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微课教学中的多模态协同研究
2018-02-08赵娟
赵 娟
(怀化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南 怀化 418008)
0 引 言
多模态教学是 1996 年由 New London Group 提出的教学理论[1]。多模态教学模式强调听觉、视觉和口语表达三种模态有重点而又不断相互转化,多元刺激大学生的大脑神经元,从而使输入信息内化为学习者知识的一部分[2]。这给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以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依据,以2018 年“怀化学院微课大赛”外国语学院获奖作品为研究对象,总结获奖作品内容设计和制作方式的特点,寻求多模态协同的实现手段。
1 大学英语微课教学中多模态协同研究的意义
1.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增强其创新创业能力
微课以其“短、小、精、趣”的特征,符合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意识薄弱,自主学习目标单一,内容浅,强度弱,时间短)自主学习的特点,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由于微课的授课内容能与时俱进,及时把握当下的热点信息和资源,面临瞬息变化的社会,根据时代需求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因此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的能力。
1.2 有利于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微课能够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等多媒体技术在现代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作用,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某一个知识点进行充分、有趣地讲解,符合当今时代对英语教学提出的新诉求。运用多模态话语理论指导大学英语微课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各种不同资源如图片和网络等,以及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如角色扮演等,可以相对系统地满足学生对大学英语学科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1.3 有利于拓展网络英语学习资源,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良好的教学平台
大学英语微课资源开发研究与运用通过有针对性地制作微课,上传网络,以指导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微课将作为课前预习,课上展示,课后复习等英语学习拓展的资源,既提高了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也丰富了网络英语学习资源。
1.4 有利于大学英语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改革,丰富教学手段,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微课资源是一种混合式课程资源,在微课的拍摄和录制过程中,需要使用多种软件和工具,可以丰富教学手段,充分提高并展现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
2 大学英语微课案例的教学设计
选取2018 年“怀化学院微课大赛”外国语学院获奖作品为例:一个一等奖作品——《翻译常用的八种方法》;三个二等奖作品——大学英语综合教程“Smart Cars”、英语阅读“Western Marriage Customs”和 英语演讲“Signpost”。
获奖微课的教学设计都包括这几个教学阶段:(1)课堂开始仪式(表示教学正式开始);(2)宣布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使学生清楚本次教学的主要目标);(3)引入主要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本堂课主要学什么);(4)课文内容理解:解释、问答(使学生充分理解教学内容);(5)老师组织活动;(6)小结(对教学的结果进行总结);(7)作业布置(使学生知道下一步做什么,如何巩固成果)[3]。
3 大学英语微课案例多模态协同关系分析
以2018 年“怀化学院微课大赛”外国语学院获奖作品为范本具体分析多模态在课堂话语不同阶段的协同关系。获奖作品用到的主要模态为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1)导入阶段:获奖微课中教师并未出镜,主要以 PPT录屏加讲解及背景音乐的形式呈现信息,故无传统课堂上的教师肢体动作等视觉符号。这一阶段视觉模态,主要表现为 PPT 文字、图片及动画效果;听觉模态为教师口语符号。其中一等奖作品,第 2 页的 PPT 为文字形式,文字信息位于屏幕正中——“翻译常用的八种方法”;二等奖作品“signpost”, 唯一的文字信息位于屏幕正中——“signpost”且伴随着教师同步讲解的口语符号,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呈强化关系,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和听众很想知道翻译的八种方法到底具体是什么?“signpost”到底是什么?设计很巧妙。(2)阐述主题:教师在这一部分解答了导入部分的疑问。一等奖作品,接连几个页面以文字的形式展现了八种具体的翻译方法:重译法(repetition)、增译法(amplification)、减译法(omission)、词类转移法(conversion)、词序调整法(inversion)、分译法(division)、正说反译,反说正译(negation)、语态变换法(the change of the voices),并一一举例详细进行了分析讲解,页面中一些关键词白底红字标出,格外醒目。这个教学过程主要以听觉模态为主(听觉模态主要为教师口语符号和背景音乐),以视觉模态(PPT 文字)为辅。
二等奖作品,接连几个页面以文字+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现主题。此部分听觉模态与视觉模态呈联合关系,共同体现意义。如:英语阅读“Western Marriage Customs”,视觉模态在这一阶段具体体现为 PPT 文字、图片;听觉模态主要为教师口语符号和背景音乐。而大学英语综合教程“Smart Cars”和英语演讲“Signpost”充分运用了视觉模态(图片、动画效果及视频),文字信息并非与语音信息逐字对应,而是以摘要的形式凸显重点信息。通过视觉模态的强化、补充、调节、协同,让教师更加充分表达意义,让听话者(即学生)更好地理解主题。视觉模态与听觉模态相互交叠,呈非互补关系。
(3)微练习:二等奖作品“Western Marriage Customs”,教师这一部分设计了true or false,让学生判断5个相关的陈述,帮助学生复习记忆微课主要知识点。视觉模态主要为文字,听觉模态为教师口语符号。在此,教师在多模态方面也做了详略得当的安排,一方面利用视觉模态展示题目信息及正确答案,另一方面听觉模态进行分析讲解,再次强调和巩固微课所学知识,二者呈互补强化作用。
(4)结束语:此部分的视觉模态为 PPT 文字符号,“assignment”的布置,与同步进行的教师话语相互交叠,呈非互补关系。如二等奖作品大学英语综合教程“Smart Cars”让学生写一篇以“Future Cars”为标题的作文;英语阅读“Western Marriage Customs”的作业是“In what way does a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resemble or differ from a western wedding ceremony”;而英语演讲“Signpost”的作业是“prepare a script of students favorite speech and find out signposts”。
通过对2018年怀化学院微课大赛中外国语学院四个获奖微课的分析,可以看出:获奖作品内容精炼、设计合理,教学组织层次分明、逻辑性强;PPT 编排主次分明、简明扼要;教师语言规范、讲解清晰、富于感染力。获奖作品用到的主要模态为视觉模态和听觉模态。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关注了每个模态对意义产生的作用和模态相互之间的作用,调用的模态有教师讲解、音频材料等听觉模态,以及教学课件、教材和视频等视觉手段,不同模态协同合作符合大学生的认知规律,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多种感官信息识读和吸收。
4 多模态协同研究对大学英语微课教学的启示
(1)外语微课教学对模态的选择一方面依赖于现有的条件和教师对于新教学技术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教师可以把获得最优化效果作为总原则,即模态选择的总原则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充分表达讲话者的意义,取得最佳效果。在这个总原则指导下,还有相互联系的几个原则:有效原则(选择任何一个模态都要以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为前提,避免无效使用某个模态,或者其所产生的负效应等于或者大于正效应);适配原则(选择不同的模态时,要考虑不同模态之间的相互配合,以获得最佳搭配为标准);引发原则(现代技术还可以从内部提供动力,使学生从内心愿意从事这种活动,把外因转化为内因)[3]。
(2)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模态组合及协同关系。如导入阶段和阐述主题的前半部分,为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吸引学生注意力,可以充分使用视频、动画、图片和PPT的形式展示,与听觉模态呈现或强化或联合的关系;而阐述主题后半部分实际是整堂微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可以以视觉模态(文字)为主,与听觉模态相互交叠,呈非互补关系。
(3)视觉模态中PPT 的编排应主次分明,详略得当,作为听觉模态的有效补充。微课制作采用PPT时要主次分明,简明扼要,可以运用字体加粗、红色字体、大小字号等方式凸显重要信息,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应关注的知识点上,恰到好处地发挥视觉模态的补充强化作用。
(4)教师口语是课堂听觉模态的主要表现方式。教师要提升自身素质,提高口语,讲解要清晰。口语一定要发音纯正、声音洪亮、表述流利,而且在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都要尽量地准确,而不能完全依赖于视频、音频等模态,忽略教师的示范作用。另外,背景音乐作为微课听觉模态的表现形式之一,要充分体现“背景”二字,音量不可太高,切不可喧宾夺主。
(5)大学英语教师要学会利用不同模态的协同、强化和互补关系来提高教学效果。如在以听觉模态为主的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利用手势、动作、黑板、PPT等来提高教学效果[4]。
5 结 语
多模态教学理念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大学英语微课设计中模态的运用贵在精而不在多,关键在于围绕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目的选择不同的模态组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调动大学生的一切感官进行多模态的意义认知和信息识读,借助各种模态符号和资源拓宽文化知识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