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思想指导温州发展新实践
2018-02-08方勇军
□方勇军
十九大报告指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个主要矛盾转变、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三大攻坚战役打响和经济建设六大任务的实施,为温州经济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新时代、新方位下,温州发展急需破解三大历史性命题:一是曾经创造了改革开放之初风向标式辉煌的温州,如何继续努力当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头羊、先行者,继续走在前列;二是曾经先富起来的温州,如何按照十九大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新判断,实现温州经济社会更平衡、更充分、更全面的发展;三是曾经备受赞誉和追捧的温州民营经济发展路径,如何实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我们要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扛起温州作为探路者的担当,奋力续写好温州这部创业创新史,努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走在前列。
抓住美丽中国建设机遇,切实改善温州城市环境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这就要求温州在保护好青山绿水的同时,要经营好城市环境,给900万温州人民提供一个更好更宜居的生产、生活、生态环境。
就城市环境而言,温州城中村问题非常突出,很多人说温州城区既像城,又像村,又像一个工业园区,这跟温州大都市区发展战略也是相背离的,也是温州“半城市化”问题的根源所在。当今时代,区域竞争的实质是城市的竞争,其关键是城市环境、城市功能、城市品质的较量。
为加速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和形象,温州市委、市政府全面部署推进“大拆大整”专项行动,城中村改造步伐全面提速,并全面推进“大建大美”。在城市环境改善方面,当前温州致力于打造五张亮丽城市名片:瓯江两岸沿线开发建设、塘河两岸沿线整治提升、三垟湿地建设、中央绿轴贯通工程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
抓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机遇,补上温州交通设施短板
温州地处长三角与海西区的交汇城市,这是优势,也是短板,关键看交通发达不发达。如果交通发达,与中国两大经济圈深度融合,就能“左右逢源”;如果交通落后,两边都“够不着”,就会被边缘化,成为“孤岛”。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水利、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电网、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设。这为温州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提升城市能级增强了信心。
当前阶段温州要优先发展对外交通。要充分利用TOD模式的集聚效应,以“互联互通”为核心,从中国东南沿海重要中心城市这个角度去考虑对外交通组织问题,从温州大都市区发展这个角度去考虑内部交通组织问题。着重抓好“一心四网”建设,即东部综合交通枢纽中心,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轨道交通网、城市快速路网,打造成“外快内畅”的全国区域交通枢纽城市。
抓住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机遇,推进温州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竞争力是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温州的传统产业已经到了不得不转型的地步,从这两年温州的经济运行情况看,发展效益低下已经成为突出的问题,温州的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乏力;全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只有5.7%,企业用工成本每年以两位数速度增加。
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对温州而言,转型是“华山一条路”。温州必须坚决摒弃路径依赖,坚决打破坛坛罐罐,致力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新旧动能加快接续转换。具体是积极推进以智能制造为目标的智能化改造、以两化融合为手段的信息化改造、以企业上市为重点的证券化改造、以对接消费需求升级为导向的时尚化改造。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在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温州也要注重增量经济的引进,注重创新的动力问题。
抓住建设海洋强国机遇,加快温州湾区经济建设
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浙江省积极响应,提出要推进浙江大湾区建设,但是其战略核心在环杭州湾。就温州而言,要积极响应全省大湾区建设的战略部署,以我为主,主动谋划实施环温州湾大湾区,与环杭州湾大湾区形成南北呼应发展格局。
从现实条件看,温州具备发展湾区经济的条件。一是温州湾区资源丰富。根据《中国海湾志(第六册)》记载,温州沿海有五个海湾,分别是乐清湾、温州湾、大渔湾、渔寮湾和沿浦湾。其中乐清湾和温州湾为经济湾区;大渔湾、渔寮湾和沿浦湾为生态湾区。二是温州具备形成相对独立湾区的现实可能性。温州湾区和杭州湾区之间虽然要素流动密切,但空间距离相对较远,两者之间又有浙中的海湾(包括象山湾、三门湾、台州湾)和括苍山脉、雁荡山脉等山峦相阻隔,发展上自成体系。
基于温州的发展基础,借鉴世界三大经济湾区的发展历程,温州建设“温州湾区(含乐清湾)”可对标东京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定位为产业湾区,并依托温州沿海丰富的滩涂资源和港口岸线资源,发挥民营经济活力优势和对外开放区位优势,发展临港临海产业,打造支撑浙江南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在推进湾区经济发展中培育新动能,实现温州产业转型升级。
同时,湾区经济并非狭义上理解的港口经济或者临港经济,而是都市区经济。温州参与全省“大湾区”建设,不能就湾区而湾区,要依托温州都市区建设,通过湾区经济这个抓手,促进温州大都市区建设。
抓住乡村振兴机遇,加快建设西部生态休闲产业带
经过改革开放近40年的发展,温州经济社会和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十分突出,温州西部山区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面积占全市2/3,人口占全市1/3,但经济总量仅占全市1/4)。
十九大报告提出,“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同时,大会把“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写入党章。这为我们破解温州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指明了方向。
过去,由于受交通区位、环境约束、空间限制等因素制约,泰顺、文成等西部山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不少方面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一定差距。在过去发展阶段,西部山区意味着人多地少、要素制约严重;而在当前这个阶段,山水资源蕴含着巨大的潜力,随着西部山区交通基础条件逐步改善,我们已经到了能够转化、能够利用的阶段,后发优势、生态优势现在已经开始显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们正在迎来一个休闲度假时代,田园生活越来越成为都市人的理想追求。温州生态资源禀赋得天独厚,山、江、河、湖、湿地、海岛、平原俱全,只是目前“两山”转化路径不太通畅。因此,温州决定把建设生态大花园、培育西部新引擎作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一个具体行动来抓。
抓住民生改善机遇,加快补齐温州民生短板
民生问题无小事,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人居环境等都是百姓关注度高、切身体会最强的领域。十九大报告整篇报告中“人民”二字一共出现了203次,对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了全面、具体的部署。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这为温州补齐民生短板指明了方向,温州要抢抓机遇、用足用好国家政策。
教育方面,实现“学有优教”。温州要继续深化市区办学体制改革,抓住“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的历史机遇,补齐教育基础设施短板。医疗方面,要以建设区域医疗康养中心城市为目标,促进温州形成医疗技术高地、服务品质高地和医药产业发展高地。养老方面,当前温州老龄化加剧,养老服务压力不断增大。要以开展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加快建设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社会保障方面,要探索多元化社会福利服务供给模式,发展适度普惠型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不断提高温州社会保障总体水平。收入方面,要把富民放在突出的位置,坚持教育优先、就业为基、创业带动、政策兜底,全面提高城乡居民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体育方面,推进体育强市建设,不断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构建亲民、便民、利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