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诚信传统

2018-02-08王宁江

浙江经济 2018年18期
关键词:正史会意字驯服

□王宁江

“信”放在任何环境和时代都不会落后。现代社会、法治环境,人们更愿意接受“信”而不是热血沸腾的“义”

和一位朋友闲聊起在做一个课题,大概的题目是研究中国人还是美国人更讲信用。一时间,引起了兴趣,想想五千年文明史,而且成熟文明满打满算就有史前史后各21个百年。比较美利坚建国,也就是240余年,即使追溯到欧洲文明,按公元纪年,正好差了一半。不讲透大家也明白,肯定是中华民族的诚信文化和传统更加源远流长。本文的意图倒不是想做个比较,而是谈点对中国诚信传统的理解。

讲起传统诚信文化,相信每个人都能头头是道,诵读几句。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在《离娄上》有言,“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蛮有意思的是,孟子在《离娄下》也有一句“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标准的解释是,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似乎,孟子有“道义大于诚信”之说。由此,也引出本文想交流的主题,那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信与义。

先讲“义”字的由来。该字属于会意字,繁体为“義”,从我,从羊。对于学理科的我,只能翻阅字典学习。原来古时的“我”是兵器的意思,还代表着仪仗,而现在的“我”,在古语以“吾”称。“羊”表示祭祀品,驯顺的羊,泛指驯服的各类牲畜。个人想象,“義”会不会是“武力统治下的驯服”或“驯服需要武力来支撑”这层意思呢?当然字典中的正解是:正义;我的威仪;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有义德之美。

除了义的正解之外,后来人对“义”的理解,似乎出现了两个分叉,一类分叉理解认为“义”所表达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私人恩怨。大家看一下简化后的“义”字,太简单了,才3笔,简直就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写照,字形上不正好有两把刀,还有一点代表“人”。如果当时的简化者真有这层意思,那么,这是汉字简化留下的后遗症,把现代人误导了。

另外一类分叉理解认为“义”在演变中,被统治阶级利用了。看一下,传承下来的文学作品或正史,义的人物和事迹举不胜举,正面的脍炙人口,负面的为人唾弃。但深一步想,文学作品或正史能留存至今说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它们没有触及统治阶级核心利益,或者根本就是统治阶级授意记事的,否则,早就被焚了。所以,传承下来的文学作品或正史表达出来的“义”就是那个时代统治阶级所要求的道德标准。于是乎,在历史的长河中,“义”被逐渐地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变得有历史局限性了。

反观“信”,也是会意字,延绵至今,字形变化不大。该字从人,从言。本义:真心诚意。所以,信往往和诚放在一起表达,就是诚信。《说文》云:信,诚也。想象一下,诚、信两字只想朴素地表达,人说的话应该是诚实的、百分之百行。这样的朴素本义怎么可能引起统治阶级的过度关注呢!正是因为没有被过度地关注,而且,统治阶级认为“信”思想还可以为统治所用。所以,“信”思想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释义上没有过多的变化,历史和民间地位也没有大起大落。

“信”放在任何环境和时代都不会落后。从现代的目光看,“信”代表的平衡、稳定,公平、效率,循环、交换。“信”成为万物的生存法则、价值目标。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本质蕴含着“信”字法则。对于法律规范,诚信原则是基本规则,是“帝王条款”。

云里雾里地讲了这么多,大概形成这样的个人观点。最早,信和义的历史地位是相当的,本意也反映了人民朴素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在封建社会,尤其是人治环境下,“义”更被统治阶级关注和利用,变得有阶级性了,乃至于“信”得服务于“义”。因为,强调“义”有利于维护统治,仁、义、礼、智、信,信也被排到了末位。到了现代社会、法治环境,大家更讲究的是规则、秩序,公平、公正,信所表达的朴素的“百分之百行”普遍适用。在交易、交往、交换中,人们更愿意接受“信”而不是热血沸腾的“义”,“信”代表着未来和愿景。

猜你喜欢

正史会意字驯服
让正史守住人民的心
时间
近四十年来会意字研究综述
驯服的野马
Max讲故事——驯服杀手
驯服“飞鲨”第一人
我国第一部纳入正史的楹联艺术志《山西省志·楹联志》太原首发
正史与造作——以蒙元时代为例
汉语会意字的概念整合
会意字与对外汉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