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产业融合引领乡村振兴

2018-02-08赵之阳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8年8期
关键词:通州区种业科技

赵之阳

(全国畜牧总站,北京 100125)

0 引言

2017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构想,指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二十字方针。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也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核心[1]。 目前乡村产业面临不发达的窘境,而乡村振兴,不但可以解决农民收入低下、城乡发展失衡问题,也对整个国民经济脱实向虚、城市畸形发展、结构调整艰难、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提供了解决路径。

推进产业发展,就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通过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注入新动能。

文章以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回族乡为例,探索地处大都市郊区,依托城市辐射,通过城乡协同发展实现农业发展的转型升级,以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1 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方向

产业融合是指受技术或制度创新的影响,某一产业的经济活动形成了具有趋势性的跨产业现象,通过产业渗透、产业交叉和产业重组等方式,产生了新的技术、新的业态和新的模式延伸产业链条,引发产业重构,推动产业升级[2]。

农业产业融合在农业产业的基础上,依托先进的技术与服务,与第二、第三产业相融合,形成了农业特色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休闲旅游、农业服务会展等新业态新模式,激发农业经济发展新活力,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农民增收[3]。

1.1 依托乡村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产业。依据乡村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其他比较优势,确定主导产业,形成能够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并符合市场需要的产业结构,着重发展特色产业[4]。

农业除了提供农产品产出的经济功能外,还有国家粮食安全保障、农村文化遗产与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农民就业等社会、文化和环境多种功能[5]。 充分挖掘和拓展农业的多维功能,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尤其是文化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加坚实的农村产业支撑。三次产业并不是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技术创新、要素渗透、模式再造等,打破产业边界,拓展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6]。

1.2 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整合各方面科技创新资源,构建高效协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农业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依靠科技创新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7]。培育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创新主体,重点扶持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依托科技农业园区优化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布局,不断壮大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建立农业研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逐步提高农业科技研发投入比重,引导社会资源投入创新。

种业发展推动科技有效供给。依托“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加大实施种业自主创新重大工程和主要农作物良种联合攻关力度,以农作物、农业动物、林木花草三大种业领域为重点,聚焦产业链协同发展瓶颈,创新全产业链一体化设计,整合利用现有科技资源与创新平台,突破育种及产业化关键技术,实现种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1.3 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助力农业产业升级

休闲农业延伸传统农业的功能,推动与其紧密联系的农业生产、加工、贸易、流通等行业的发展,并带动周边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党和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十分重视,自2015年以来连续3个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强调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

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农业发展政策显示出,农业发展引导不再仅仅由农业部门独自承担,而是包括财政、旅游等部门联合参与,进一步明确了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趋势[8]。农业发展动力不再单纯依靠政府部门支持,田园综合体、特色小镇新型模式的涌现在开放市场中积极鼓励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升级,农业发展迎来政策利好的局面。(表1)

表1 2016—2017年国家有关发展休闲农业的政策

2 于家务回族乡产业发展特色分析

于家务回族乡位于北京城市副中心南部,西临亦庄新城、南与大兴区采育镇接壤、东部为通州的永乐店镇、漷县镇,北、西隔凤港减河与张家湾镇相望。京津高速、规划密涿高速、东部发展带联络线过境,西侧紧邻京沪高速。

于家务回族乡是北京市5个少数民族乡之一。全乡下辖23个行政村,总面积65.36km2,耕地面积3 860.6hm2。镇区组团包括乡中心区、次中心区、聚富苑产业园区、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全镇户籍人口2.57万人,常住人口约2.8万人。镇域内地形以平原为主,农田众多,有历史文化遗产。

于家务“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项目,是京津冀一体化格局下北京的新型产业项目,是国家种业发展的试点。于家务依托国际种业科技园,将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紧密结合,利用特色优势,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战略方向。

2.1 城市辐射影响显著,区域网络日益紧密

通州区打造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两翼”之一,带动作用不可忽视。通州区以城市副中心为核心加快建设,保障和发挥城市副中心的引领作用,构建以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研发、绿色服务为核心的功能体系,形成配套完善的城市综合功能。在中心城区功能外溢的背景下,通州区将成为资源聚集的高地。

于家务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第二圈层的乡镇,重点涵养绿色生态功能,拥有独特的农业资源优势。在通州区功能体系构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正向带动下,如果于家务能保留农业乡镇的生态特点,发挥资源优势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将有效服务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发展,共同形成功能互补、产业协同的新型城乡关系。

于家务内外道路升级,区域网络日益紧密。首先,规划密涿高速和东部发展带联络线扩大了于家务区域交通优势,促使于家务融入更紧密的区域交通网络中,使于家务在更大经济区内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其次,张采路拓宽提高了于家务与北京城市副中心交通关系,强化于家务在区域功能分工中对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支撑。再次,突出的交通优势将直接带来土地升值,吸引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升级,推动产业结构优化转型。

2.2 种业研发基础扎实,科技创新前景广阔

“通州国际种业科技园区”是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牵头发布的《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规划》确定的5个重点示范园区之一,是农业农村部(原农业部)、科技部、市政府共建的“国家现代种业创新试验示范区”核心区。园区目前吸引国内外高端种业科技企业近50余家,各企业投入资金已累计达到约40亿元,目前已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签订入驻协议或战略合作协议,具备良好的农业研发和种业研发基础。

未来,随着“三院一库两中心”(“三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一库”:国家牡丹基因库; “两中心”:国际协同创新联合实验中心、国际种业研发中心)入驻于家务,以农业为基础的科技创新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2.3 特色农业示范突出,田园风光开阔广袤

于家务是通州区仅有的农业乡镇,农业资源丰富,特色农业突出。于家务人均耕地面积在全区排名第一,耕地面积占全乡域面积的50%以上。通州区设有“北京市万亩示范片”0.2万hm2,于家务的北辛店、神仙、王各庄、渠头4个村占据半壁江山,在通州区农业特色化格局中,于家务果村作为芹菜生产区也占有相当地位。

于家务水系密布,绿地环绕。凤港减河及百萧河过境,大小沟渠随内部路网横纵分布,在通州区水系整治的工作中,于家务水景观将得到完善和提升。于家务现有东南郊湿地公园、于家务中心公园和小海字公园3处公园绿地,平原造林6.7万hm2,永久基本农田覆盖率达到28%。

2.4 文化资源积淀深厚,文物遗迹分布广泛

于家务作为延芳淀的重要覆盖范围,分布有一定的历史文化遗产,于家务村清真寺、北辛店村真武庙、西马坊村天齐庙、吴寺村七佛寺等作为区文物保护单位,凸显了于家务的文物资源特色。此外,于家务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容,于家务村的回族文化、仇庄村的孝德文化、东西垡村的栲栳文化均具有深厚的积淀和良好的传承。

3 产业功能定位及发展战略

综合而言,虽然于家务目前的经济发展在通州区各乡镇的横向比较中不占据优势,但农业资源和文化资源却十分凸显。在以航天育种为代表的科技产业与农业紧密融合的引领下,于家务把“突出农业特色,强调科技重点”作为产业转型发展战略,利用多层优势,发挥出强劲的发展后势。产业以创新科技引领的现代农业为核心的“高精尖”结构进行转型调整的同时,兼顾现代服务业等高收益产业,进而有效提高乡镇综合竞争力。

根据通州区总体规划(2016—2035年),于家务功能定位是以国际种业科技园区为核心,重点发展以种业研发为代表的现代农业和以农业展示为代表的休闲农业,完善种业科技产业链条,打造以种业科技为基础,涵盖农业技术成果交易、研发与推广、高端种籽繁育为一体的“种业硅谷”。

为实现与北京市和通州区的功能对接,根据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四中心定位、通州区“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科技研发、绿色服务”的功能定位,结合上述外部优势、内部特色分析,将于家务产业功能定为“创新变革的科技研发、根植文化的休闲文旅、区域辐射的商贸会展”。

创新变革的科技研发指向“高精尖”产业结构的构建,配合北京市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强调农业发展的科技方向。根植文化的休闲文旅要求于家务深入挖掘文化内容、厚植文化资源优势,推进农业与第三产业融合的过程中,重视文化内容的渗透,以产业发展推进优秀地方文化的传承。区域辐射的商贸会展意在争取于家务在京津冀一体化中的农业发展示范作用。

4 产业体系构建

于家务产业体系的构建立足于全局视野下对农业发展的需求分析,通过国家、北京市和通州区3个层级区域对农业发展的要求和需求,以农业为基础构建四大产业板块。

从国家层面看,“三农”问题一直是重中之重,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被提到了更高的层级,同时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下,农业转型升级进入深化阶段。从北京市层面看,京津冀一体化、首都功能战略要求农业在更高水平的产业层级中发挥协同作用。而通州区作为京津冀农业发展格局核心之一,应培养农业特色优势,同时考虑对中心城区外溢功能的承接,引导高端农业资源聚集。

基于全局视野下的农业发展要求,产业体系构建以“科技农业”作为核心,同时根据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的结合,构建“服务农业”“会展农业”“休闲农业”共4个板块。科技农业作为聚心力,引导高端产业聚集; 服务农业作为支撑力,促进科技农业成果转化和收益提升; 会展农业作为辐射力,发挥京津冀农业发展示范作用; 休闲农业作为融合力,实现农业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进行融合,提升农业价值。

4.1 科技农业:全产业链提升

科技农业通过源头创新(种业研发、农业研发、农林相关产业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国际种业研发中心、国际协同创新联合实验中心、航天育种中心、中国牡丹基因库、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展示交易(中国航天种园、中国牡丹博览园、中加克劳斯莓果农园、吉奥金禾农业科普园、科技农业会议会展中心),产业培育(国际协同创新企业孵化园、科技农业总部基地、金融总部基地),智慧应用(云洋物联网智慧化应用项目、农业大数据中心)等手段,实现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全产业链提升。

4.2 服务农业:全方位支撑

(1)四大服务平台。服务农业重点建设现代农作物高通量育种研发服务平台、农作物种质资源交流共享平台、物联网技术集成与应用中心、作物品种权展示交易平台四大服务平台,不断提高园区种业科技创新能力,将园区建成具有科技化、规模化、标准化、国际化的国家种业科技示范区、国家种业发展的战略新高地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种业基地。

(2)两大辅助工程。为带动整个园区人才队伍的发展,于家务应依托北京区位优势和人才优势搭建引智工程,为农业研发基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建设将农民转化为从业人员的培训工程,培训一批具有就业能力的新型农民,提高劳动力质量,使农民加入农业相关的中介服务、生产服务等配套基础性岗位中。

4.3 会展农业:全周期辐射

会展农业细化为博览展示、节事活动、商贸展销及学术会议4类。通过一批龙头企业、一片示范基地、一带农业长廊等多种形式的博览展示,展示农业风采、引领农业资源聚集的发展类型。以果蔬采摘节、休闲娱乐节和民俗文化节为主要内容的节事活动,挖掘农业价值、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多产融合。以农业博览会、农业展销会、农业交易或农业洽谈会的商贸展销,促进商务洽谈、带动商品交易、示范最新技术通过申请由国际学术型组织主办相关学术会议的主办权,辐射区域经济、发展特色农产品、扩大农业影响力。

4.4 休闲农业:全乡域覆盖

休闲农业与教育、康养、体验、旅游和文创等第三产业结合,结合美丽乡村与湿地公园建设广泛在镇域内分布。“农业+教育”以自然教育的理念,为儿童提供农业自然与文化创意的活动体验; “农业+康养”提供以田园为生活空间,以农作、农事、农活为生活内容的康养服务; “农业+旅游”使游客参与采摘、品尝、加工、滑草,与羊羔互动等,体验农业活动的乐趣; “农业+文创”将农业与文创结合,发展出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业文创产品; “农业+体验”提供学习水稻种植的体验课程,游客能够与农民一起移植苗床中的稻芽。

5 展望

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任务是要在2050 年全面达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总体目标。实施乡村振兴,产业融合是重要抓手。作好产业规划设计和配套,不断完善和升级水电路网、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基本服务,提高乡村网络通达性。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奠定基础。通过产业融合,培育新业态。发掘和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充分依托城乡协同发展的优势,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猜你喜欢

通州区种业科技
凝心聚力同奋斗 奋楫扬帆向未来——通州区劳模、先进工作者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
抗击疫情 志愿同行——记通州区总工会机关干部王亚军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种业名企展示
科技在线
种业名企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