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浙江制造业升级之道
2018-02-08王核成徐建新
□王核成 徐建新
得益于庞大的国内市场、明显的成本优势和快速提升的基础设施,中国制造在过去30余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观察当今的中国制造业,供给侧的成本攀升和需求侧的消费升级打破了原有的格局,加之互联网技术对产业生态的影响,传统制造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浙江制造是中国制造的缩影。与此同时,浙江制造也存在一些还需要进一步重视的突出问题,包括研发投入不足而导致的产品同质化,因自动化程度不高导致的产品质量不稳定,以及收入来源单一、服务环节收入占比低等问题。
浙江省委、省政府始终将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实体经济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在具体实施中,出台了包括创新驱动发展、创业创新、供给侧改革、两化深度融合等方面的政策;与此相对应的是,企业在不同层面的努力,如品牌建设、精益生产与机器换人、信息化改造等。以机器换人为例,2016年,浙江省完成了工业技术改造投资7126亿元,新增机器人10820台,制定与实施“浙江制造”标准120个,实现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1%。
但是,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的是整体性的解决方案。如果从综合能力的提升角度来看待浙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那么浙江制造业还有巨大的提升空间。在当前的形势下,浙江实体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处于原有动力渐趋衰竭,而新引擎难以接续的“换挡器”,所以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必须要有新思路新举措。秉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实现浙江制造业的转型,从国家层面来说,具有示范意义和样板作用。
目标与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需要深化供给侧改革,这也为浙江制造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车俊书记曾指出,浙江是制造业大省,在浙江,传统制造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近60%,而传统制造业增长缓慢是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因此,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是浙江经济再上台阶的重中之重。
新常态下,外部的产业环境为制造业改造提升提供了新的方向。首先,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率提升,如机器换人和云制造等技术,为制造业改造提供了动力;其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为制造业改造提升激发了活力,并推动制造业向创新驱动转变;第三,互联网等相关技术的发展为制造业企业在商业模式转型上提供了机会;第四,政策引导和公众对环境的重视对高污染、高消耗和低附加值的低端产业产生了挤出效应。
而由于制造业发展的不平衡性,浙江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因此,转型升级需要选择合理的模式,在核心企业的引领下,走软硬并重、并行发展、综合提升的道路。浙江有以产业集群为载体的制造大省的基础优势,有互联网经济的放大优势,有庞大的创业群体的集群优势。发展信息经济、推进两化融合、主攻智能制造,在新技术、新商业模式和全球化方面寻求突破,是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
升级路径
在互联网技术向经济及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之下,全球制造业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根据对浙江省制造业的现状分析,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经历打基础、数字化和智能化三个阶段。
打基础。即夯实转型基础。尽管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内居于前列,但是,对于众多传统制造业企业来说,仍然需要在建立现代企业体系方面“补课”,包括现代企业管理理念的建立、基础管理体系的标准化和规范化以及治理结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供应链系统、研发体系、信息系统等的改造与优化。只有通过这些基础性的改造,才能融入现代制造业的产业生态中。
数字化。正如知名咨询机构麦肯锡所描述,“在互联网背景下,数字化制造技术将会改变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从研发、供应链、工厂运营到营销、销售和服务。设计师、管理者、员工、消费者以及工业实物资产之间的数字化链接将释放出巨大的价值,并彻底刷新制造业的版图。”完成基础性工作之后,企业才能实现“场景数据化”,结合来自消费者和产品的理解与学习,整合企业内外的其他数据资源,构建企业自己的数据体系,并在数据体系的帮助下,围绕消费者,按照个性化、柔性化等原则,重构企业自身的研发、客服、生产、供应链和物流等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品的规模定制。这一阶段对于传统上生产大批量、低价格和低附加值产品的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来说,是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也是最具挑战的阶段。
智能化。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并不仅仅局限于工业的自动化,而是价值链全程上各个子系统互联互通以后,带来的整个生态系统效率提升,从而实现更大的客户价值。通过智能化,实现价值链上下游或者整个产业生态跨企业边界的整合与创新,并且强化后台整合运营体系,支持企业的跨地区、跨国扩张。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企业在前两步工作完成之后,可以充分利用龙头企业特别是产业集群中的主导企业的引领作用,建立协作关系,从整体上带动浙江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
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方法,应该因地制宜,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策略。如对于基础比较好的龙头企业,可以建立智能制造示范中心,并向平台型或生态型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培育国际竞争力;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首先在新的产业生态中找准定位,在智能化改造的基础上,做到专业化、高品质,是可行之道。
策略与保障
重视与强调“顶层设计”。“十三五”时期是浙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关键期,制造业必须加快调结构转方式,实现换挡不失速、量增质更优,当前,浙江在重塑制造业的过程中,面临着体制机制约束、资金人才支撑不足、市场竞争环境有待改善、支持政策有待优化等问题。浙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以企业为核心主体,在《中国制造2025》《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纲领性的文件的指导下展开。
人才和知识的供给。浙江的制造业正在从资源、劳动密集型转型为技术、创新驱动型产业。未来浙江制造业的技术人才应当拥有“高精尖”以及跨应用领域的专业知识,而管理型人才必须具备跨部门、跨文化的管理能力,中高层领导团队更应同时具备技术和管理的能力。企业需要针对不同层级的员工开发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上至高管、下至新员工都能在未来市场上具备复合型能力,成为公司可持续增长的驱动力。如何解决知识和人才的问题?一方面,可以鼓励海内外人才在浙江省的集聚,并利用人才的集聚实现资源的海内外整合;另一方面,本地企业要做好对接,比如鼓励大企业建立研究院、鼓励基础研究的投入。
专利的保护和制度法律环境建设。浙江是制造业大省和互联网经济高地,向智能制造转型需要创新驱动,而互联网环境下的虚拟性、去地域性和弱专有性使得知识产权保护更为复杂,无疑会对企业的创新创业会带来负面影响。从政府层面来说,要完善立法,加大惩处力度,构建保护创新的法制环境。针对浙江众多创新型的中小企业,针对其易被侵权且维权能力弱的特点,要明确易被侵权的重点领域,做好这些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服务,简化程序,建立知识产权评价、专利战略研究、侵权监测为一体的专业性、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同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的知识产权战略,在行业内宣传和倡导尊重知识和知识产权的价值观。
基础设施的保障。未来制造业是建立在互联网和物联网基础之上的。连通性是未来制造业发展的必要条件,因此,对基础设施的要求已经超越了原有的“九通一平”等概念。与卫星通信、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终端相关的基础技术的水平是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形成和发展的技术基础,政府投资于这些基础技术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以公共品或半公共品的方式提供给企业,能够有效弥补企业基础研究力量不足的缺陷,提高企业普遍的技术水平。
注重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源于以往“抓大放小”的理念,对中小企业的升级往往得不到足够重视。在浙江制造业产业集群的改造升级中,中小企业是整个产业生态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而人才短缺和成本控制阻碍了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后续工作包括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改造,在产业集群中建立龙头引领中小企业推进自动化、信息化发展机制,建设云制造平台和服务平台,服务中小企业智能化发展。
将特色小镇建设与制造业升级结合起来。浙江省的制造业升级,可以和当前的特色小镇建设相结合。《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纲要中》也提出了制造业特色小镇建设工程,特色小镇作为产业集群的升级,承载着浙江制造业升级的重任,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可以选取制造业为主的部分特色小镇,在政府的支持下,按照打基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路径先行先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