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之争释放了什么信号
2018-02-08汪燕
□汪燕
对人才的需求,本质上是对发展的需求。前所未有的“人才大战”不仅反映了各地强烈的发展愿望,而且释放了转型步伐加快的新信号
近来,比春天的气温升得还快的是各地愈演愈烈的“人才大战”。不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继续“磁吸”高端人才,继而南京、杭州、西安、武汉、成都等二线城市也纷纷加入了“抢人大战”。
为了吸引人才,各地纷纷放出引才“大招”,在各种优惠政策上频频较量。创业有奖励、落户零门槛、买房有补贴,甚至来当地实习、面试都有补贴,针对一些抢手的高端人才,有些地方更是直接抛出“一人一策”私人订制的“杀手锏”。优惠政策可谓“没有最优只有更优”,竞争白热化程度丝毫不亚于当年的招商引资,反映了各地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从各地比拼的人才政策看,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新特点:一是政策更实惠。各地人才政策主打“待遇牌”,推出各种“送钱、送房、送户口”政策,首要解决的是“引进来”的问题。不可否认,五花八门的补贴政策,对刚刚踏入社会的毕业生来说具有相当吸引力。二是服务更务实。面对紧迫的人才需求,各地还在强化人才服务方面下足功夫,不断完善安居、医疗、子女就学等各种日常生活保障,为人才“留下来”解除后顾之忧。三是引才更聚焦。与以往广撒网模式不同,各地的引才目标更理性,紧贴各地发展实际,“定向”引才成为明显特点,如浙江主要针对大湾区、八大万亿产业制定人才集聚政策,杭州、深圳等地推出了体现各自发展需求的紧缺人才需求目录,确保人才“用起来”。
对人才的需求,本质上是对发展的需求。前所未有的“人才大战”不仅反映了各地强烈的发展愿望,而且释放了转型步伐加快的新信号。
一是竞争力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化。低成本劳动力曾经是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巨大的人口红利使我国迅速实现了“富起来”的目标。而今随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基本消失,未来要实现“强起来”,将需要更多依靠创新驱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才资本的重要作用日渐凸显。“人才之战”抢的不仅是人,更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实现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二是产业从低端向中高端转型。有什么样的产业就会聚集什么样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动力素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产业层次的高低。曾几何时,浙江传统产业的竞争力主要依赖于低成本劳动力,并一度吸引了大量一般劳动力的流入,“六普”数据显示,浙江外来人口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85%以上,由此形成的低端产业路径依赖一度拖累了转型升级的步伐。近年来,在知识经济和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尤其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形成了对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也反映出浙江产业向中高端转型的步伐不断加快。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杭州,在成功实现了以信息经济为龙头的产业突围后,显现了很强的人才吸引力,在全国主要城市人才净流入率中排名居前。
三是人才观从“装点门面”向完善人才链转变。过去一些地方引才热衷于高精尖,盯着“千人”“万人”计划甚至院士等高端人才,但花了大代价引进的专家到地方后却水土不服,最后变成了装点门面的“花瓶”,主要原因在于当地人才环境不配套,存在技术人才断线和经营管理人才断档等问题,专家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此轮人才之争,各地更注重人才链的打造,不仅重视引进研发型、领军型专家,也加大对基础性、中间型人才的引进,打造涵盖高、中、低端各类人才的完整人才链,最大程度地发挥效应。
优秀人才始终是稀缺资源,人才之争体现了对人才的重视,值得提倡、应当鼓励。在前不久召开的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省委书记车俊强调,要牢固树立“人才为王”的理念,做大做强人才队伍基本盘,特别是要以超常规举措加快引进青年人才,眼界要宽、手笔要大、动作要快,努力形成人才大军浩浩荡荡涌进浙江之势。这一要求展现了浙江在引进人才方面的非凡魄力和决心,相信只要坚持正确的人才观,厚植人才生态环境,就一定可以成功打造浙江人才梦之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