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机制的构建与创新
2018-02-08杭州市发改委体改处滨江区政府
□杭州市发改委体改处 滨江区政府
杭州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体制机制、环境营造、平台建设、主体培育、能力提升、科技金融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综合发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
杭州在“八八战略”引领下,深入实施“一号工程”,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将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作为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从体制机制、环境营造、平台建设、主体培育、能力提升、科技金融和服务保障等方面综合发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更高水平发展。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从2014年的1096.63亿元提升到2017年的1605.5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从2014年的39.09%提升到2017年的50.1%。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超过2800家。
聚焦体制机制建设,强化顶层设计
优化政策体系。为了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发展,出台了《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杭政办函〔2018〕64号)、《杭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众创空间建设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杭政办〔2018〕1号)、《杭州市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实施意见(2018-2020)》(杭科高〔2018〕4号)等一系列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科技型企业的培育力度,并从专业化和国际化的角度,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杭州市委、市政府把深入实施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市领导就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做出重要指示,并召开多次协调会推进相关工作。充分发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有效整合科技、税务、统计等部门资源,形成“部门联动、上下协同”的工作机制。
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并细化各区县、部门工作分工和任务,建立全市高企工作推进月报制度、培训辅导、督查等有关工作制度,凝聚共识,形成合力,推动各项工作有序高效开展。通过创新考核形式,细化工作目标,力争通过三年的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在2017年2844家的基础上实现数量倍增,到2020年达到5688家,力争6000家。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17年的50.1%提高到60%以上。研发能力显著提升,全市重点布局的研发机构每年新增200家以上。
集聚创新资源,优化完善培育环境
加大引院引所力度。西湖大学正式成立,中国科学院大学杭州高等研究院、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浙江省肯恩创业创新研究院、以色列创新中心等落户杭州,为杭州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实施知识产权强市战略,推进制度构架、制度支撑建设,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驾护航。出台《杭州市专利保险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专利保险试点。优化知识产权资助和奖励政策,重点向发明专利、PCT专利等高质量、高水平的知识产权倾斜。启动全市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全市重点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建设。
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始终把人才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集聚全球创新人才。继“人才新政27条”“若干意见22条”,出台“人才国际化28条”,创新提出“全球聚才10条”“开放育才6条”等政策,加大领军型创型创业人才团队培育。创造居住、入学、医疗等环境,留好人才,走好“以人才带技术、以技术带项目、以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的发展之路。
加强平台载体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
充分发挥各类平台载体的创新和集聚优势,大力发展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平台载体建设。
发挥区位优势,高水平建设G60科创走廊。G60科创走廊从城市战略上升为长三角区域战略,上海、杭州、合肥等九地市将共同打造“一廊一核多城”总体空间布局,开展深度合作,合力将G60科创走廊打造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以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支持杭州高新区(滨江)和临江高新区的创新发展,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支持杭州建设多极科技创新高地。
加快众创空间专业化和国际化建设,建立行业细分领域垂直化创业生态链,提升众创空间对接国际资源能力。引导众创空间清晰定位,错位发展、强化服务,突出创新,通过创新合作机制和运营模式,走专业化、国际化、特色化路径。
推进孵化器能力再提升。创新孵化器服务模式,打造核心增值服务体系,引导孵化器逐步转变“二房东”成“股东”的盈利模式,打造投融资服务体系。鼓励民营资本等参与孵化器建设,打造一批具有市场敏锐性和前瞻性的新型孵化器,逐步完善孵化器自我“造血”能力,提升孵化器孵化能力。
突出企业主体地位,着力打造高质量产业集群
杭州市牢牢把握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核心地位,以推动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打造衔接有序的科技企业发展梯队为着力点,以培育人工智能、物联网、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产业为落脚点,着力打造高质量数字经济产业集群。
注重源头培育,不断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以产业聚焦、技术创新和市场认可为导向,深入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培育工程”,综合运用财税政策、科技金融、创新科技服务等方式,破解企业创业初期“缺资金、缺人才、缺服务”的难题,通过创业无偿资助、贷款贴息、投保贷周转联动机制等多种方式扶持科技型初创企业。截至2017年底,全市累计培育科技型初创企业2929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9238家。
注重创新发展,不断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新增长极。注重基础性创新,重点关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开展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全面掌握杭州集成电路发展情况,形成杭州集成电路产业调研报告,为下一步推动杭州集成电路发展提供参考,谋划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围绕促进重点产业发展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主动服务企业,加强重点项目调研,深入实施市重大科技创新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省级项目支持,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攻关,提升杭州在部分行业细分领域的技术引领作用。
注重高端引领,不断厚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动力。以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着力点,建设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聚焦聚力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围绕突破产业技术瓶颈、攻克核心关键技术、补强创新链短板、促进产业链垂直整合的建设目标,支持企业建立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研发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等高质量研发机构,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前沿核心关键技术攻关,支持相关行业的基础性研究,而推动高新技术领域的快速发展。
科技金融深度融合,构筑产业发展坚实屏障
创业投资已经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驱动器,全市已建立多层次融资生态链,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融资体系已逐步成熟。
建立政府为主导“创投引导基金+天使引导基金+硅谷引导基金”的基金体系,有效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截止到2017年底,已获得市创投办批复的共获得市创投办批复合作项目62个,基金总规模为93.11亿元;共获得批复合作项目53个,基金总规模为47.49亿元。
双创服务平台成为项目和资本的有效粘合剂。创业项目与资本、众创空间与创业投资机构的合作更加紧密。据统计,截止到2017年底,众创空间已设立或整合的风投基金181个,资金总规模80亿元,共计739个项目获得56亿元的投资。
强化服务保障,有序推进倍增培育计划
扎实推进落实培育“行动计划”。先后召开杭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工作会议、全市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工作会议暨高企认定管理工作培训会议,全面发动,明确责任,细化分工。同时,开展督察抓好落实工作,在督查过程中,督查组与各区县分管领导,科技局、财政局、国税局、地税局等部门领导进行了交流,对高企培育和申报工作给予指导和建议。
做好相关政策宣传工作。多渠道、全范围开展宣传工作,充分发挥《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媒体的宣传优势,开展全市范围政策解读工作,借助区县、街道、产业园等平台组织多场政策宣讲,做好高企培育的有关政策普及和解读。
加大企业辅导培育力度。开展调研摸底工作,加大走访,全面排摸,大力挖掘潜力企业作为高企重点培育对象。从市级高企库进行全面摸排,筛选出潜力企业,并将其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目标开展重点服务。做好辅导培育工作,组织专家“点对点”走访企业,做好精准服务。实行一对一、一对多、专人上门等方式为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服务,排查企业短板,帮助企业在财务、研发活动、组织管理制度等方面加以规范和完善。开展高企申报专场辅导培训和申报预审工作,关口前移,有效提高材料申报质量和通过率。2018年全市完成高新技术企业推荐申报181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