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日语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18-02-08黎绮婷黄伊琳廖春红吴芷晴唐莉莉
黎绮婷,黄伊琳,廖春红,吴芷晴,唐莉莉
(肇庆学院 外国语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在我国,日语是继英语之后就业比例第2高的外语。作为我国经济前沿,广东与日本经贸合作指数名列全国第3,仅次于上海、江苏[1],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相当大。然而,广东省高校日语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就业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制约着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影响着高校日语专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利于促进广东省日语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也有利于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一、日语人才的市场需求分析
根据『広東省日系企業ダイレクトリー』数据统计,目前广东有2 100多家日企。截止到2016年10月,在广东当地日系商工会等地留有登记信息的企业达到约1 640家。其中,占比较大的产业类型依次为制造业(含汽车制造业)、零售业、物流运输业和服务业(含教育、培训业)。这些企业是消化日语人才的绝对主力。为了使人才培养和人才需求相匹配,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哪些岗位需要日语人才?
由于企业招聘信息是反映日企用人需求的重要参考,我们通过查阅求职网站和与部分日企人事部直接联系的方式,统计了100家日企招聘信息,筛选出86份有效信息。统计结果显示,对日语有需求的招聘岗位大致集中在行政人事管理岗、技术岗、财务法务岗、服务销售岗和翻译岗。从“日语能力要求”这一维度上看,不同岗位反映出不同的日语能力要求。大部分行政人事管理岗和翻译岗明确表示要求应聘者有日语1级或2级的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证书,而技术岗则多要求日语熟练即可,对证书没有硬性要求或者规定。企业更重视对日语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求应聘者日语听说能力优秀的占65%,书写翻译能力优秀的占52%。在“工作经验”这一维度上,57.9%的企业要求有1到2年的工作经验,但其中也不乏表示“优秀应届生亦可”的企业。可见,企业对人才的即战力有较大期待,希望降低人才培训的成本。
参考广东省教育厅网站站内的高等学校信息统计可知,广东省各批次高校共141所,截止2017年,共61所高校开设了日语专业。近年来,“日语+复合型”这一新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倍受各高校青睐,其中又以“日语+商务”型为最。在开设日语专业的61所高校中,绝大多数高校以“日语+商务”为特色。尽管各高校重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但是从开设的课程来看,课程设置出现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因此人才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总之,当前广东高校日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市场的真正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而日语专业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二、日语专业学生学习和就业上存在的问题
(一)日语专业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特色课程的设置存在问题。吴明宇、周媛在《广东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模式发展现状分析》一文中总结了广东省各类高校日语专业5种具有代表性的商务日语教学模式,认为他们的培养目标雷同,同质化现象严重[2]。从我们调查统计情况看,近90%的高校以商务日语为特色课程,其中主打传统外贸的课程占压倒性优势,而开设电子商务、科技日语、法务日语等其他特色课程的院校仅零星数所。从市场需求来看,大规模地设置商务日语课程,只能覆盖到市场需求的一个方面。而新的商业模式不断出现,传统的商务日语不能完全跟得上这种变化的形势,从而出现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不匹配的现象。
其次,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重读写、轻听说的现象。注重读写、缺少听说训练的“聋哑式”日语教学方式依然存在,这与绝大部分高校以精读为主导的课程安排不无关系。以本校日语专业为例,精读课学分(含基础日语、高级日语)约占必修学分的37%。精读课占课时量多,学分比例大,必然使学生进入一种“精读课最重要”的误区,从而把精力集中在语法学习和单词积累上,而忽视了对听、说、译能力的培养。然而,听、说、译能力正是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因此这种重读写、轻听说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置不符合人才市场对人才能力的期待。
再次,日语学生知识面单一。不少日语专业学生只学习本专业知识,而缺乏主动了解其他专业知识的兴趣与意识。在校阶段积极通过学校师生、招聘会、求职网站等途径了解其他行业信息、并进行辅修或攻读双专业的日语专业学生所占比例不大。实际上,大部分工作只是将语言本身作为一种辅助工具,与其他掌握专业技能并懂日语的人才相比,只懂语言技能的日语专业学生在就业中处于相当被动的地位。
此外,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大部分高校举办过多种与日语相关的学生活动和赛事,但不少学生对参加这类社团活动、赛事并不热心。以通过日语能力考试为学习目标,过度使用应试教育,学习模式的现象屡见不鲜。由于国际日本语能力考试并没有对学生的口语能力和书写能力进行考察,本身存在着一定的短板,学生若不能克服惰性多参与实践的话,长期下来个人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和综合素质就无法得到全面的提高,就不具备企业对日语专业人才的素质要求。
(二)日语专业学生在就业上存在的问题
首先,人才市场竞争激烈。根据日本国际交流基金调查显示,截止2015年,我国日语学习者多达953 283人。除日语专业学生外,自学日语的人数也十分庞大,日语专业学生既面临着与其他科班出身学生之间的竞争,也面对着来自把日语当作加分项的其他专业人才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中国人工成本的上涨,不少日企逐渐转移到东南亚国家,这也使得日语用人需求有所萎缩。日语专业学生所面临的就业竞争不仅较大,并且还有逐步增大的趋势。
其次,岗位选择少,学生难以胜任含金量较高的职位。日语专业毕业生普遍缺乏相关行业知识,且没有掌握除日语知识外的专业性、技术性的知识,从而可以选择的岗位不多。据日语人才市场反映,对日语有迫切需求的岗位大体可分为技术型、服务贸易营销型、行政管理型和翻译型4个类型[3]。而从本次调查结果来看,除高级翻译外,日语应届毕业生学生多从事诸如人事后勤、总务、销售助理等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的工作,能参与技术型工作的学生少之又少。
再次,学生缺乏工作经验,需要培训成本。应届生进入一个新的行业,往往缺乏相关的行业知识和工作经验,工作上手难度大。缺乏工作经验、需要投入培训成本是企业用人时的减分项。据《2016年度亚洲、大洋洲日资企业实况调查——中国篇》报告显示,影响广东省日资企业经营问题的前3位分别为员工工资上涨、成本削减接近极限以及员工素质不高。用人成本的增加,成为了很多企业难以承受的负担,缺乏行业知识和工作经验的新手显然不是高性价比的选择。
第四,日语专业学生的办公和业务能力不高。通过对100个企业的招聘信息进行分析统计,有68%的企业明确要求应聘者具有操作Office等办公软件的计算机基础技能。而根据本次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近80%的日语毕业生表示曾遇到办公困难,在使用Excel软件上问题尤其突出。这体现了学生在校阶段缺乏对办公能力的训练。
第五,缺乏企业要求的综合素质。陈要勤、陈华胜在《珠三角日语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与专业人才培养策略》一文中指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是最受企业看重的几个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4]。企业往往需要多个部门之间共同合作,而部门内部又要求同事间相互配合。高度的沟通和合作能力是促进企业运转必不可少的要素。同时,在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今天,只有坚持学习才能紧跟时代。学生如果缺乏这些基本的职业素质,就难以称得上为优秀的职业人才。
三、增强日语专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针对上述广东省日语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就业上存在的问题,从提高学生学习实效,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出发,在借鉴专家理论的基础上,从学校和学生2个维度,我们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一)创造语言环境,提高学生的日语听说能力
虽然38.3%的日资企业要求应聘者必须要有国际日本语能力测试证书或与之相当水平的能力证书,但也有6成多的企业仅要求日语熟练,对证书不做限制。可见,语言作为一种沟通工具,企业最看重的还是——“听明白,讲出来”。因此,高校在设置日语专业课程时,应摒弃旧有的“重读写,轻听说”的应试教育模式,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译”5方面的均衡发展。在鼓励学生取得证书认证的同时,学校一定要为学生创设听说训练环境,例如,通过增加日语口语学分、创办日语角、举办日语演讲比赛等方式,以提高学生听说能力。当然学生也要利用第二课堂主动训练,切实提高自己的日语听说能力。
(二)对接人才市场,培养适合行业需要的日语专业人才
如今人才市场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大多偏向于应用型人才。因此,多数本科、高职院校都以此为培养目标,其中主打“商务日语”的院校最多,各个院校的培养结果也趋于同质,浪费了一定的教育资源。如今传统商务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的商业发展模式,而且社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不仅限于商务方面。因此高校必须对焦行业需求,适度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培育专业特色,确立“日语+X”的专业方向。例如,根据广东省实际的用人需求,学校可以开设如“科技日语”“财会日语”等传统商务以外的特色课程,实现差异化人才培养,覆盖多方面的市场需求。另一方面,根据日语人才就业环境的差异,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语言及行业能力要求的不同,各类高校应分类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主要培养一线技术性日语人才,而本科院校则可侧重于培养管理型或高级翻译型等日语人才,这样既避免了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也满足了社会各行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同时,学生也应该主动去了解符合自身兴趣、且有较强社会需求的行业与岗位,通过网课自学、双专业、辅修等多种形式提前学习,加深对行业的理解。
此外,据调查显示,有将近18.2%的日资企业明确要求从业者具备一定的商务礼仪素养,约68%的企业要求从业者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因此,各高校在设置课程时都应加强这2项通用技能的教育,以便学生具有这种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三)加强实践锻炼,积累工作经验
学校可积极开展校企合作项目。根据招聘信息分析,广东省内73.3%的公司都要求应聘者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而这也正是许多应届毕业生的痛点所在。因此,校方应在明确自身定位与发展方向的前提下,将社会实践这一理念贯穿整个教育阶段。如今已有部分高校在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但由于缺少相关的制度引导,企业提供的岗位较少,实际机会也不多,因此锻炼效果也并不明朗。这就需要政校企强强联合,创新合作机制,共同推动项目的发展,将日语人才输送到对口的岗位上,达到共赢的目的。同时,学生也可在寒暑假期间,利用便捷的网络,寻找符合个人定位的实习机会,主动积累求职、实习经验。
(四)提高综合素质
调查发现,企业除了对专业能力和行业经验有要求以外,也对从业者或者应聘者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其中,有近半数的企业要求求职者要具备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因此,校方在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时,切不可忽视素质教育。在进行能力培养教育时,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发掘。同时,教师要引导、组织、鼓励学生参加日语社团活动(如日语角、校企联合活动等)以及技能类专业比赛(如演讲比赛、配音大赛等),多方面、全方位地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
四、结语
当前,日语专业学生面临着学习与就业的双重压力,学生既需面对过去日语专业学生常遇到的学习与就业的问题,又面临着时代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传统教育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已难以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为此,校方应积极求变,坚持市场导向,引进多种模式的“复合型日语”教学方式,根据自身定位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减少各高校间的教育重叠领域,充分利用国家的教育资源,满足市场多方面的需求。同时,要摒弃“哑巴日语”的教育模式,平衡“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课程设置。此外,也要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平台,也为企业提供专业对口的人才,达到双赢。最后,校方在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切不可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
与此同时,日语学习者不断增加,日语人才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因此,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身边资源,提前了解、储备行业知识,充实自己,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增强就业的竞争力。
[1]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16年度亚洲、大洋洲日资企业实况调查——中国篇[R].东京:海外调查部中国北亚课,2017.
[2]吴明宇,周媛.广东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模式发展现状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5.
[3]王靓.基于需求分析的商务日语专业建设研究[J].考试周刊,2018.
[4]陈要勤,陈华胜.珠三角日语人才市场需求调研与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