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竞争中性”原则

2018-02-08张汉东

浙江经济 2018年21期
关键词:行长中性民营企业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易刚行长提出“竞争中性”,既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对建设公平竞争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负责任表现

近日,央行行长易纲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举行的2018年G30国际银行业研讨会上表示,为解决中国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将加快国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考虑以“竞争中性”原则对待国有企业。此言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笔者认为此言有着深刻的国内国际背景,释放了未来政策走向的重大信号。

从国内来看,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与“国进民退”一直是颇为敏感且颇具争议性的话题。一直以来在政策层面主张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先后发布了两个非公36条,对非公经济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支持。尽管如此,社会上一般认为,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发展环境乃至退出机制等方面待遇明显逊于国有企业,在实际执行中民营企业感到政策“不解渴”,“玻璃门”和“弹簧门”就是非常形象的吐槽。比如,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国有企业资金成本非常低,而民营企业融资则非常困难,不少国有企业干脆变成了“类金融机构”,通过从银行获取低成本的资金,再通过融资性贸易的形式“贷款”给民营企业。过去两年严格的去杠杆政策实施,虽然政策本意是好的,但是由于长期国有和民营企业获取资金的“区别对待”并没有改变,客观上导致民营企业融资难进一步加剧。

2018年上半年,国企和民企出现了明显的分化。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7.2%,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增长31.5%、私营企业增长10%。即使放在全口径的统计中,上半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仍然增长21.1%,而这是在营业总收入仅增长10.2%的情况下取得的。前一段甚至出现了令人瞠目“私营企业退出论”,对民间投资信心产生较大的负面冲击。中央级媒体和民间舆论对“私营企业退出论”进行了激烈批评,指出民营经济不仅不能退出,还要大力发展。中央最高领导层最近明确表态,要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此次易刚行长的表态,可以看作是对国内期待的一种进一步回应。

从国际上看,竞争中性渐渐成为国际经贸规则的新共识,国有企业扭曲市场问题也成为发达国家指责中国的重要议题。“竞争中性”原则最早是澳大利亚政府在上个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其目的在于确保公共企业与私人企业平等竞争。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后来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国企与非国企并存的情况下,确保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不给国有企业带来额外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美国人认为中国模式“扭曲”了竞争,并在多方面对美国的就业和竞争力构成了直接威胁,提出“行政中立”“竞争中立”“竞争中性”等概念,要使竞争不受市场以外因素的干扰。美国正在单独以及在WTO组织内与其他成员国一起在贸易和投资两方面更新现行国际经济准则,特别是针对中国国有企业制订“竞争中性框架”。目前中美贸易战不断向纵深发展,表面上看是因为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但是背后的实质是中美经济结构和经济体制的根本差异。应该说,世界各国对国有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联系是否会影响公平竞争是有普遍担心的,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已经使得落实“竞争中性”原则变得十分紧迫。

在此之前,中国已有“内外资一视同仁”“国企、外企和私企一视同仁”的表述。竞争中性原则与中国官方表述的“一视同仁”在精神上是一致的。但“竞争中性”又不仅是泛泛而谈的“一视同仁”,而是有具体标准与含义的。OECD确认的“竞争中性”的内涵包括:企业经营形式、成本确认、商业回报率、公共服务义务、税收中性、监管中性、债务中性与补贴约束、政府采购等八方面的标准。

在当前的国际国内背景下,易刚行长提出“竞争中性”,既是中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对建设公平竞争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负责任表现。本次易纲行长的讲话绝不会是随性之言,而很可能表明中国官方已经考虑接受“竞争中性”原则,这将成为中国深化结构性改革的关键一步,有助于中国企业包括国企在世界范围获得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有助于缓和中美贸易战,也将对未来世界贸易规则和世贸组织改革谈判产生积极而又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行长中性民营企业
当时我就笑出了声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德拉吉:卸任欧洲央行行长
英文的中性TA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高桥爱中性风格小配饰让自然相连
老太婆打赌
FREAKISH WATCH极简中性腕表设计
寻租、抽租与民营企业研发投入
2014上海民营企业10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