稳定性研究(利益分配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构建稳定性评价模型及联盟动态稳定等)、内外部环境影响因素等多方面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为跨境物流联盟运作机制的全面研究确立了一个基本框架。

国内外学者关于跨境物流运作机制方面的研究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提出观点、问题、假设→分析与验证(采用科学的模型、方法、理论、策略等)→得出结论、对策。二是对联盟运作规律及联盟内外部影响因素作用机理的探索与总结,得出结论。三是对联盟某一方面的理论进行回顾与梳理(构建整体架构),并总结归纳。研究过程一是注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例如安德烈[16]将数学论证法和实证分析法相结合,证明不同伙伴国家应具有不同的文化距离等;二是注重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多元化。通过全篇文献综述可知,国内外学者围绕“跨境物流联盟运作机制”这一核心词对联盟战略、体系结构、环境因素、运作机制、价值创造、平台技术、利益分配、稳定性、风险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内容展开研究,运用大量科学的研究方法(logistic回归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法、数学论证法、实证分析法、层次聚类分析法、构建联盟绩效和物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等)、模型(全球物流分层网络规划模型、多目标规划模型、利益分配模型、契约模型、博弈模型等)、策略(多选手合作典型分配策略、混合策略进行博弈谈判策略等)、理论(资源依赖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价值共创理论、博弈论、关系契约理论、演化博弈理论等),为今后跨境物流运作机制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虽然国内外学者关于跨境物流运作机制方面的研究涉及内容十分全面,取得了颇多成果,但现有的研究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不足:第一,很少从系统的角度对组建跨境联盟各要素进行研究,了解它们的属性、特征等;第二,对于联盟组建后管理能力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且将跨境物流联盟管理能力看作给定的,尚未对联盟管理能力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深入研究;第三,未分析市场需求的变化对联盟内部运营结构调整的影响,而且关于物流联盟参与者的合作机制和管理模式方面的研究以及相关内容的仿真优化分析较少;第四,指标评价体系的构建多集中在联盟绩效和风险方面,而对联盟构建过程、利益分配机制合理性与稳定性评估等方面未见相关文献介绍,而这对跨境物流联盟平稳、高效运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五,对于跨境物流联盟运作的媒介——“云”平台技术在跨境联盟企业运作中的构建要求、方法、具体运作模式、自适应机制、运作效能及影响因素并未做出深入研究,且未见系统分析法在平台的功能模块和网络结构中的具体应用;第六,未探讨联盟参与者的加入机制(加入者的基本条件及其评价要素、契约构成要素、运作流程等)、退出机制(联盟成员退出时对联盟稳定性的影响及联盟成员的违约纠错机制等)以及联盟稳定运行的条件;第七,涉及联盟成员间资源整合的影响因素、模式集、动态演化方式、优势集成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少之又少,且未探讨资源整合和优势集成对联盟实现价值增值过程的影响;第八,现有研究并未涉及分析联盟价值增长机制以及最佳跨境物流联盟运作策略,而这两点对联盟价值创造过程十分重要;第九,关于风险产生的各种因素(自然、社会、技术、管理因素等)分析以及各种风险的表现形式和传导方式尚未深入研究,主观风险的控制策略及环境风险的规避方法的相关方面研究相对薄弱。

通过以上总结可知,关于我国跨境物流运作机制方面的研究还存在着诸多不足,研究内容并未充分涉及跨境物流联盟实际运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如有效提升联盟管理能力,构建跨境联盟平台及内部各要素的评价指标体系,探究联盟内部成员合作机制及管理模式,提升联盟稳定性和有效进行风险规避等方面,期望国内外学者在今后的研究中加以重视并改进,从而有效解决跨境企业在实际运作中所面临的问题,提升跨境物流企业整体运作水平,为政府和物流企业制定跨境物流联盟运营决策提供理论指导与支持。

[1]王瑾.物流联盟: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路径[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7(11):68.

[2]高功步,马丽.企业物流联盟的现状及运营策略研究[J].经济纵横,2011(3):40.

[3]姜虹.国际快递企业发展给我们的启示[J].物流技术,2007,26(7):18-19.

[4]李旭东,曾艳英,王耀球.基于4PL的跨境电商物流联盟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7(7):82-84.

[5]TERHHI J V,MARKUS P,MIKA G.Portfolio management of strategic alliances:a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view,2010,19(3):247-260.

[6]JOJO J,RENE B,VICTOR G.Technology alliances in emerging economics:persistence and interrelation in europe⁃an firm's alliance formation[J].R&D management,2013,43(5):447-460.

[7]NITIN P,WU J.Alliance formation,partner diversity and performance of singapore startups[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2013,30(3):791-807.

[8]KEITH D,BROUTHERS,GEORGE N,et al.Sme entrepre⁃neural orientation,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trategic alliances[J].Entepreneuship theory and practic,2015,39(5):1161-1187.

[9]陈耀,连远强.战略联盟研究的理论回顾与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2014(11):24-31.

[10]左志刚.国外企业战略联盟研究的整体性分析:结构趋势与整合成果[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5(1):62-70.

[11]余珮.法国学者关于跨国公司理论的研究动态[J].经济学动态,2013(5):122-130.

[12]RAHMAN N,HELAINE J K.Alliance structuring behav⁃ior:relative influence of alliance type and specific alliance experience[J].Management decision,2010,48(5):809-825.

[13]王健,刘荷.跨国公司嵌入视角下物流产业集群网络结构演化[J].中国流通经济,2015(8):26-32.

[14]赵炎,王冰.战略联盟网络的结构属性、资源属性与企业知识创造——基于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实证研究[J].软科学,2014(7):59-64.

[15]ROBIN P,RICARDA B.Bouncken,the double-edged sword of cultural distance in international alliances:how perceived cultural distance influences trust and task dis⁃course to drive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erformance[J].Cross cultural&strategic management,2017,24(1):33-54.

[16]ANDRE V H,ROBBERT M.Is distance the same across cultures?a measurement-equivalence perspective on the cultural distance paradox,in alain verbeke,rob van tulder,sarianna lundan(ed.)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markets and institutional diversity[M]//ROBV T,ALAIN V.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research.Bradford: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2014:207-227.

[17]陈怀超,范建红.制度距离、中国跨国公司进入战略与国际化绩效:基于组织合法性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14(2):99-117.

[18]严若森,钱晶晶.中国企业国际化背景下的制度距离文献计量分析[J].管理学报,2016(3):461-472.

[19]AMY J,TRAPPEY C,CHARLES V,et al.A multi-agent collaborativemaintenance platform applying game theory negotiation strategies[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13,24(3):613-623.

[20]FABIAN A,MOHAMMAD A P,MARIA E I,et al.A plug⁃gable service platform architecture for e-commerce[J].Infor⁃mation systems and e-business management,2016,14(3):469-489.

[21]CAO Y,WANG S L,KANG L,et al.A tqcs-based service selection and scheduling strategy in cloud manufacturing[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6,82(1):1-17.

[22]LI R,LU H,SHI Q X.Study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n⁃tegrated information platform[J].Central south highway engi⁃neering,2005,2(9):30-33.

[23]肖建华,王厚之,彭清山,等.地理时空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云平台建设[J].测绘通报,2016(4):38-42.

[24]卢克,张仁贡,杨勇.基于云技术的渠系引水工程安全监管平台的开发与应用[J].水电能源科学,2016(5):187-189.

[25]李光荣,田佩芳,刘海滨.煤矿安全风险预控管理信息化云平台设计[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2):138-144.

[26]SIMONE S,ULRICH S.Platform-based innovation manage⁃ment:directing external innovational efforts in platform eco⁃systems[J].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2012,3(2):164-184.

[27]HUANG B Q,LI C H,YIN C,et al.Cloud manufacturing service platform for small-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2013,65(9):1 261-1 272.

[28]冯华,陈亚琦.平台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时空契合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16(3):99-113.

[29]翁心刚.区域性国际物流信息平台构建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11(12):26-30.

[30]SHEU J B,LIN A Y-S.Hierarchical facility network plan⁃ning model for global logistics network configurations[J].Appliedmathematicalmodelling,2012,36(7):2053-3066.

[31]DONNA F,DAVIS A,WESLEY F A.Improving cross-bor⁃der logistics:the role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s,devel⁃opments in marketing science[M]//KUBACKI K.Ideas in marketing:finding the new and polishing the old.Berlin:Springer Cham,2014:341-341.

[32]DAVID W,WONG C.Assessing a cross-border logistics policy using a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system frame⁃work:the case of hong kong and the pearl river delta reg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ystems science,2014,45(6):1 306-1 320.

[33]田帅辉.面向物流任务的动态物流联盟资源配置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2.

[34]杨震宁,李东红,曾丽华.跨国技术战略联盟合作、动机与联盟稳定:跨案例研究[J].经济管理,2016,38(7):48-59.

[35]喻登科,苏屹,邓群钊.企业联盟发展的力学分析与联盟策略[J].运筹与管理,2012,21(4):234-243.

[36]DENITSA,BLAGOEVA,HAZARBASSANOVA.The value creation logic and the internationalisation of internet firm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strategy,2016,26(3):349-370.

[37]HIGGINS M,J.ADEGBESAN A.The intra-alliance divi⁃sion of value creation through collaborat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2(2):187-211.

[38]潘思谕,陈凯婷.中国企业国际产销联盟的绩效评价及其提升策略——基于价值创造的视角[J].管理现代化,2015,35(6):94-99.

[39]江积海,张烁亮.平台型商业模式创新中价值创造的属性动因及其作用机理[J].中国科技论坛,2015(7):154-160.

[40]武文珍,陈启杰.价值共创理论形成路径探析与未来研究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2(6):66-73.

[41]原毅军,耿殿贺.中外企业联盟中本土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1):1-5.

[42]CHEN J Z.An allocation strategy in cooperative game based on multiplayer decision[M]//Proceedings of the nin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nagement.Berlin:Springer,2015:1 501-1 509.

[43]NADIA L,LUC L,MOMEN E.Benefits of inter-firm rela⁃tionships:application to the case of a five sawmills and one paper mill supply chain[J].Information systems and opera⁃tional research,2016,54(3):192-209.

[44]MOHAMMAD M H,HOSSAIN M S,HUH E N,et al.Coop⁃erative game-based distributed resource allocation in hori⁃zontal dynamic cloud federation platform[J].Information sys⁃tems front,2014,16(4):523-542.

[45]ASHKANH,GHEZAVATI V R.Distribution network de⁃sign of a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 with fuzzy committed distributors[J].Journal of intelligent&fuzzy systems,2015,29(2):803-815.

[46]XU F Q,LU H F,DING N,et al.Game theory analysis of container port alliance[J].Journal of coastal research,2015,(73):635-640.

[47]HEINER A,HENDRIK E,KARL H K,et al.Modeling prof⁃it sharing in combinatorial exchanges by network flows[J].Annals of operations research,2014,222(1):5-28.

[48]LOHMANN C.Coordination of supply chain investments and the advantage of revenuesharing[J].Zeitschriftfurbe⁃triebswirtschaft,2010,80(9):969-990.

[49]MANISH K,SRIVASTAVA,ANDREO L.Matching tech⁃nology strategy with knowledge structure:impact on firm’s tobin’s q in these miconductor industry[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4,33(9):93-112.

[50]丁绒,孙延明.基于触发策略的企业动态联盟利益分配博弈[J].系统工程,2013(10):55-61.

[51]郑国姣,杨来科.国际贸易利益分配与风险分担研究述评——基于全球价值链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2):94-98.

[52]李燕.物流供应链联盟中利益分配机制问题的研究[J].物流技术,2013,32(11):386-388.

[53]高亮,冯楚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合作创新中的利益分配博弈模型构建[J].中国科技论坛,2016(8):12-16.

[54]郑士源,王浣尘.基于动态合作博弈理论的航空联盟稳定性[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9,29(4):184-192.

[55]GRANOT D,YIN S.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decen⁃tralized push and pull assembly systems[J].Management science,2008,54(4):733-747.

[56]肖旦.供应链中合作联盟的运作策略与稳定性[D].广东:华南理工大学,2013.

[57]刘朝刚,马士华.供应链合作的稳定性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07(2):238-240.

[58]冯庆华,陈菊红,刘通,等.产品服务双合作联盟的最优收益分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5(11):53-55.

[59]史成东,李素玲.基于粗糙集和灰色理论的物流联盟稳定性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44(23):220-223.

[60]蔡继荣.联盟伙伴特征、可置信承诺与战略联盟的稳定性[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2,33(7):133-142.

[61]徐礼伯,施建军,张雪平.社会资本与联盟动态稳定:基于互依平衡的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18):237-242.

[62]LUCA U.Supply chain security-mitigation measures and a logistic multi-layered framework[J].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ecurity,2010,3(1):1-28.

[63]SAYED E.A stochastic model for forward-reverse logis⁃tics network design under risk[J].Computers&jndustrial engineering,2010,58(3):423-431.

[64]张安发.航运业开展国际物流服务的风险管理策略[J].物流技术,2011,30(1):4-6.

[65]徐娟,刘志学,洪亮.物流外包风险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8):17-19.

[66]谢天帅,赵玉双,李军.第三方物流服务商道德风险的防范[J].系统管理学报,2009,18(2):137-141.

[67]刘永胜,王传阳.基于风险识别的供应商选择[J].统计与决策,2012(13):51-53.

[68]KARL I,JOSEPHINE C.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risk sharing contracts under random production yield and deter⁃ministic demand[J].Or spectrum,2014,36(2):525-556.

[69]LONG Y,FU J W.Relationships among resource-depen⁃dence,relationship risks,and alliance performance based on asymmetric competitive strategic alliances[J].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2011(9):91-99.

[70]江旭,姜飞飞.不确定性、联盟风险管理与合作绩效满意度[J].管理工程学报,2015,29(3):180-190.

[71]李实萍,崔毅.风险规避型航空联盟的收益共享机制研究[J].工业工程,2014,17(4):47-62.

[72]叶飞,林强.风险规避型供应链的收益共享机制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2,26(1):113-118.

[73]李剑锋,陈世平,黄祖庆,等.基于期权与集成商风险规避的物流供应链协调[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3,19(5):1 105-1 114.

[74]周敏,黄福华.物联网条件下的共同物流运作风险合理分担模型改进[J].系统工程,2013,31(1):111-115.

猜你喜欢

运作跨境物流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从《朗读者》大热看纸媒读书版的运作
党春雄:我看“政府主导与专业运作”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
PPP项目运作中的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