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推进台州湾区高质量发展
2018-02-08杨迪
□杨迪
湾区经济是当今国际经济版图的突出亮点,是世界一流滨海城市的显著标志。目前,浙江正在大力推进“大湾区”建设,目标打造“绿色智慧和谐美丽的世界级现代化大湾区”。台州地处全省“大湾区”中心地段,是浙江最早启动湾区经济规划和建设的地区。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支持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建设”,这对台州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台州要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谋划,高水平推进台州湾区高质量发展。
台州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台州湾为核心,三门湾、乐清湾为两翼,以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着力建设创新驱动湾区、协调发展湾区、绿色生态湾区、开放包容湾区、幸福品质湾区,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
着力建设创新驱动湾区,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
深入实施“科技新长征”战略,从创新平台、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四个方面发力,不断为台州湾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
积极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全力推进台州高新区申报创建国家级高新区。大力引进国内大院名校在台州建设实验室、研究院等科创平台,加快推进南科大台州研究院、浙工大台州研究院等项目建设。加强科创资源与产业培育无缝对接,加快建设北航台州研究院等特色产业创新平台。布局实施一批创新服务综合体,构建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新型众创平台。
大力培育创新主体。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激发企业家创新动力,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完善省级科技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的阶梯式培育机制,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在鼓励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培育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优化创业创新环境。完善支持企业创新的普惠性政策体系,最大限度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激励评价机制和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激发人才创新积极性。完善投融资机制、股权激励和利益分配机制,积极营造尊重创新、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创业创新氛围。
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台州民营经济学院的作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企业家人才。深入实施“台州人才新政三十条”,大力推进“千人计划”和“500精英计划”,重点引进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和团队。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创新教育,造就规模宏大的知识性、技能型、创新型劳动大军。
着力建设协同发展湾区,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
坚持以港聚产、以产兴城、以城促湾、拥湾发展,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城市与农村、生产与生活的关系,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加快打造以“港产城湾一体化发展”为特色的协同发展湾区。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树立“底线思维”,加强湾区综合承载力分析研究,合理确定湾区开发边界和开发强度,守住生态家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合理利用滩涂、岸线、海岛等湾区资源,科学审慎确定滩涂围垦、港口开发等建设项目的规模、速度和时序,强化项目论证、监管和评估,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
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聚焦精准扶贫,因地制宜发展脱贫产业,加快提高台州西部山区农民收入水平。加强产业联动,大力推进天台—路桥、仙居—玉环、三门—温岭山海协作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
促进港产城湾融合发展。推进“多规合一”,加快编制实施台州湾区空间规划,科学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完善产业园区生活性配套服务,促进产业园区从单一生产型园区向城市综合型新区转型。打造一批以台州七大千亿产业为主导,集生产、商贸、旅游、居住及各类关联服务为一体的“湾区特色小镇”。
着力建设绿色生态湾区,擦亮高质量发展底色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理念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不断提升台州湾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和湾(滩)长制,做好三者之间的有机衔接,增强河湖湾管理保护的系统性有效性。深入实施“五水共治”“五气共治”等专项行动,统筹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坚持重点整治和综合防治相结合。完善环保设施建设,提高区域污染物处理能力。构建跨区域生态协同保护开发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形成跨区域生态环境共治共保格局。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强化产业政策的绿色引导作用,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清洁能源、新能源汽车、绿色金融等绿色产业,带动相关绿色产业链和绿色产业集群,引领产业结构绿色化和集约化,推进形成绿色产业体系,引导发展绿色GDP。
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探索建立布局合理、管理规范的废旧物品回收体系。倡导低碳出行,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及公共交通,统筹实施自行车道和步行道系统建设。在社区中建设完善垃圾便捷分类、雨水收集利用、清洁能源利用等设施,引导居民自觉形成绿色低碳生活方式。
着力建设开放包容湾区,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以“一带一路”统领对外开放,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多圈层的开放版图,不断拓展台州湾区高质量发展空间。
主动融入宁波都市圈。进一步强化发展共同体意识,找准甬台利益交汇点和优势叠加点,加快建立覆盖产业、交通、科技、民生等各领域的战略合作机制,抓紧谋划实施一批条件成熟、发展急需、共同得益的重大项目和重大举措,早日实现规划同图、交通互联、产业协同、环境共保、民生同城。
积极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借势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以“上海·台州周”等活动为平台,不断深化产业、金融、科技、经贸、航运等领域合作。利用上海城市非核心功能疏解和资源、产业链等外溢的机遇,结合台州自身产业特点和产业链“断点”,采用飞地合作模式,有针对性地招引一批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落户台州。
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台州民营经济、制造产业、和合文化等特色优势,找准切入点和契合点,谋深谋细对接“一带一路”的方向路径。深入分析比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挑选一批与台州产业契合度高、资源互补性强的国家进行深入合作。
大力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着眼全球产业分工、市场格局和资源配置,推动台州企业、台州产品、台州资本进一步打入欧美高端市场,进军东欧、非洲、拉美等新兴市场。把“走出去”和“引进来”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设台州境外并购回归产业园,实现“走出一企、带回一批、拉动一片”的回归效应。促进外资、外经、外贸、外智、外事五外联动,推动开放范围从经济领域向科教文卫等领域拓展。
着力建设幸福品质湾区,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着力推动城市空间格局美、生态秀丽环境美、精致品质风貌美、人居和乐生活美、文明风尚心灵美的“五美”台州建设,加快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湾区,让百姓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构筑幸福宜居城市。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使住宅、公司、商场、学校、医院等不同功能区有机结合,让百姓居住、工作、购物、学习、就医更加便捷。抓紧推进一批联湾、接岛、跨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现湾区内联外通。持续推进“平安台州”建设。
营造“亲”“清”营商环境。深化民间投资创新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亲”“清”政商关系,营造审批时间最短、服务质量最优、经营成本最低的良好营商环境。
建设生态旅游湾区。充分挖掘台州“山、海、经、佛、城、硐、文”特色旅游资源,加速台州从“景点旅游”迈向“全域旅游”。全力打造神秀天台、逍遥仙居、和合圣地、千年古城、海岛风情、台州味道六大品牌工程,将台州建设成独具魅力的山海生态旅游目的地。
打造健康宜养福地。积极探索建立“医养结合”的专业化养老模式。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养老产业,促进公立养老机构与民营养老机构齐头并进。建设一批集医疗、养老、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高端健康医疗综合体,满足社会日益增加的多元化、个性化服务需求。深入挖掘和合文化的历史文脉和当代价值,大力传承和弘扬和合文化,让群众在身体获得健康的同时精神得到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