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郊乡村振兴思考
2018-02-08殷士浩
□殷士浩
响应委党组春节回乡调研的倡议,趁春节回嘉善县大泖村,与村干部、亲戚、家人和邻居等交流,对农村、农业、农民情况进行简单的调查,对村情民情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家乡农村发展和农民生活也有了一些思考。
农村发展模式问题。对于距离沪杭苏等较近的嘉善农村而言,应逐步推进农村一三产业的有序协调发展,形成规模化种植与乡村旅游协调的农旅结合模式。嘉善有好的样板,如大云镇缪家村通过土地流转,激活三农的活力,大力发展花卉等产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农民逐步增收,村容村貌也不断改善,同时大云镇巧克力小镇、云澜湾温泉度假区和十里花海等也渐成规模,逐步发展成乡村旅游的典范。相较而言,大泖等周边村庄,由于更加偏远,虽然也在推进土地流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原来农户经营的“小散弱”,但远未达到“大优强”,就业机会、经营收益等也相对有限,村集体经济实力仍然较弱,农村面貌离整洁美丽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嘉善县也在推动强弱村的互助,发挥抱团和带动作用,希望有更多举措和片区规划,进一步扶持弱村,带动整体发展,壮大农村全域经济。
农村发展存在问题。城市化发展脚步不断推进,处于大城市包围下的农村土地越来越稀缺,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是农村工业发展问题。传统种植和养殖确实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从农民增收等角度也需要适度的工业发展,但是农村面貌改变不应该简单地把农田变成厂房。杭嘉湖平原素来是鱼米之乡和浙江的粮仓,简单地通过租地方式把良田变成厂房,与园区化工业发展方向是相悖的。近年来,环保硬约束下腾退了一些低质违规厂房,但每每看到乡村公路两旁不断延伸的厂房,对其用地性质和发展方式难免让人生疑,应坚持工业园区集中化。
二是农田使用权流转问题。目前基本是通过村集体进行流转,大量流转土地无形中也会带来一定的风险,因为土地流转后农民一般不再有从事种植的积极性,每年的租金成了刚性的“工资”需求,当流转后经营者因经营不善或者农产品价格因素等导致退租就会给集体经济带来负担。
三是农业生产问题。曾经辉煌的供销社目前在基层似是名存实亡,农资基本通过市场化经营方式实现,由个人或者企业直接经营,甚至由其承担一部分农技宣传普及功能,在强调拆违等环境约束的过程中,影响到一部分农资经营,呈现出缺少农资经营配套用地和农资仓促用房等问题。而随着土地流转的加速,农业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过往农户经营船小好调头、病虫害范围可控的优点不再,灾害风险波及面会加大、损失会加重,迫切需要专业化的农技辅导、农资支持和农业保险。随着环境要求的提高,农村禁止焚烧稻草,“稻草还田”带来的“病、虫、草”问题也需要引起关注,这与种粮大户的利益密切相关,基准粮价相对固定条件下,产量决定种粮利润,若持续亏本又会影响到土地流转和被租地农民收入等。
如何让农民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在农村,土地是发展的最大资源,但相对偏远郊外的农民却更愿意成为失地农民,这事关养老问题,也涉及农村消费市场的撬动。对上了年纪的农村老人来说,如今就业机会相对稀缺,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无法继续,远郊农村房屋租金比较有限(低小散工业减少),稳定的收入来源只有土地租金,而土地租金通常是长期固定的,虽然租金可能比自己种植收入要高,但总额相对是固定和有限的,户均8000元租地收入与3万多元的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远,与10公里外的县城及几公里外的张江长三角科技城每平方近2万元的房价也是不可类比的。如何让农民进一步增收,特别是年老者的养老问题得到有效保障,且保障的力度能否跟上城镇职工的养老金增长幅度?地方财政是否可以更大力度地进行支持?这些都需要地方政府在满足公共财政主要目标基础上进行统筹,真正让农民有获得感和幸福感,摆脱自助式养老的担忧和困扰,体现共建共享的发展目标,反过来也会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