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生态视阈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模式研究

2018-02-08薛佩伟

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 2018年1期
关键词:协同主体图书馆

薛佩伟

福建省惠安县图书馆,福建 惠安 362100

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是数字图书馆顺应时代发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而推出的一种创新性的信息服务模式。国外主要针对馆际联盟及与其他不同机构的协作开展此项研究,具体包含数字资源的共享共建、信息服务的精准化、数字素养教育的普及等;国内研究起步较晚,其研究重点在于馆藏资源的整合优化、存储应用、共享创新和信息服务的个性化等[1]。本文尝试把信息生态理论引入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中,促使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作用,以推动数字图书馆健康、持续发展。

1 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结构与功能

信息生态是指信息主体身处一定信息空间,以信息资源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满足信息需求为行为目的而形成的一种均衡动态系统。信息生态的重要构成要素是信息主体、信息以及信息环境,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主体活动、信息优化配置、信息流动途径、信息内外部环境等,最终目的是构建动态均衡、协调稳固的信息生态系统。依据信息生态的基本定义,数字图书馆作为公共信息资源中心的主要构成之一,是信息主体与信息之间开展交互行为的主要纽带,通过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共享,实现数字图书馆各个要素之间的紧密关联,所以数字图书馆也是一个由信息主体、信息以及信息环境构成的均衡动态系统,各要素都履行其特定职责。

1.1 信息主体

信息主体实质上指的就是人,人是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中不能缺少的重要因素,信息生态的出现与发展都与人息息相关,人检索、加工、应用、共享信息,人的信息活动对信息环境起影响作用。信息行为与信息决策能够由人依据信息环境的改变而进行适当调节,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信息主体主要包括信息的生产者、传递者及消费者。⑴信息生产者:包括图书出版商、数据库供应商、文献信息作者、网络信息生产者、图书馆员、用户,主要负责采集各种各样原始信息资源,在优化整合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最终实现信息资源的分门别类。⑵信息传递者:指图书馆员,主要负责把信息资源传递给信息消费者并接受其反馈,把反馈信息传递给有关信息生产者。⑶信息消费者:指用户,主要负责信息资源的消费以及情况反馈[2]。可以看出,信息生产者、信息传递者和信息消费者构成了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生态链。其中,信息主体大多承担多种角色,行为也较为复杂,具备明显的交互特征,例如,馆员分别承担着信息生产者和信息传递者的角色,用户分别承担着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的角色。

1.2 信息

信息作为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是指整个信息服务过程中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传统馆藏资源数字化、类型各异的数据库(专题资源数据库和商业化数据库)以及网络信息资源等。在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中,信息资源通过有效流动实现了信息的流转和增值,促进了信息生态各要素的紧密关联,形成合理的信息生态循环。也正是因为信息流动,让信息得以从某一节点流动至另一节点,信息生态才得以产生和发展[3]。因此,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中的信息采取信息流这一形式,在各种信息主体中开展信息传播,促使信息主体之间建立特定关联,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应用和共享,进一步提升了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1.3 信息环境

信息环境作为信息生态的场所和影响因素的总和,主要包含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部分。⑴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等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体系架构、资源建设模式以及服务模式,它们是数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基础。⑵外部因素主要是指信息文化、信息伦理道德、信息法律、信息政策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规范和影响着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行为(如信息资源的检索、应用、传播以及共享等)。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在内外部信息环境的共同作用和影响下,维持着均衡、有效的运行[4]。

2 信息生态视阈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模式的构建解析

信息生态作为一种均衡动态系统,要求数字图书馆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重新调整信息协同服务理念定位,挖掘服务潜力,拓展服务范围。信息时代要求信息协同服务理念必须跟随时代潮流,打破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甚至井蛙之见的旧常态,树立主动积极、改革创新、公平竞争的服务理念,在信息协同服务过程中找好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亮点。

2.1 应用平台

信息生态视阈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模式中的应用平台主要由两部分构成:⑴网络平台,由互联网、通信网络构成。通过网络平台,不仅可以加强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联系,还能够为数字图书馆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收集用户的服务反馈,同时也为用户与用户、用户与馆员之间的交互行为构建交流平台。网络平台的主要职能是保障数字图书馆内外信息交流方便快捷,强化信息主体之间的合作力度,进一步提升信息协同服务水平,进而深挖信息资源应用价值[5]。⑵信息共享平台,主要是把不同的数字图书馆的内部信息资源整合优化、协同管理和合作共享,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数字图书馆无须重新建设新的数据库,自然也无须增加技术人员来维护系统安全,大大减少了服务成本。这些数字图书馆还能够通过信息共享平台获取准确、有效的信息资源,进一步弥补馆内信息资源的不足。信息共享平台的构建,有效促进了数字图书馆之间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本馆信息闭塞、信息孤岛与信息超载等问题,进一步促进数字图书馆生态系统稳步发展。

2.2 服务载体

上文提及的网络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也可以归为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载体中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在开展协同服务过程中,保障数字图书馆、馆员以及用户之间交互行为的信息载体,也可以作为协同服务的服务载体加以关注。如图书馆员与用户之间的交流,不仅能够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得以顺利进行,还可以借助 QQ、WeChat、Weibo、Podcast、Blog、BBS(请逐个补充中文)等社交媒体得以实现,因此社交媒体也可以作为协同服务的服务载体需加以重视[6]。当然,数字图书馆也可以与图书出版商、数据库供应商、文献信息作者、网络信息生产者和用户形成一个供应链,充分发挥供应链的整体优势,有效促进信息协同服务向前推进。

3 信息生态视阈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模式的优化措施

要优化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模式,必须从结构关系、层次构建、运行能力和调节能力等方面制定有效措施。

3.1 平衡结构关系,清晰构建层次

3.1.1 平衡信息生态结构关系 重视结构间的匹配度、适应性和协调性。体现在信息主体上,不同信息主体的生态定位是否合理,能否和平共处,友好合作,互惠互利;体现在信息上,信息类型是否齐全,数量比例是否合理;体现在信息环境上,信息技术是否先进,信息文化是否和谐,信息制度是否完善。体现在信息主体、信息以及信息环境三者之间是否适应,信息资源是否满足信息主体需求,信息环境是否规范信息主体行为等。

3.1.2 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生态系统层次构建可分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信息生态系统三大类,并按层次逐步实现[7]。微观信息生态系统是指数字图书馆、图书馆员和用户之间的信息生态系统,主要以信息流转为纽带,彼此建立共享、共利的和谐关系;中观信息生态系统是指图书馆内部的信息生态系统,主要通过规章制度构建部门、领导、图书馆员相互间的工作往来关系;宏观信息生态系统是指数字图书馆与数字图书馆之间的信息生态系统,把不同数字图书馆纳入全区甚至全国这一大信息生态环境中,实现和谐、统一的全区、全国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的构建。

3.2 强化运行能力,实现自我调节

3.2.1 强化信息生态系统的运行能力 通过提升信息主体自身信息理念、行为特征、能力强度等方式来应对信息生态系统的转变,以提高运行效率;通过加工整合信息资源的方式来提升信息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以提升运行速度;同时还要构建反馈机制并加以落实,正反馈能够强化信息的正常流转,负反馈能够促进信息协同服务生态系统的运行并维持均衡。

3.2.2 实现信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信息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直接决定其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起到正向作用。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导致系统失衡,因此把控系统的开放程度,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社会规范来保障系统的正常秩序[8]。由此可以看出,数字资源的多元化正是系统实现自我调节、增强自身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加强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迫在眉睫。

4 信息生态视阈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模式的保障机制

为进一步保障信息生态视阈下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模式的开展,可以从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结构入手,实现信息主体素质的提升、信息资源配置的改善以及信息环境现状的优化。

4.1 提升信息主体素质

提升信息主体素质主要是指提升图书馆员和用户的信息素质。在提升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方面,可采取学历进修、专题培训、学术研讨、自学等方式,大力提升图书馆员的信息素质,促使其树立先进、正确的信息理念,提升其信息行为和信息能力,并把理论知识有效地应用于工作实践中,争做复合型的“通才”。在提升用户信息素质方面,要做好教育工作,采取多形式宣传、专业培训、在线教学等方式,不断提升用户信息素质,促使其提升自身的信息处理能力和信息创新能力,促进信息协同服务价值得以提升[9]。

4.2 改善信息资源配置

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要求实现对数字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和科学配置,首先,要制定整体规划,从信息生态角度出发,科学配置资源类型、比例等;其次要制定合理的预算措施,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闲置浪费;再次要打破地域局限,与其他数字图书馆或有关机构联系,在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各自发挥自身技术优势,资源共建,构建统一的资源平台,以实现资源共享和应用[10]。

4.3 优化信息环境现状

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还需要良好的信息环境加以保障。首先,要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其标准是与当代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发展相匹配。其次,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尤其是要开发科学规范的信息共享技术,以保障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创新服务的安全实施。数字图书馆的能力有限,可以适当借助当地政府或相关机构、组织的技术力量,采取协同合作方式进行。再次,强化数字图书馆有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完善和落实,保障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在一个良好的信息法制环境中进行。最后,要构建健康、科学、合理、文明的信息文化环境,主动引导信息主体的价值趋向和行为形式,维护信息生态系统平衡[11]。

5 结语

把信息生态理论与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模式进行有效融合是非常必要并且成效显著,有利于更为清晰、准确地认知数字图书馆、信息主体、信息和信息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数字图书馆信息协同服务模式的构建提供了有益思路和方法,促进数字图书馆事业更好更快向前发展。

[1]刘洵.基于信息生态与知识生态结合运用的图书馆服务生态体系构建初探[J].公共图书馆,2014(1):18-22.

[2]康蠡.国内图书馆信息生态研究述评[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142-148.

[3]焦海舟.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影响因素分析[J].图书馆学刊,2010(12):31-33.

[4]王猛.基于比较研究的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解析[J].图书馆学刊,2011(10):4-6,19.

[5]王瑶,金明生.基于信息生态系统的数字图书馆运行机制优化及动态平衡控制[J].情报杂志,2012,31(2):153-156.

[6]刘洵.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系统平衡调控机制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20):158-160.

[7]程彩虹,陈燕方,毕达宇.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结构要素及结构模型[J].情报科学,2013,31(8):15-18,22.

[8]杨瑶.高校图书馆图书信息服务生态链结构及功效研究[J].图书馆建设,2014(10):38-42,47.

[9]高玉萍.数字图书馆信息生态链的构建与优化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35(9):109-111.

[10]赵玉冬.信息生态位视角下数字图书馆的优化与发展[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3(2):9-12.

[11]郭金丽.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定位探析[J].河北科技图苑,2015,28(3):52-54.

猜你喜欢

协同主体图书馆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图书馆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