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党媒如何成为舆论的“压舱石”
2018-02-08
(闽西日报社,福建 龙岩 364000)
网络时代,在全媒体空前开放、移动端日益成为舆论“发酵场”的环境下,突发、热点事件极易被炒作放大衍变成社会舆情,此时舆情处置、舆论引导尤显重要,关乎城市形象甚至发展大局。
作为舆论引导的主力军,党媒如何依托融媒体平台,迅速澄清事实真相,回应公众关切,为网络情绪扶正抑偏,最大限度减少负面舆情对社会带来的冲击与伤害?本文以2017年以来龙岩市的数起突发、热点事件处置报道的经验教训为例进行剖析,探寻融时代下地方党媒发挥社会舆论“压舱石”作用的路径与方法。
一、打破常规、敢于亮剑,善用新媒快发声,确保“首发”定调
龙岩虽为地级市,但较高的关注度使之进驻了多家市外媒体,拥有一大批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还有许多活跃在民间的自媒体,舆论环境复杂。遇到突发、热点事件发生时,各种未经求证的碎片化、不实信息容易被迅速传播,误导群众视角和情绪,形成舆情。
此时,在人们心目中具有相当权威性的党媒,迫切需要创新工作思路,改变过去“层层请示能否报道——决定是否派记者——等待新闻通稿——次日发篇简短无味‘豆腐块’”的传统做法,建立快速反应机制,第一时间派出记者采访报道,善用党媒的新媒体平台,争分夺秒播报,迅速占领舆论阵地,制止谣言传播。
2017年3月1日19:10,厦蓉高速公路扩容工程一座在建大桥桥梁发生倾覆。事故发生后,所在地的龙岩微信群、朋友圈很快传播此事:“桥梁坍塌,压死了好多人”,“救护车好多,故事很严重”……各种说法莫衷一是,舆情迅速产生。
接到信息数分钟后,当地党报闽西日报社派出突发组记者火速赶赴现场采访,了解事故情况、受伤人数、救援进展等确切信息。报社新媒体中心编审人员迅速到岗,随时做好发稿准备。稿件快速组好并报宣传部门审核后,当晚20:31,报社官网和新闻客户端率先发布了《在建厦蓉高速A线一施工桥梁掉落 7人受伤》的消息,被各大媒体网站、微信群等转发,“事故造成多人死亡”的谣言不攻自破。
此后两日,《闽西日报》继续跟进采访,报道受伤人员救助、事故原因分析、道路障碍爆破、交通恢复情况等,并均于采写当日就在报社新媒体上发布消息。由于事故救援处置得力,权威正面消息通过党媒发布及时,舆情被消灭在萌芽状态。
面对突发、热点事件,若政府和党媒犹豫观望,不作快速主动出击,就可能被炒作发酵,引发网络审判,最终被动应对。
2017年7月2日,龙岩KK网发出《一言不合十多个城管队员把店主全家暴打,天理何在?》的帖子,次日天涯社区、微博也出现此内容的帖子,引来大量浏览转发,舆情迅速发酵。
事实情况是,当日涉事店铺占道经营,不听执法人员劝导,双方发生争吵,店主夫妇举刀将执法人员划伤,对方防卫夺刀时扭打在一起,双方均有受伤。被发帖后执法部门没有通过党媒发布消息说明事实真相,而是在论坛进行回复澄清,陷入“越描越黑”的困境,差评一片。7月4日,当地党媒介入调查采访,如实客观报道了事件发生原委、公安介入调查等情况,最终消除了公众误解,舆情逐渐平息。
二、把握节奏、不留空间,审时度势善发声,疏解公众情绪
作为党媒,面对突发敏感事件,不仅要抓住时机快速发声,还要审时度势善发声,既不能语焉不详过于简单化处理,又不能事无巨细使公众纠缠于细节,更不能立场偏颇引发公众对报道公正性、权威性的质疑。也就是说,一定要拿捏好报道的尺度、力度、密度,避免“不及”或“过头”而适得其反。
2017年5月18日早上,龙岩市某区政府准备对南三龙铁路项目一被征迁户房屋进行依法拆除时,户主在屋内点燃汽油焚烧,造成3名工作人员和户主本人烧伤。敏感事件,舆情一触即发。此时,必须在第一时间如实客观回应公众关切,否则极易让人对“强拆”的政府一方产生质疑,使事件成为热点舆情。
当日上午,龙岩市政府领导赶赴某区指导事件处置,党媒记者同时抵达现场采写新闻报道。上午10时许,权威消息便在党报新媒体平台发布,将受伤人数、事件原因等基本概况告之公众,让不实信息没有传播机会和空间。当天下午,记者进一步采访,补充事件发生经过、人员救治情况、后续处置进展等,采写了内容更加详尽的第二稿,当晚和次日分别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刊发,让公众了解真相,消解疑惑。
由于事件敏感,在前后两次的报道中,对于标题如何制作、关键内容怎样表述、细节报什么不报什么,党媒都仔细斟酌,把握好度。如《闽西日报》的新闻标题,不体现“燃焚”“暴力抗法”等敏感字眼,而是制作了“××区雁石镇铁路工地准备依法拆除时发生4人受伤事件”这样平实的标题,不容易被炒作。
报道内容上,突出前期征迁工作、法院判决及事件处置措施,着重体现政府的依法依规;对公众关注的事件现场冲突细节也进行了适当报道,如“当执法人员进入被执行房屋搜爆消除安全隐患,劝导被执行人撤离时,林某向执法人员泼不明液体,并点燃汽油”,但对于工作人员如何劝导被执行人、如何点燃汽油等不作具体描述,避免公众纠缠于细节。
快说事件、慎报原因,持续发布、不留空间。由于党媒及时妥当发布权威信息,该起敏感事件在网络上没有任何炒作,也没产生负面舆情。
三、抓住焦点、讲究策略,参与决策巧发声,引导舆论走向
突发事件引导不当,容易对政府公共权力和社会公共秩序造成负面影响。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党媒在把握“时”和“度”的同时,如何有效引导舆论,做到帮忙不添乱?此时,遵循舆情发展规律,抓住事件焦点,讲究报道策略,积极参与事件处理决策,促进问题妥善解决,引导舆论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2017年6月15日,龙岩城区大暴雨,傍晚一位小学二年级女生回家途中不慎踩空,掉落路边排水明沟,被湍急水流冲入下水道失踪。事发后当地政府部门立即组织搜救,但未果。次日,一家市外驻龙岩媒体报道了该事件,其中一大块内容写家属质疑:认为是下水道栅栏被拔走导致悲剧。当晚,小女孩父亲在龙岩KK网发帖,反映事发后政府部门仅搜救几个小时便停止,到建设部门请求给下水道设计图,对方态度冷漠,不给图纸。报道和发帖使舆论哗然,网友评论如潮,纷纷指责政府部门的失职、过错,将政府部门推向了风口浪尖。
真相到底如何?事发后至17日上午,所在的区级政府未作任何回应,更加引发公众的深度质疑。舆情引起龙岩市政府重视,17日下午组织事件调查处置。此时,真相的公布已十万火急。市级党媒介入,与政府部门积极对接,对事件处置和报道工作提出建议,并进行深入采访、客观报道,正面引导社会舆论。
17日晚,闽西日报社新媒体刊发消息《新罗东城意外掉落公路边排水明沟学生仍在搜救中》,报道了事件发生经过、部门持续搜救、街道组织看望慰问家属等情况,并回应了民意关切的下水道栏栅为何拔起、下水道图纸因缺失无法给家属等问题。报道受到社会极大关注,网民评论不再一边倒向家属,不少人为政府不放弃搜救点赞。
此后两日,政府加大组织事发现场和下游流域搜救力度。党媒持续跟踪采访、报道搜救情况,同时建议政府将每日搜救情况和图片提供给龙岩KK网刊发。党媒和自媒体协同发布信息,传播呈现乘数效应,二者的搜救资讯点击量均达数万,评论数百条。
政府的关怀做法和信息的持续公开,化解了公众的不满情绪。19日,公众对政府的态度出现了由差评到点赞的全面逆转,许多网友还纷纷支招政府如何有效进行下水道搜救,事件舆情终于冷却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