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的思考
2018-02-08张志伟任香爱
■ 张志伟/任香爱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河北 三河 065201)
0 引言
地质资料是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图标、声像、电磁介质等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和岩矿心、各类标本、光薄片、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1],是地质工作者辛勤劳动的结晶和地质工作成果的主要载体。其中,实物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和唯一性。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过实物地质资料再利用,地质工作可以获得新的认识和产生经济效益。
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是将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岩(矿)心、标本、光(薄)片、样品(副样)等实物及其相关资料,按照一定数据组织结构、数据采集规范,对实物地质资料基本信息、钻孔岩心岩屑信息、标本信息、样品(副样)信息、光薄片信息、其他实物资料信息、相关资料信息、保管单位信息等进行描述、存储和管理。数据库主要为用户提供实物资料信息数据源,帮助用户了解地质工作项目中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类型及数量、保管现状、获取方式等信息。同时,以实物地质资料为核心,按照“分散管理、统一服务”的总体原则,梳理实物地质资料已建数据资源,抽取各类来源相关数据的核心属性项,构建核心数据库,开展集成化的多源信息检索展示服务,达到“登一点而知全国”。
1 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1.1 必要性分析
建国以来,我国地质工作形成了大量的岩心、标本、化探副样等实物地质资料,但这些实物地质资料主要分散保管在数以千计的地勘单位、工矿企业等汇交人,省级地质资料馆和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油气、海洋等实物地质资料由国土资源部委托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等35家单位进行保管。长期以来,由于实物地质资料具有数量多、体积大、保管成本高、保管条件特殊等特点,野外地质工作岩心、标本、样品等实物地质资料保管状况一般,各单位对所保管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仅有简单账本管理,信息程度和标准化程度较低,难以满足新时代地质资料管理需求,实物地质资料(实体和信息)的社会化服务利用难度大。
目前,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利用馆藏实物地质资料资源,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服务利用工作。如:实物资料观察、取样工作、科普服务、教学实习、展览展示等,主要对象为科研院所、生产单位、政府部门、中小学生等;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利用接收入库的重要实物地质资料开展了基地挂牌,成为高校、科研单位参观实习基地;有些地勘单位利用保管完好的矿区钻探岩心等实物地质资料,通过与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开展了找矿基础性研究,充分挖掘了实物地质资料的利用价值。但是,就全国层面来说,大量实物地质资料局限于项目组范围一个时期内的利用,信息的封锁造成了实物地质资料不能够很好地被获取和服务利用。因此,全国海量实物地质资料信息资源汇聚,是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实现“资料分散保管、信息集中服务”。
1.2 可行性分析
1.2.1政策文件的支持
为了提升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利用水平,《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及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地质资料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等地质资料管理文件明确提出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应加强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工作,尤其是2016年,国土资源部印发新修订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规〔2016〕11号)中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应及时汇总、检查和整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建立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及其他实物地质资料数据库。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应及时采集、录入和更新实物地质资料目录、重要地质钻孔等数据信息[3]。”
1.2.2基础设施建设逐渐完备
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于2004年建成了可容纳60万米的现代化立体仓储式岩心库房,并开展了国家重要实物地质资料的接收、入库、建档、整理、数字化、服务利用等基础工作。
截至2016年底,全国各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通过自建、改扩建、委托、租用等多种方式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目前,全国已有三分之二的省(区、市)拥有或正在建设实物地质资料库房,具体情况为:西藏、宁夏、安徽、黑龙江、四川、山东、青海、贵州、天津、上海采用新建、扩建改造方式,河北、辽宁、湖北、广东、甘肃采用委托地勘单位方式,吉林采用租赁方式,下一步将转向委托;有三分之一的省(区、市)正在建设或积极落实土地、经费和筹备相关工作,具体情况为:北京、内蒙古、浙江、福建正在建设,山西、江西、河南、湖南、重庆、云南、陕西、广西、海南正积极申报或筹划相关工作。部分省(区、市)也采取了租赁或临时过渡等形式,个别省(区、市)通过实物地质资料业务建设工作,有的还向市县进行了延伸,加强了与行业地勘单位、工矿企业的联系,带动了工作的积极性,为重要实物地质资料接收、入库、建档、整理、保管、服务利用提供了重要保障[4]。
1.2.3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目前,全国有22个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设置了实物地质资料专岗,占全国71%。山东、湖南、贵州、四川、辽宁等省级地质资料馆成立了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科室,强化了实物资料管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另外有9个省级地质资料馆负责行政管理,具体业务由相关地勘单位负责技术支撑,分别是山西、吉林、江西、河南、海南、重庆、云南、陕西、宁夏。通过配备人员力量,保障了实物地质资料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开展[4]。
1.2.4项目资金投入不断加大
自2008年《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发〔2008〕8号)印发以来,全国31个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在实物地质资料业务工作建设上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取得了实质性的工作进展。2016年,国土资源部印发了修订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规〔2016〕11号),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以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要求为契机,通过与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开展项目协作与业务交流,积极向省级财政申请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资金等各项费用,为实物地质资料业务工作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1.2.5汇交意识不断增强
为进一步加强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提高地质资料汇交水平,2012年,国土资源部在全国上线运行了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对成果、实物、原始地质资料的汇交实行全程监管,实现了地质资料汇交人依法汇交地质资料,汇交意识不断增强,为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工作抓手[2]。
2 当前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库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2.1 取得的进展
2013年,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启动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信息组织与发布研究工作;2014年—2015年选择辽宁省地矿、有色、煤田、建材等8大行业47家单位开展了实物地质资料目录信息组织与发布试点工作,总结了建库工作经验并提出省级层面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建议;2016年开始启动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2016年9月,国土资源部印发修订的《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规〔2016〕11号)中明确提出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应及时汇总、检查和整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信息,建立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应及时采集、录入和更新实物地质资料目录。
截至2017年,国土资源实物地质资料中心已经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参与实物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汇交人等进行了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工作指南、采集工具演示等的技术培训,参与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的有22个省(区、市),占到了全国的71%。具体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黑龙江、辽宁、安徽、江西、福建、湖北、四川、青海、甘肃、贵州、海南、上海、吉林、陕西、湖南、宁夏。涵盖了18个省级地质馆藏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信息,累计开展了200多家单位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数据库涵盖了4305个项目基本信息、7.3万个钻孔岩心岩屑基本信息,馆藏岩心长度达到355万米,馆藏岩屑7万余袋,13万件标本信息、312万余袋(件)样品(副样)、12万余件光薄片;主要地质工作类型涵盖了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物化遥、科学研究等不同地质工作项目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信息。汇聚了丰富的实物地质资料数据资源信息,为提升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和工作水平奠定了扎实基础。
2.2 存在的问题
2.2.1部分单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够
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作为实物地质资料“收、管、用”业务工作中服务环节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有关单位尚未能统筹推进当下和今后一个时期实物地质资料业务工作,还未做好人力、物力、财力的申请和配备,没有拿出符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建库工作方案,对整体推进本地区、本单位地质工作项目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信息采集工作思路模糊。
从参与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单位来看,多数为各省(区、市)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或者省级试点地勘单位,仅有个别省(区、市)启动了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
2.2.2实物地质资料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
全国31个省(区、市)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实物地质资料基础设施设备建设不均衡,尤其是全国数以千计的地勘单位、工矿企业等汇交人产生了大量重要性、典型性、代表性的实物地质资料无法保存,有些单位岩心库、副样库等库房年久失修,对实物地质资料的接收保管、服务利用造成了很大困难。
2.2.3实物地质资料业务人员缺乏
从当前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中发现,多数单位业务人员缺乏,主要体现在地质资料馆藏机构未能配备实物地质资料业务专岗人员;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业务人员没有一定的地质专业或地质信息化背景,面对大量历史遗留性实物地质资料数据信息、新形成实物地质资料数据信息,同时翻阅查找不同时期、不同地质工作类型的地质工作报告、附表、附图、原始记录等成果资料和原始资料存在一定的困难,不知道怎么查,查什么,怎么填,填哪些问题。
2.2.4实物地质资料业务工作量大,资金不足
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统筹开展本辖区范围内地质资料汇交人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重点是2012年汇交监管平台运行以前的地质工作项目产生的岩心等实物地质资料,需要开展“清理+建库”工作。2012—2017年,各地质资料汇交人报送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为扫描盖章格式,给实物地质资料目录信息采集工作造成了一定困难,工作量非常大,且实物地质资料业务工作项目资金存在一定缺口。
2.2.5实物地质资料历史遗留问题负担重
据国土资源部2009年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摸底调查统计,全国31个省(区、市)有482个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单位、1359个实物地质资料库房、464个露天存放点、545个埋藏点,其中库房共保存岩矿心825.41万米,岩屑16.59万件,涉及地质勘查项目2992个,钻孔43634个;副样1002.29万件,涉及地质勘查项目2777个;标本30.15万件,光薄片69.21万件,涉及项目总数2355个;露天保管岩心180.63万米,岩屑10228袋,副样28305件,标本554件,其他实物92件;埋藏岩心519.80万米,岩屑4358袋,副样144445件,标本313件,光薄片378件。据不完全统计,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运行以来,全国31个省(区、市)2012—2016年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清单中有实物地质资料产生的项目数近1.3万个,钻孔数量21万余个,总进尺1.5亿延米,取心近5千万米,岩屑236万余袋,标本数量57.95万件,光片数量47万余件,薄片数量48万余件,样品数量近611万袋,其他实物数量123万余件,汇交单位5千余家。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涉及部门单位多、数量大、类型多、保管分散、管理情况堪忧,清理建库难度大[5]。
3 推进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的建议
3.1 统筹三大地质资料协调发展
实物地质资料与成果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是地质工作形成的三大基础资料,各单位应积极贯彻落实《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规〔2016〕11号)和关于加强地质资料管理的通知(国土资规〔2017〕1号)文件精神,在汇交、保管与服务方面,将三大地质资料统筹规划管理、协调发展,不能将同一地质工作项目形成的成果人为进行划分。同时为了便于用户能够全面搜集、了解某一区域内三大类地质资料的形成情况,避免造成工作重复,资金浪费,尤其是信息化时代,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实现三大地质资料一体化建设[6]。主要包括:一是地质资料数据的一体化采集、汇聚等体系,涵盖成果、原始、实物地质资料的数据信息;二是海量地质资料数据的管理与集成,包含非结构化数据、结构化资料信息、异构数据库的一体化组织、管理、集成;三是地质资料的一体化服务体系,三大地质资料统一展现,包括后台数据服务加工,前台电子数据信息浏览与借阅、网络在线门户网站、综合检索以及网络应用服务等[7]。
3.2 强化认识,积极落实实物地质资料目录库建设工作
各省(区、市)相关单位领导应提高工作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国土资规〔2016〕11号)中第十五条规定。同时,加强各兄弟单位之间的业务联络与交流,互相借鉴学习先进工作经验,制定适合本单位总体发展的工作方案,多渠道申请项目资金,及时部署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也可结合实物地质资料筛选、汇交、保管与服务等业务工作,一并纳入开展建设。各省(区、市)可根据实际情况,优先开展本单位库藏保管的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全面清理2012年以前的实物地质资料并建库,保障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的稳步推进。
3.3 提升业务人员能力,做好传帮带工作
各有关单位业务人员应加强实物地质资料政策法规、标准等文件的学习,充分掌握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技术要求、工作指南、数据采集管理工具等,重点熟悉建库原则、建库范围以及数据采集格式、数据质量控制方法等,对于实物地质资料数据信息对应的成果报告、地质图件、原始记录等,知道怎么查,查什么,怎么填,填哪些,逐渐形成一支具有地质学、档案管理、地质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梯队。通过外部培训、内部交流等多种形式相结合,提升本单位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人员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为了稳定队伍,保障工作的有效衔接和开展,各单位要建立良好的地质资料人才管理机制,充分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确保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人才建设工作全面推进。
3.4 及时解决实物地质资料历史遗留问题
《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第十六条明确规定:“对于本办法实施后新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按本办法严格管理;对于本办法实施前形成的实物地质资料,由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开展清理工作,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各单位根据所在地实际情况,可以通过“行政+项目”的工作方式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建库”的总体工作部署,统筹纳入到地质资料管理工作中,制定工作计划目标,细化工作方案,全面开展实物地质资料清理工作,将历史产生的实物地质资料进行筛选,对重要性、典型性、代表性实物地质资料实施抢救性保护,同时完成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信息采集建档入库,逐步转向常态化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信息采集报送[5]。
同时,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工作应充分利用全国实物地质资料摸底调查数据、全国地质钻孔基本信息清查数据、全国重要地质钻孔数据库建设数据以及2012年以来全国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汇交的实物资料目录清单数据基础,借助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采集工具转换功能,抽取共性数据信息,补充缺失数据项,尽量减少重复工作。
3.5 边建设,边服务,常态化更新目录信息
全国31个省(区、市)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计划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建设。建成一批,及时发布服务一批,定期开展实物地质资料目录数据信息的更新,为“地质云”平台提供多来源、多类型、多信息的地质资料信息服务产品,提升实物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信息产品编研能力。积极构建“互联网+地质资料信息”工作模式,加强与地质资料汇交系统软件的整合统一,便于地质资料汇交人、地质资料馆藏机构一体化汇交、管理、利用地质资料,提升地质资料社会化服务效率和能力,同时,提高实物地质资料的社会认知度与认同感。
[1]国务院.地质资料管理条例[Z].北京:国务院,2002.
[2]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地质资料汇交监管平台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11〕78号)[Z].北京:国土资源部,2011.
[3]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实物地质资料管理办法》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11号)[Z]. 北京:国土资源部,2016.
[4]韩健,王斌,李杰,等.全国实物地质资料管理与服务情况分析研究[J].中国矿业,2017(6):52-55.
[5]张立海,刘向东,杨贵生,等.实物地质资料清理技术方法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3:1-133.
[6]董建美,颜世强,许百泉,等.关于成果、原始及实物地质资料统一管理的思考[J].中国矿业,2015(8):41-44.
[7]连健,颜世强,王黔驹.地质资料信息化建设趋势、问题及对策[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6(1):28-32.
[8]张兴辽,豆敬磊,郑亚琳,等.强化地质资料编研开发,为实现地质找矿新突破提供信息支撑[J].地质通报,2010(4):622-626.
[9]张蕾,刘向东,李秋玲,等.省级实物地质资料管理现状研究[J].中国矿业,2017(10):48-52,57.
[10]张志伟,王京隆.实物地质资料展示的启示与建议[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5):51-55.
[11]张志伟,任香爱,刘向东.实物地质资料信息组织与发布建设探讨[J].中国矿业,2015(S1):141-146.
[12]黄少芳,刘晓鸿.大数据时代地质资料信息化发展探讨[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3(10):67-69.
[13]贾文钰,申世亮,周舟.地质资料信息集群化共享服务平台架构设计[J].国土资源信息化,201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