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制药企业赴非本地化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2018-02-08郭嘉雯员月明邓桂珠窦晓蓉张红英宋健平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制药非洲药品

王 琪 郭嘉雯 员月明 邓桂珠 窦晓蓉 张红英 宋健平

非洲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除了南非等少数富裕国家外,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人均药品消费水平很低,许多患者都不能得到药品的及时治疗[1-5]。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绝大部分非洲药品均依赖于进口。因此,巨大的药品需求,预示着非洲医药产业发展潜力巨大[6]。

1963年4月开始,我国政府派出第一支援非医疗队,截至2015年12月,我国已经派出超过15 000名医疗队员援助非洲,我国医药企业也先后在埃及、科特迪瓦、尼日利亚、桑给巴尔、肯尼亚、马里等国家投资建立药品生产基地。曾有非洲驻华使节表示,未来5年至8年将是中国企业投资非洲的“黄金时代”,中非双方经济互补性很强,合作潜力很大[1-2]。

本研究将针对我国制药企业赴非本地化生产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综述,为中国制药企业如何尽快实现赴非药品本地化生产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为中国政府部门如何应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关的对策和建议。

1 我国制药企业赴非本地化生产的现状

1.1 非洲医药发展的现状非洲公共卫生形势异常严峻。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显示,非洲地区艾滋病患者总人数达2000多万。疟疾在非洲大部分国家广泛流行,肺结核、霍乱等传染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每年因此而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非洲居世界各国的前列。

总体上来说,除了南非和埃及等少数国家的医药工业基础相对好一些之外,非洲其他大部分国家医药工业基础比较薄弱。非洲国家能够生产的药品,仅仅是一些常用的抗生素和解热镇痛等普通药品,制造药品的原料和包装材料等依赖进口,剂型单一,当地工业无配套条件,生产的药品基本在本国消费[3]。以非洲最大的经济体——尼日利亚为例,目前该国共有医药企业160家,企业设备使用率长期维持在40%左右。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投入和科研创新能力,该国目前只能生产简单的普通药品,而且大都是专利已经过期或无商标的药品,如抗生素、多种维生素、甲硝唑、扑热息痛、息疟定、镇痛剂、葡萄糖以及氯化钠注射液等[2-3,5]。

非洲各国政府对医药行业投资比较重视,因其不仅是一个健康的朝阳产业,更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产业。非洲各国陆续出台了多种鼓励优惠政策。如:①在特定免税期限内,对药品生产设备、生产原辅料等免征全部关税和其他进口税;②自开业之日起5~10年,甚至更长的时期内免征企业所得税;③免征全部项目产品出口税以及工业生产税等类似的税费;同时给项目提供土地和折旧的优惠等等[1-4]。

除了所在国家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下辖的各个州市也有一些地方性的优惠政策。

另外,很多非洲国家没有完善的制药产业环境,缺乏原材料和生产能力,大部分药品依赖于进口。WHO报告指出,46个非洲国家中,有37个有制药产业,34个有二级生产水平,25个有三级生产能力。只有1个国家具备有限的初级生产能力,9个国家完全没有任何生产能力。

同时,非洲地区药品总体价格普遍偏高。因为历史上的一些原因,非洲以前多为英、法国家的殖民地,其药品市场被欧盟制药强国严重垄断,同样药品的(尤其是专利药)售价比欧洲市场高30%左右。

过去三十年里,非洲政府一直致力于为卫生需求日益增长的人群提供药品。在此期间,WHO提倡增加药品可及性,世界银行推动卫生改革,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发起“1987巴马科倡议”,目的就是为了提高社区对药品的可及性。尽管已有这么多的努力,但是WHO预计,还有将近一半的非洲民众(约2.7亿人口)缺乏最基本的药物。

1.2 中国制药企业在非洲的发展现状目前,我国在非洲投资企业超过800家,截至2015年12月,中国对非投资已达62.7亿美元[1-4]。

源于非洲市场对医药的巨大需求,同时自身供给能力较差等特点,近年来,非洲已成为中国医药企业“走出去”的首选地之一。北京华立科泰医药有限公司、桂林南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新南方青蒿药业有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等企业先后在非洲建厂或设立销售网点。

目前,非洲大陆已经成为中国药企发展的优先选择。从20世纪70年代起,中国在桑给巴尔、马里、科特迪瓦、肯尼亚、埃及和苏丹投资建厂,为当地人民供应药品,卫生状况得以改善,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到2005年底,中国药企已经在许多非洲国家设立生产厂家,如马里、象牙海岸、肯尼亚、埃及、苏丹等。

非洲医药市场对中非双方极具重要人道主义意义和经济社会潜力。尽管非洲医药市场潜力很大,我国目前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中国医药企业进入非洲市场的步伐偏慢。总结原因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①西方发达国家从殖民地时期开始,一直占领着非洲医药市场,同时,像巴西、印度等这些新兴经济体也正在进入非洲医药市场,尤其是印度的医药市场开拓能力不容小觑。②与国际竞争者相比,中国医药企业缺乏对海外市场竞争的理解,特别是中国药企还尚未充分认识,如何在非洲这种复杂的医药市场需求下进行运作。同时,还应该看到中国药企还缺乏资金实力,人力资源相对短缺,对研发能力的投资相对较少。

1.3 中国医药进入全球和非洲市场情况在国际药品市场上,尽管中国国内药品生产总值达到全球药品市场的12.5%,然而国内药品销售只占到全球药品市场的1.5%。中国目前有4000多家制药公司,主要是中小型企业,药品生产质量也各不相同。这些药企平均盈利在 5%~10%,远远低于国际水平的40%~60%。

目前,中国有4768家药企通过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其中有1215家拥有化学药品GMP认证;17家企业在欧洲、美国和日本注册或有动态药品生产管理规范(cGMP)认证;10家企业正在申请在这些国家注册,接下来的三年应该有50家开始申请。中国药品质量稳定,价格是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发达国家或地区药品价格的 35%;是韩国、澳大利亚、巴西、新加坡等国家或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药品价格的55%。

由于中国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相对较短,目前国际上同行的制药规则也制约着中国药企,许多公司制造同样的产品,因此也存在产品竞争问题。制造同样的产品,质量可能不同,价格遏制就成为受限重点所在,而不是质量和发展。总体来讲,中国药企相对较小、分散、不规范。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极大地限制了中国药企与国际公司竞争进入非洲实现本地化生产,从而贡献非洲并受益于非洲市场的发展和潜力。

2 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中国制药企业在非洲发展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非洲投资环境的不利因素,二是中国制药企业自身存在的不足。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产生叠加效应,不利于中国制药企业在非洲实现互利共赢的可持续发展。

2.1 非洲投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非洲投资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很多,对中国制药企业影响较大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2.1.1 政局不稳近年来,非洲大陆国家总体上政局平稳,然而,局部战争与冲突仍时有发生,如利比亚、科特迪瓦、马里、刚果(金)、中非共和国、南苏丹等国发生的武装军事冲突就给中国药企在非洲当地的经营带来较大损失。例如,在利比亚战乱中,总共有13家央企和数十家其他企业受损。

由于非洲经济水平较低,贫困人口较多,再加上宗教、部族等问题交织,非洲很容易成为国际恐怖主义的“温床”。2015年11月,中国铁建3名员工在马里遇害的消息引起举国震动,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近年来,中国企业在非洲的众多实践表明:在那些政权相对稳定、发展战略和投资正常保持连续性的国家,中国制药企业多能获得较好的发展成绩;而当非洲国家发生政权更迭时,部分非洲国家政治人物甚至为了迎合西方,在选举时经常以抨击中国作为手段,在上台后也会出台一些不利于中国企业的政策。诚然,对于国际经贸合作而言,互利共赢才是最佳选择,中非合作之间有时互补是双方开展合作的基础,因此即使出现政权更迭,也不至于从根本上影响中非合作的趋势和大局,但是对于企业而言,这种政局变动带来的影响巨大,可能造成较大损失。如,中马快速清除疟疾合作项目,2014年马拉维卫生部访问中国广州中医药大学时,已经明确合作意向,要尽快推动项目实施。然而,随后马拉维政府换届,原卫生部长下台,中马项目长期处于停滞阶段。

2.1.2 行政效率低下、法律环境不尽如人意一些非洲国家与中国政府洽商引资项目时热情很高,但在项目落地时因种种原因一拖再拖,导致项目运转不顺利,给中国企业带来损失。有些非洲国家为保护本国公民利益、就业等而出台的一些法律法规也给中国企业在非洲当地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困难[8]。如阿尔及利亚2009年颁布实施的《投资法》规定:在所有合资公司中,阿方须拥有公司 51%的股权。在实践过程中,很多合资企业的双方股东由于立场、观念、利益等方面不一致,往往在关键、重大问题上难以形成共识,从而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例如,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在尼日利亚的合资公司,因为中尼双方股东的立场和利益的不一致,在企业发展方向、主营品种等问题上难以形成共识,影响了中尼合资公司的发展和壮大。

2.1.3 外汇管制风险企业跨国经营、投资、采购、利润汇出以及日常生产经营都会涉及所在国本币、美元及人民币之间的汇率以及换汇率手续等事宜。目前除东部非洲部分国家外,多数非洲国家外汇管制较为严格。例如,南非将外企利润汇出与其在当地借款挂钩,安哥拉对外企汇出利润实行严格审查并实施配额管理,加蓬的外资流入和流出都必须得到严格审批,加纳仅允许外企通过开设离岸账户方式转出外汇,埃及、苏丹均严格监控和限制外企收汇、结算、汇出,阿尔及利亚对外汇汇出审批时间较长等。外汇管制对中国企业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企业进口原材料需要使用美元结算,购汇不便会影响采购效率,增加采购成本;二是企业汇出利润需换购美元时,部分国家常常设置条件限制或附加条件,影响企业资金流转速度和赢利水平;三是当所在国货币相对美元贬值时,企业汇出利润将承受汇率损失。2016年尼日利亚奈拉贬值严重,直接导致广东新南方青蒿科技有限公司复方青蒿素制剂销售价“倒挂”,货款若兑换成美元,企业损失极其惨重。

2.1.4 税赋水平高且滥中国制药企业赴非本地化生产,必须考虑投资地的税收政策,以对赢利水平做出正确判断。近年来,虽然部分非洲国家推出了一些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但其税赋水平仍然相对较高。如马里、喀麦隆、贝宁、几内亚比绍、乍得等国的公司税率均超过 35%,刚果(金)的公司税高达 40%。另外,有些非洲国家税目繁多,且征税机制不规范,如乍得的税目多达几十种。

2.1.5 人力成本高很多制药企业在赴非投资前考虑人力成本主要立足于工资成分,然而受非洲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多和特点的影响,很多直接或间接因素都会影响到企业的人力成本,因此在考虑对非投资时还应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①许多非洲国家缺乏系统的基础教育、技能培训和产业工人队伍,虽然当地工资标准并不高,但相关的教育培训费用却很高。医药制造企业需要对员工进行数月甚至更长时间的培训才能正常开展工作,且存在培训机构、师资不足等困难。②非洲民众的维权意识较强,工会势力也比较发达,中国企业在加班、降薪、辞退员工时往往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③在日常管理中,由于存在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在很多中国企业里中方员工和非方员工沟通交流并不顺畅,部分企业存在相互隔阂较深的情况,有的企业由于未能招聘到合适的非方管理人员,在实际管理中影响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2.2 中国制药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中国制药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2.1 缺乏对拟投资国家的深入了解总体而言,目前中国制药企业对非洲的了解还不够深入,更主要的是“了解非洲”所需人员、资金、组织、管理等方面的保障和投入非常欠缺,为此白白付出“学费”的案例屡见不鲜。部分大型企业还能够建立专门的研究团队来解决此类问题,但是,对于占绝大多数的中小型民营企业来说,高昂的调研成本则往往成为“拦路虎”。国内对非洲的宣传、报道较少,影响力有限,尤其是针对国别、行业的公共信息几乎无从获取,这也为促进更多企业赴非洲发展,以及进一步优化我国在非洲投资产业结构带来一定的现实困难。

2.2.2 大型项目前期投入不足一般而言,中资制药企业在非实施药品本地化生产项目投资规模大,影响面广,技术要求高,项目前期的规划、设计等工作庞杂繁巨。这种情况下,中方如果能够提前介入,与非洲合资方共同协商有关安排,并与项目所在地利益相关方做好沟通,则对后期工作顺利开展大有裨益[8]。但现实情况往往是,中资企业前期很难介入。另外,非洲国家与我国治理机制、政治体制有诸多不同,中国药企在非洲国家承建大型项目时,不擅长与当地相关利益方协商沟通,习惯按照中国模式进行运作,往往对政府寄予过高期望,结果导致项目前期投入不足,影响了项目的整体进展,有些项目沦为“烂尾”。

2.2.3 相关服务产业投资欠缺在境外经营发展,除了做好主业之外,还需要与之相关的服务业作为支撑。多数非洲国家发展程度较低,产业布局不完善,当中国企业“单兵突进”投资某个产业项目时,常常会面对上下游环节欠缺的客观困难。很多在非洲投资的中国制药企业不得不自己组织生产生活配套服务,很多企业在非员工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从我国对亚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等地区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租赁和商业服务业、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产业投资均在药品制造业之上;相对而言,中国制药企业在非洲的上述行业投资就低很多。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非洲,无论是开展药品制造项目,还是进行药品制造业投资,都不得不在商业谈判、法律援助、设备租赁、营销网络、仓储物流等环节支付更多成本,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中国制药企业在非洲的发展动力。

3 对策和建议

十九大报告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9]。应该看到,非洲国家的问题等外部因素短期内很难根本解决,只能通过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加以克服和适应,更好地规避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对于中国制药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则需要通过政府的正确引导和规范管理,以及企业的调整和改进逐渐解决。因此,本文建议如下:

3.1 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法律制度体系

3.1.1 完善中小企业对外投资法律制度体系有关部门应着手开展《海外投资促进保护法》的研究论证,就海外投资的促进与保护,包括政府资助与服务、海外投资行为规范、投资保险制度、税收鼓励与保护、对外承包工程等做出细致的规范。

3.1.2 提高企业对外投资防范风险的能力目前,制药企业海外投资建厂的风险主要涉及投资对象国的税法、外汇管理法、劳工法、公司法、国家安全审查、会计规则及其他与投资项目有关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为政治风险和法律风险。我国企业对外投资法律风险的防范应当坚持“以防为主”。

3.2 完善金融相关支持政策

3.2.1 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下放核准权限,完善投资管理政策,简化优化管理程序,提高对外投资核准限额,列出负面清单,严格核准时限。

3.2.2 加强专项资金支持完善“两优”贷款管理办法,对国家外经贸“走出去”专项资助资金等需要加大资金支持的力度。

3.2.3 完善投资金融政策建议以国家医疗卫生援外的战略为指引,国家设立专项经费,凝聚国家医药卫生援外经费及相关资源设立基金,以基金为平台,体现中国意愿。同时,通过投资模式的创新,充分发挥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机构提供政策性金融工具的作用,构筑服务制药企业海外投资建厂的金融支撑体系。

3.2.4 完善投资财税政策建立与符合国际规则的税收政策体系,对境外开发项目自用产品出口以及企业并购具有战略性核心技术等,给予减免有关税费政策支持。

3.3 中国媒体做好跨文化沟通与传播

3.3.1 增加报道的数量和力度中国媒体要增加报道总量,要加大对于中国企业的报道力度,尤其是要增加以英语等国际通用语言报道企业的新闻数量。

3.3.2 深入挖掘,形成自身竞争力中国媒体要进一步抓住新闻点,就投资者和广大民众真正关心的焦点和话题,对企业和行业动向深入挖掘新闻点。尤其需要有独立的、有深度的分析,形成我国媒体自身报道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3.4 进一步加强对制药企业国际化的相关支持

3.4.1 加强中非双边或多边合作政府要为对非投资、中非贸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改变传统的对非援助方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加强政府间合作,通过政府间协议,为企业营造有利的投资氛围。同时,需要通过协商扩大不发达的非洲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零关税政策相关范围,共建中非经贸合作区。

3.4.2 充分发挥我国驻外使馆的作用驻外使领馆、经商处等机构应主动协调中非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为企业和项目融入当地、站稳脚跟提供多方位的服务和帮助,积极营造驻外使馆与我国制药企业之间关系融洽、相互支持配合、交流畅通的良好氛围。

3.4.3 政府主管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制药企业的指导非洲很多国家的法律法规、基础设施和政府服务等软硬件严重滞后,我国政府主管部门应指导企业遵守当地法律法规,提升当地就业,为当地建设多做贡献,注重非洲当地环保,维护企业和国家的良好形象。

通过加强中非双边或多边政府间合作,提升外交整体氛围,有效减少我国制药企业在非洲进行海外投资的政治干扰。

3.4.4 充分发挥医药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行业协会要协助政府和有关机构预测医药行业的发展趋势,进而制定技术标准和提出产业鼓励政策[10]。可联合制药行业企业组成投资联盟对非进行商务谈判,进而减少内部竞争,增强投资竞争力。同时,设立信息咨询中心,设专人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工作,为具有非投资意向型我国制药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3.5 进一步健全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

3.5.1 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改善医药行业“走出去”人才的培养机制,重点培养和选拔出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并熟悉国际通用的商业规则,同时快速融入当地文化环境的经营型拔尖管理人才。

3.5.2 关注紧缺专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积极引进制药企业急需的医学、药学、执业药师、法律、金融、国际化经营管理、财务、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国际化人才。

3.5.3 重视“走出去”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建立“走出去”的人才成长机制,遵照市场规则,以市场特有的方式选人、用人、留人,最大限度地调动和激发“走出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

3.6 做好顶层设计,制定我国制药企业“走出去”的总体战略

3.6.1 建立多部门信息沟通机制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协会和商会为实施主体,加强中资制药企业的统筹和协调,改变传统上海外企业经营过程中各自为政的现象,促进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实现共赢[6,11-22]。

提供“一条龙”服务,简化审批流程。协调企业之间由于信息不对称或出于短期狭隘利益而出现的恶性竞争。

3.6.2 以重大标志性项目为支点,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中医药国际合作创新中国医药卫生援非模式,以防治重大传染病为抓手,以官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构建我国医疗卫生援非协同创新机制,闯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6.3 引导制药企业之间协同合作同行业企业之间,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要以资本为纽带联合“走出去”。要以市场为导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做大做优做强,鼓励相关制药企业兼并重组,推动制药企业联合出海。

3.6.4 加强境外信息网络建设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组织开展对非洲相关国家的商业规则、法律制度的深入研究,按照国别的不同分类,建立完善的数据库,为我国制药企业在非投资提供权威、全面、及时的信息和政策指引。

4 结论

目前,中国医药制造品出口额超过135亿美元,共有50家制剂企业通过欧美的认证或检查,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第一大原料药出口国。中国医药产业已经具备为非洲国家提供安全可靠的医药产品的能力。2017年6月19日,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正式加入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这一里程碑的时刻意味着中国的制药行业、药品监管部门和研发机构将逐步转入和实施国际技术标准和指南,并将参与规则制定,促进中国医药产品走向世界[6,11,23-26]。

本研究为中国制药企业如何尽快实现赴非药品本地化生产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为中国政府部门如何应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提供有关对策和建议。希望在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之下,中国药企可以通过优势互补,以产业链上某一环的形式“走出去”,合力开拓非洲医药市场,提高药品在非洲的可及性,为非洲人民带来健康。

[1]中国医药资讯网.中国医药企业的非洲机遇:市场诱人政策优惠[EB/OL],2010.http://news.51ey.com.

[2]诱人的非洲市场——《与狼共舞非洲行》(二)(原创)[EB/OL].阿里巴巴 cocorichard 的博客 BLOG,2012,http://blog.china.al.

[3]方剑春.中国医药企业的非洲机遇[N].中国医药报.

[4]海婴等.神秘非洲,商机无限[N].市场报,2006.

[5]严明,黄泰康.我国医药企业开发非洲市场的途径[J].医药导报,2008,27(8):1015-1017.

[6]中国制药企业非洲市场机遇研究[EB/OL].广东,2014,http://blog.sina.com.

[7]徐惠喜.非洲医药业发展前景看好[N].经济日报,2007-05-24.

[8]中国企业在非洲恶性竞争愈演愈烈[EB/OL].观点频道,http://opinion.caixi.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中国经济周刊,2017-10-30.

[10]吴绪永,徐建培.中国对非洲贸易投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时代,2010(22):46-47.

[11]吉蕾蕾.我国成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N]经济日报.2017-07-14.

[12]张宏明.非洲发展报告——中国企业在非洲:成效、问题与对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世界知识年鉴[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6.

[14]钱明光.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遇到的问题及对策[C].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15]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课题组,陈国民.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和对策建议[J].中国领导科学,2017(1):45-48.

[16]辜胜阻,吴沁沁,庄芹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企业“走出去”的对策思考[J].经济纵横,2017(2):1-9.

[17]蔡欣然,中国对非援助模式之研究——以坦桑尼亚为例[C].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6.

[18]林新奇,王富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人力资源风险及其预警机制[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7(2):145-153.

[19]唐晓玲.我国企业“走出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07(1):8-9.

[20]贾显维.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发展对策[J].考试周刊,2017(54):169-170.

[21]耿家沛.三七原料制药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以云南QD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6.

[22]钱丽娜,石丹.一家国内制药企业的“出走”经验:绿叶制药如何找到比较优势,挤进站满大象的市场[J].商学院,2011(10):28-39.

[23]中药药企的非洲机遇,市场诱人政策优惠[EB/OL].豆丁网,2017,http://www.docin.com.

[24]报告:中国企业在非洲恶性竞争愈演愈烈[EB/OL].2016,http://opinin.caixi.

[25]非洲医药行业概况[EB/OL].2017,http://wenku.baidu.com.

[26]赵文.中国对非洲农业(技术)援助论析-中外比较的视角[D].北京:外交学院,2017.

猜你喜欢

制药非洲药品
是不是只有假冒伪劣药品才会有不良反应?
鲁南制药:瞄准“治未病”深耕“大健康”
An Uncommon Trip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非洲鼓,打起来
皮尔法伯制药(中国)
三生制药集团
三生制药集团
药品采购 在探索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