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技创新背景下的地学文献资源服务思考
——以中国地质图书馆为例
2018-02-08崔熙琳李淑英
■ 崔熙琳/李淑英
(中国地质图书馆,北京 100083)
0 引言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我国科技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并提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2016年5月30日,习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指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目标是,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在此背景下,推动地质科技创新成为时代的必然要求。
地质调查工作属于科技密集型的行业。近年来,我国地质科技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世界发达国家先进水平相比,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地质科技与地质调查工作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存在“两张皮”现象,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支撑力度还显不足。地质科技创新对解决我国发展过程中重大资源、环境、基础地质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和关键作用。因此,提升地质调查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必须全面落实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世界科技革命大潮,全面深化地质科技体制改革,努力实现地质科技与地质调查工作紧密结合和深度整合,发挥好地质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同样,地学文献信息服务也要做到与时俱进,与地质科技的创新发展同步,甚至服务在前。作为重要的地学信息服务机构, 中国地质图书馆已建立起流畅的信息服务机制,但要做到与地质科技创新如影随形,还需要应时而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
1 当前我国地学文献资源服务的现状及特点
地学文献资源主要是指包括地质学、地理学以及其它衍生学科等与研究地球的科学相关的文献资源,包含图书杂志等纸本类产品和其他电子数据信息资源。我国地学文献资源主要存放在地质科研院所、地勘生产单位及拥有地学相关专业的院校等。经调查分析,我国当前地学文献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文献服务的内容与各单位的业务性质密切相关,具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和地域特色,但资源分散,共享程度低;二是主要以中文图书和期刊等文献资源为主,外文文献资源数量较少,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程度低,服务能力较弱;三是除了专业的地质图书馆及高校外,各单位或者系统很少购买齐备的电子文献资源数据库,主要靠专业图书馆的远程服务获取电子资源;四是文献信息资源服务意识较为淡薄,在地质行业存在一定的重生产轻服务、重科研轻服务的问题,信息社会化服务滞后;五是服务方式单一,服务人员的能力素养整体比较薄弱。
在此背景下,专业地学文献机构、高校及地学科研院所的图书馆提供的地学文献资源服务成为主要力量。然而,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地学文献资源主要是为教学科研服务,很少为地质科研及生产直接提供社会化服务。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献资源服务供应的不足。因此,专业图书馆发挥专业性优势,提供社会化的地学文献资源服务,利用较为齐全的地学文献资源为地质工作提供全面、精专和创新化的服务,以满足地质工作科技创新对于文献资源的迫切需求,显得更为重要和必要。
作为迄今我国最大的专业化地学文献机构,中国地质图书馆拥有地学文献纸本资源约77万册,拥有中外文地质图件1万余套(约4万余张),购买和自建的国内外地学数据库30多个,形成了包含以地学全文数据库为主,文摘参考型数据库为辅,兼顾中外文电子期刊、学位论文、电子图书和标准规范等电子资源结构,具有丰富而权威的地学文献资源,同时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30多个地学机构建立了交换业务互借联系。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以及计算机应用科学领域方面,吸纳了不少有良好学科背景的科研人才。尤其是近年来,通过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和开发地学信息产品,对外提供地学信息服务。
2 创新文献资源服务的基本思路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切实响应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客观分析了地质科技创新的形势,提出要加快推进用科技创新引领地质调查,把地质调查过程变成科技创新的过程,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轮驱动”,坚持十大计划平台与国家五大科技创新平台协调联动,坚持地质调查与科学研究有机融合。这对地学文献资源服务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中国地质图书馆需要对服务理念、服务制度、服务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更高效、更有针对性地为地质科技创新服务,以“创新”作为学科服务的驱动力。
2.1 资源覆盖要更加全面
在地质调查工作面临新常态、迎接新挑战的新形势下,中国地质图书馆要凭借百年学术积淀,发挥文献资源优势,不断创新,不断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地质科技创新做出应有贡献。以“十大计划63项工程390个项目”为例,其开展的地质调查工作就涵盖多个学科、多个专业,学科交叉融合加速,新兴学科涌现,前沿领域不断延伸,发展逐渐呈现交融化、协同化和复杂化特点。因此对学科服务的要求也更加多元和综合,文献资源的采集要更加全面;学科馆员专业背景应更加全面,其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较广的专业知识面以及扎实的业务基础,在服务过程中,应嵌入科研工作,并注重对不同学科知识的互相融合,从而满足地质调查科技创新的需求。
2.2 人员素养要更加精专
要想推动地质科技创新,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地质科技工作者必须对业务工作十分精通,相应地,“水涨船高”,其对地学文献资源和服务的需求也要求更为精准,深度更大。故而,要做好地质科技创新的强力助推器,必须在做好基础学科服务的同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专家服务团队,提供高效、及时的服务支撑。
2.3 服务手段要进一步创新
在大数据时代,科研人员的需求与科研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信息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的推动下,传统的到馆服务、上门服务、流动服务等文献服务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地质科技创新的需求,必须更新理念,主动谋划、积极作为,充分利用数据资源优势和互联网平台,着力加强移动服务、专题服务、远程服务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灵活提供学科服务。
3 加强地学文献资源服务的几点思考
3.1 搭建集成化的文献资源数据信息平台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发展规划(2016—2020)》中提出,“数据技术推动地球科学进入数据密集型科学研究时代”,地学信息产品服务已成为信息化时代为公众提供公益性服务的主流渠道,数字化知识的开发、整合与应用将成为信息技术服务于人类与环境变化的焦点。
中国地质图书馆目前正着力搭建集成化的文献资源数据信息平台,建立了地质文献数据云存储平台(包括地质文摘数据库、地质文献目录数据库、外国地质图件数据库、文献计量系统)、地学情报热点研究基站(包括地球科学情报研究与服务、国外地学信息热点研究与追踪等)、地质信息大数据网络交互平台(地调成果检索平台、地调出版物检索平台、地学科普网站、地学专题网站等)、地质科技出版物(《中国地质调查》《国土资源科普与文化》)等。同时,结合地质科技发展需求,不断推陈出新,持续开发移动服务新模式、拓展服务应用新途径,开发完成“地学文献资源发现系统”,实现了文献资源一站式快速查找,建设地学行业文献资料社交网站“地学圈”等。主动、有效地为地质科技创新提供资源支撑。
此外,还可通过搭建良好的国际与国内合作平台,加强地质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地质数据资源的共享与互换机制,开放地质数据的获取。例如充分利用中国地质调查局系统领导、专家外事出访的机会,搭建国际地学文献资源交换的平台,开拓获取外文资源的重要渠道。
3.2 构建权威性的信息情报服务体系
一是地学文献情报信息方面,围绕国家地质工作战略需求、地质调查重点领域、学科热点和前沿,聚焦“十大计划63项工程”需求,重点研究非常规能源、海洋地质调查、新兴矿产资源、常规油气等国外地学研究及发展动态等领域,推出国外地学热点专题研究、国外地学动态定期报道等栏目,逐渐建立起领域特色、成果显著、服务有效、团队高效的情报研究体系。
二是结合地质调查管理的决策需求,借鉴国外地质调查机构管理以及地质调查工作成果的管理研究,围绕国内外地质调查成果管理的热点问题,积极开展国内地质调查成果管理研究,为地质调查成果管理政策的出台提供信息支持。依托为组织开展地质调查成果登记和地质科技奖的评审提供支撑的优势,做好年度统计分析,为建立地质科技奖励体系建言献策。
三是发挥舆情信息监测分析功能,有效发挥地质调查工作决策管理的参谋作用。作为重要的地学信息服务机构, 中国地质图书馆在信息资源获取、信息服务、人才储备等等方面均有一定优势。地学文献中心应不断顺应地质调查工作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节点、重点难点热点事件的迫切需求,如针对“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及地质科技创新等内容,依托《地调舆情》等平台,强化舆情监测、分析功能,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信息参考服务。主要做到,敏锐感知舆情热点,及时快速、精准传递舆情信息;提前做好舆情沟通,准确把握决策需求与关注重点;追往溯源,探求舆情源头,客观剖析舆情发生原因;持续跟踪舆情进展趋势,摸准民意脉搏;汇总研判,定性定量分析正反意见及程度, 谨慎预测舆情发展趋势, 提出对策建议。
3.3 打造需求导向、主动积极、专业高效的学科服务品牌
一是强化服务导向,为破解地质科技发展难题助力。围绕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中心工作,尤其是聚焦局“十大计划63项工程390个项目”相关的热点需求,全面开展局属单位的文献资源需求调研,主动了解、对接地质调查业务工作需求,利用中国地质图书馆现有的纸本及数据资源信息,密切跟踪,持续提供精准的对口、专题文献服务。
二是提升服务层次,打造特色学科服务模式。不断探索创新地学文献服务方式。如中国地质图书馆目前正在推行“特聘学科馆员”模式,以地质调查工作迫切需求为服务导向,以促进地质调查工作为服务目标,通过聘请中国地调局及其直属单位的资深学科专家作为“高级研究馆员”,采用定向学科咨询服务、学术报告、学科馆员培训等多种方式,为地质科研人员提供深层次、多学科、有针对性的学科咨询服务,在重要地质调查文献资源服务方面保持高水准,推动地质调查工作多出成果、多出人才。
三是提升科技创新水平。充分发挥作为国土资源部科技创新站的优势,提升创新人员的专业水平、补充学科人才,为地质科研人员的科研立项、论文开题、成果鉴定、科技报奖及职称评定等提供依据和支撑,尤其是重点发力,服务好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奖的报奖需求,把握地质科技创新的风向,为地质科技创新发展助力。
3.4 营造创新氛围,完善培养人才、注重激励的管理制度
良好的运行机制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保障,要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面对地质调查工作的新形势及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的新要求,中国地质图书馆要针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和制定加强人才培养、绩效评估、成果评价和经济管理工作等方面的制度,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推动地质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高。
要实现科技的不断创新,必须建设良好的科技文化,创造有益于出成果、出人才的科研氛围。重点要加强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地质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首先要确保地质人才的基本素质要求,招聘真正适合岗位的人才,不要“大材小用”。其次,应加强在岗人员的培训工作,尤其是对重点人才的培养应更精细化。要破除传统的人才观,要以实在的科研成果作为依据,不能仅凭学历、资历,要打破科技人员专业技术职务的终身制,评聘分开更应切切实实地落实到位,鼓励地质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劳动,这样才能实现人才体制的新发展和新突破。
[1]李杨,韩洁茹.“互联网+”时代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策略研究[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6,40(2):10-13.
[2]王燕海,盛春蕾,范广兵.科研用户对研究所图书馆学科化服务的认知度分析[J].现代情报,2008(12):165-169
[3]王萧,程瑾,杨志滨,等.面向科研的学科化知识服务探要[J].图书馆学刊,2013(2):59-61
[4]张正.图书馆如何为地方政府提供媒体舆情的监察与分析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1):32 -33 .
[5]崔熙琳.地质文化建设应坚持四个传承与创新[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7(3):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