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8-02-08董舟林忠华
董舟,林忠华
(1.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2.温州市科技合作交流中心,浙江温州325000)
党的十九大指出:“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国办发〔2015〕36号文件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浙江省教育厅关于积极推进高校建设创业学院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要结合学校资源,与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战略相衔接,大力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即在试点本专科高校,开展“2+1”、“3+1”、“4+2”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在完成本专业前两年(专科)或三年(本科)课程的学习后,最后一年转入创业学院集中学习创业相关知识。为落实上述文件精神,浙江省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实施“2+1”创业教学模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解决。
一、“2+1”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情况
目前浙江已有多所高职院校开展“2+1”创业教育改革,而且各高校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管理都有各自的特点,主要有四种类型:一种是学生脱离原专业的教学班级,独立编班,由创业学院进行管理和教学安排;第二种是学生不脱离原专业的学习,利用课余时间如周末或晚上完成创业学院的课程,学生不单独编班(类似辅修第二专业的教学管理模式);第三种是学生脱离原专业独立编班,但是教学计划由专业相关的企业和创业学院共同制定,由企业专家为主要师资队伍;第四种是学生不脱离原班级,在业余时间参与导师的企业或工作室进行实体项目运营,实现专业与创业项目的融合。不同的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各有特色。
“2+1”创业教育是全新的教学模式,是立足学生创新创业的实际需求,从人才培养方案、学分设置、课程安排、师资配置、学生管理等方面都极具特色的新模式。新模式在实践过程中是否有水土不服,能否满足创业班学生的需求,扶持政策落实情况如何,创业班的教学效果如何等问题都需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二、调查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以浙江东方职业技术学院参加“2+1”创业精英班的学生和大学生创业联盟的学生为主,同时访谈了“2+1”创业班级的任课教师、教学管理者和企业指导老师。调研主要从创业教育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及教学效果、期望的创业环境、学校的创业政策和创业资源等五个维度进行。共发放问卷130份,收回130份,其中有效问卷117份,有效率为90%。同时,抽取“2+1”创业班学生20位和创业联盟学生20位进行访谈。
(一)学生的个体特征
已有的文献研究显示,学生的个性、创业兼职经历、家族创业经历、生源地等因素对其创新创业行为有较大的影响。调查显示“2+1”创业班学生有过兼职实习或志愿者服务经历的数量高达81%,自己有过创业经历的数量达到54%,这个比例远高于普通学生。被调查学生的家庭或者亲友有创业经历的达到45%,这种家庭创业氛围和创业环境给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新行为带来较大的影响。20%的学生家庭有创办企业,从小接受经商文化熏陶,市场嗅觉敏锐,具有敢闯敢做的温商精神,这部分学生基本上都在学校有从事创业项目,也是受家庭文化的影响。“2+1”创业班级学生调查的结果显示,学生父母的教育水平在大专及以上的低于1%,高中学历的为15%,绝大部分为初中及以下学历,家庭的文化和教育氛围对孩子的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学生比较抵触理论课程学习,但思维活跃,喜欢折腾课程之外的各种活动,热衷新奇的事物。比如喜欢户外健身的学生积极成立户外运动俱乐部,有歌舞特长的学生对外开展各种培训活动,课外兼职创业活动非常活跃。另外,“2+1”创业班级的学生生源67%为农村地区,学生自立能力较强,创业赚钱的意愿更强烈,“2+1”创业班超过85%的学生生活费完全自理,30%的学生学费和生活费都能通过兼职完成,这也从侧面验证了创业班学生的创业兼职经历比较丰富。
(二)学生对“2+1”创业教育教学模式的认可度
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认可程度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潜在的优势。“2+1”创业班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兴趣,所有课程都设计了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创业实践内容占86%以上。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认可度较高,认为非常满意的达到90%。课程设置相较学生原专业的课程安排有较大的变化,课程时间安排富有弹性,课程进度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灵活调整。例如《市场调研》的课程以学生自行调研为主,教师定期跟踪进度和对策指导;《案例分析》课程主要采用翻转课堂的教学形式,学生自行学习分析,教师只是点拨而已。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辅之教师的指导,比传统的教师理论授课更受创业班学生欢迎,更符合创业教育的需要,而且机动的课程安排给有创意项目的学生提供了施展的弹性空间。目前的弹性教学模式仍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26%的学生认为课程考核模式不够机动,32%的学生认为学分制度不够灵活。访谈中,学生们认为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尤其是在教学考核方面需要更多的创新空间,如对有创业项目的学生在日常教学考核方面要更灵活。“2+1”创业班有近20%的同学已经创办实体企业或者在家族企业工作,这部分学生的日常教学管理不同于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对已在校外创业但不休学的学生的管理方式、考核模式还有待创新。
(三)“2+1”创业教育的教学效果评价
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评价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关键部分,积极正确的教学反馈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环节。经过几个月时间的学习,学生对“2+1”创业课程安排、教学模式、师资状况都有了充分的体验和客观的认知评价。82%的学生对“2+1”创业班的课程设置比较满意,对企业导师的教学评价特别高,80%以上的学生认为企业老师能将理论与实际较好的联系,师生互动较多,上课效果较好。企业导师教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上课时间不稳定,调停课频繁,影响教学的系统性。
实践课程是“2+1”创业教育中的特色课程板块,“2+1”创业班的实践课程包括市场调研、企业参观、沙龙座谈、实体项目运营等模块。访谈中学生畅谈了对实践课程的理解,他们认为参观企业、众创空间、听讲座、沙龙等实践内容的学习深度不够,希望能有进入企业实践的学习机会,如在一个企业实习一个星期及以上,深入了解各个流程的操作模式等。实体项目运营的模式最受学生欢迎,但是因为项目数量有限,专业性很强,学生参与面不广。
访谈中学生对目前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效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如《产品设计》课程讲解的内容过于形式化,缺乏实操性;《创新思维》理论深度不够,实践性不强;《创业实践》课程参观企业安排不能满足课程实践的需求,学生希望加强结合项目实地考察参观的活动。
(四)学生对学校创业扶持政策的认可度
为鼓励大学生创业,学校制定了相关的创业扶持政策,如学分置换、创业之星奖励、创客工作室支持等。经调查,学生对学校创业扶持政策的满意度并不高,34%的学生认为一般,32%的学生不满意,只有23%的学生比较满意。学生希望在创业过程中能够获得有关政策、资金、资源、时间等方面更多的帮助。比如经营场地支持,提供校园免费经营场地;资金方面的支持,有关学生专利申请方面缺乏相关鼓励扶持政策,学生申请专利需要支付申请费和后续维持费用,经济压力过大;政策支持,希望创业可以抵学分,经营业绩可以作为成绩考核。
三、“2+1”创业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2+1”创业班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理论、实训、创业活动相结合,在创业课程基础上,通过校内外导师团队的指导、创客空间的预孵化和部分资金的支持,以培养学生的领导力、团队合作、商机捕捉、企业经营与风险处理等多方面的创业能力。调查结果显示教学效果较好,学生满意度较高,“2+1”创业教育新模式整体运行较好,主要问题是:
(一)学生对创业教育的认识不足
访谈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处在初级阶段,对创业教育只有狭隘的理解,对“2+1”创业教育模式的认知模糊,对创业教育的理解就是创办企业或者工作室。创盟的很多学生表示对“2+1”的教育新型模式好奇但不敢尝试。因为习惯了传统的学习和生活模式,害怕变化,不敢贸然转到创业学院一个全新的陌生环境;或是不确定自己是否需要或者适合创业;有个别学生则看重了创业学院的弹性学分、弹性学时,抱着更容易毕业的侥幸心理报名;已经有创业项目的学生希望有完全自由的时间配置,不愿上课不喜欢被管理等。这些都说明了学生对自身定位不明确,对创业教育认识不足,缺乏创新开拓精神。目前学生的创业项目层次较低,基本以快递、跑腿、送外卖、买卖二手货物等为主,创新创业教育还有待进一步普及和深化。
(二)学校与企业缺乏高效的沟通联系,学生缺乏有效的创业实践机会
有效的企业实践是创业教育的关键内容,企业实践教学部分是影响学生创业项目安全落地的关键环节。学校注重专业课程教学建设,主抓重点专业的校企合作,创业学院因为新成立不久,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创业教育与地区的经济文化融合深度不够。“2+1”创业精英班的课程设置理论上是以实践教学为主,实践部分占86%以上,但是因为学院缺少与各类企业的有效对接,学生实践受到限制。学校每周安排一次请进和送出,即请企业导师到学校讲课和送学生到企业参观,但是这种以讲座、参观、沙龙等内容为主的实践教学深度不够。
为推进创业实践教学,很多高校都有开展类似跳蚤市场的学生创业活动项目,但是因为落实不到位,形式多于实际意义。学院为“2+1”班学生和创盟学生开设周末跳蚤市场,学生有卖水果、日用品、零食、女生周边等,但是因为缺乏宣传,学生认识不到位,学生投入积极性不高,市场影响力很小,没有形成聚集效应,整体效果不理想。而且校内创业市场与校外真实环境还有较大区别。贴近市场真实环境的创业实践教学方案设计难度较大,实践教学内容一直是创业教学环节中较薄弱的部分。
(三)创业师资的匹配程度还有待提升
创业师资是创业教育的核心要素,创业教育因为其市场实践要求的特殊性,导师团队一般都是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组成。所调查的“2+1”创业班导师由4名校内教师与10名企业教师组成,其中3名校内教师完全没有创业实践经验,而企业导师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理论教学水平不高(10名中只有2人为本科及以上学历),企业导师的教学时间也难以保证。调查数据显示,创业班的学生更青睐企业导师的课程,他们的讲授内容和方式更能吸引学生的兴趣。但资深创业者较少有充足的时间保证高校教学,课程调停课较多,影响教学进程,同时企业导师的教学水平也是参差不齐,教学效果难以保证。
(四)教学衔接设计欠科学合理
在准备“2+1”创业教育时,高校都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学分管理制度等相关文件,在制度层面上全面保障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2+1”创业教育,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安排、考核设置等内容具有特殊性,但也要纳入教务管理系统,也要符合教学规定,这之间存在一些矛盾,二者衔接不通畅。新模式的教学方法、教学管理、考核方法等方面创新点较多,教师和学生的创新意愿强烈,但是受管理制度、教学场地、教学资源的限制有些创新无法实施,教学效果受到影响,教学的创新性不能满足学生需求。
(五)校园众创空间的孵化能力有待加强
高校众创空间是助力学生创业孵化的重要场所,是高校创业实践教育的主要基地。高校大部分都位于郊区,交通不便,周边经济不发达,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机会。但是高校普遍存在校内资源紧张,学生创业活动空间有限,众创空间的孵化资源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困局。多数众创空间都成为展示作品和领导参观的地方,学生真正创业孵化的空间较少。学校需要快速搭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辅助大学生低成本低风险起步创业,提高创业成功率,积累经验增强自信。
四、相关建议
(一)加强校园创业文化氛围建设
大学生为20岁左右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有想法有主见,不满足现状,喜欢新鲜刺激事物,希望改变又害怕失败。很多学生有创业想法但是不敢付诸实践,他们不满于现状又不知如何改变,正是需要引导的矛盾群体,急需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的引导和鼓舞。加强校园创新创业宣传,创造校园创业氛围,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其全面认识和挖掘自己,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正确认识创业教育。通过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走访众创空间、参加创业市集、创客茶吧等各类活动,可以营造浓厚的校园创新创业氛围。同时,挖掘树立大学生成功创新创业典型,多渠道、全方位宣传和展示创新创业教育成果,使学生正确认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引领学生感受创新创业氛围。
(二)加强导师团队建设
高校创业教师短缺是普遍现象,校内教师数量短缺而且缺乏创业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能满足学生真实创业的需求。学校要加强校内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教师到专业相关的企业实践,多提供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另外,增加校外导师的有效投入,校外导师的实践经验弥补校内导师的不足,校内外导师的有效结合给学生创业提供全面的理论和实践支持,如创新创业优秀校友资源的使用、企业家的支持等,多角度多方位挖掘各类师资,不拘一格降人才,组建多元化的导师团队,满足学生多方位的需求。
(三)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创业教育起步不久,教学体系不完善,各高校都竭力结合本校资源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分层分类的教学模式使用的较多。高职院校因为校企资源较少,校友资源不丰富,加上经费紧张,创业课程体系的开发受到较多限制。“2+1”教学模式刚试行不久,教学方式、考核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需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努力实现突破性的创新。同时需要积极开发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在专创融合的基础上积极开设第二课堂,与企业单位组织合作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活动并举,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结合学生需求和市场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努力打造满足学生发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课程体系。
(四)借助大赛落地创业项目
创业大赛是检验教学效果,挖掘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是积累实践经验的重要机会。各种国家级、省市级、校级的创业大赛很多,如互联网+大赛、大学生创业竞赛等,通过竞赛提升学生竞争力,推动创业项目完善和落地。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各类大赛,在准备过程中不断完善项目;在参赛的过程中,学生的组织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抗压能力、自信心等都得到了提升,在参赛过程中创业项目得以改善个人品质得以磨练。创业大赛是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每年可组织1~2次大型的校内创业大赛,以赛促创,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鼓励和帮助学生参加大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五)整合社会资源推进创业教育
创业教育需要协同地方经济共同发展,整合地方企事业单位资源,打破行业的界限,加强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单位组织的合作,建立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把科技成果用于企业的生产实践,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尤其需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合作,给学生提供产学研的实践基地,真正落实理论结合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为学生创业项目的孵化做好准备,协助学生项目落地生长。
总之,“2+1”创业教育仍处于起步和试点阶段,在思想认识、课程设置、师资等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