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甬江两岸协同开发
2018-06-11童凯士
□童凯士
坚持新发展理念,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四条基本方略之一。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区域向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题中之义。当前,甬江两岸发展正处于产业整体转型期和城市化发展攻坚期。推动甬江两岸协同发展,是甬江区域跨越新形势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
协同开发的重要意义
甬江两岸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要功能承载区、“名城名都”战略核心区、义甬舟开放大通道的桥头堡。加快推进两岸开发,直接关系到宁波城市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拓展城市空间的客观要求。十八大以来,宁波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平台加快建设、城镇化率稳步提升,平稳进入城市经济快速发展阶段。然而,在城市经济持续发展壮大的同时,城市空间制约所导致的交通拥堵、地块发展不平衡等城市问题不断凸显。在此背景下,甬江两岸区域作为宁波城市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开敞空间、“三江六岸”中富有浓郁宁波港埠文化特色和江河海地域特色的极佳展示平台,加快推进两岸的协同发展,将极大地拓展宁波城市空间,疏解地域发展空间限制。
加快产城融合的必然选择。实现产业与城市互融共进是宁波加快实施“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的重要举措,是宁波作为“中国制造2025”全国首个试点示范城市、全国首批两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之一、省级“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的职责所在。甬江作为宁波迈向海洋时代的关口门户、全市重点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和“三江六岸”的重要节点,整合沿岸散落的工业区和城市空间,推进两岸产城融合,是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建设现代国际化港口城市的必然选择。
改善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甬江既是宁波水系走廊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和凸显城市特色、体现城市品质、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平台,在改善人居环境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
协同开发存在的问题
甬江是宁波的母亲河,是宁波居民生产生活的重要空间,是宁波近代重要历史的承载之地,承担着宁波从“三江口时代”迈向“海洋时代”的历史重任。然而,其开发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沿江现状布局凌乱。一是沿江布局和功能混乱,岸线资源碎片化严重。甬江沿岸的港口码头较多,为开展货运、仓储、海产品贸易等提供了良好条件,但沿岸散落的农居地、工业区、生态带、高教园区、城市生活区等又将岸线资源块状分割,使众多码头难以统筹管理。二是岸线开发利用程度不高,结构不合理,利用不平衡。大部分岸线为企业码头、黄沙堆场,权属复杂,建设随意性大,产业布局分散,不适应现代城市发展需要。
区块联动发展能力欠缺。虽然甬江沿岸布局有宁波东部新城、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宁波北部中心等重要功能板块,但各板块各自为政的管理体制导致区域城市发展不相协调。一是缺乏市级统筹规划。目前北岸所涉及的江北、镇海和新材料科技城等“二区一管委会”缺少统筹布局甬江北岸协同开发的能力,使甬江北岸片区难以有效融入“三江六岸”总体建设战略。二是城市规划与功能布局不一致,城市发展进程受限。
高端人才集聚力度不足。宁波市人杰地灵,除镇海中学每年为全国高等学府输送的大量精英外,甬江沿岸区域的“三校二所”也为城市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然而,宁波虽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沃土,其人才流失问题也须引起重视。究其原因,在于产业偏向度较高、缺乏高端就业环境,导致大部分人才选择留在周边大城市甚至海外发展。如何落实政策措施,发挥甬江沿岸独特的教育与文化资源优势,吸引高端人才,成为宁波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基础设施发展相对落后。一是跨江快速路通而不畅。世纪大道是甬江两岸最重要的通道,受常洪隧道通行能力制约以及附近物流场站的大量货运车流影响,其快速路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成为东部新城与甬江北岸联系的交通瓶颈。二是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分散。尽管甬江沿岸现有包括镇海中学等在内的大量基础教育资源,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展,现有基础教育资源布局分散、品质参差不齐,难以满足两岸集聚人口的需求。三是沿江绿道建设亟待推进。当前甬江沿岸生态空间遭到一定程度的侵蚀,沿江区域的整体性、贯通性和景观性偏差,未有效发挥城市绿廊的隔离和休闲功能。
加快两岸协同开发
完善两岸开发体制。一是建议市级层面成立甬江开发管委会,统筹考虑甬江两岸区域功能布局、项目建设、产业形态等,采取“市级统筹、区为主体、联动开发”原则,形成甬江两岸开发大格局。二是抓紧启动甬江南北两岸大通道建设,开展两岸“散、乱、杂”码头、黄沙堆场等整治工作,畅通跨江的交通网络,为岸线资源的进一步整合利用腾出空间。三是适时合并镇海、江北行政区划。
推进两岸组团发展。以甬江两岸空间为载体,以两岸现有资源为依托,以镇海电厂和腈纶厂搬迁、轨道交通2号线二期、5号线一期、杭甬高速复线建设等为契机,大力推进招宝山-戚家山、蛟川-小港和庄市-高新区组团式发展。一是招宝山-戚家山组团,充分挖掘海丝、海防和祈福文化,依托甬江沿线现有炮台、营垒、烽火台等文化古迹,以及镇海中学等优势教育资源,主要将招宝山-戚家山组团打造成历史文化特色旅游区。二是蛟川-小港组团,在保留原生态农事文化的基础上,利用郭家港、小浃江等咸淡水交汇的天然滨江湿地资源,结合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艺术优势,打造面向青少年群体的科教文化展示区、现代农事体验区和文化艺术创作展示长廊,将蛟川-小港组团打造为宁波东部文化休闲中心。三是庄市-高新区组团,以宁波新材料科技城为门户,以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为核心,依托“三校二所一院”资源,将庄市-高新区组团发展为创新产业引领区。
打造沿江全龄教育走廊。把握新形势下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一是以北高教园区、镇海中学等教育资源为核心,延长教育产业链,大力发展全龄教育培训产业,使教育产业成为推动宁波市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二是以镇海电厂和腈纶厂搬迁为契机,利用旧厂房资源,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合作,建立一所以石化新材料、智能装备制造等学科为主的理工类应用型大学,重点可与中西部地区综合实力较强的知名院校合作办学,如与中国石油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合作,设立在甬独立校区。一方面为接轨甬江南岸高新区和东部新城新兴产业提高人才支撑,另一方面为宁波制造业转型升级输送专业人才。三是强化北高教园区与新材料科技城、高新区企业间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引导两岸“三校二所一院”以“需求导向”,以项目为牵引,与中官路创业创新大街、新材料科技城和高新区的企业间进行联合攻关,立足甬江、服务全市,力争建成浙东创新、教育新高地。
加强基础要素保障。一是创新财政投资机制。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带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甬江两岸开发建设。二是加快跨江交通设施建设。加快329国道沿线工业企业退二进三,搬迁常洪货运停车场,加快启动世纪大道快速路高架二期工程。同时加快推进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工程,以照顾江北、镇海向城市发展共建轴的客流,缓解中心城区现有道路交通的纵向客运压力。三是加快推进沿江绿道建设。合理利用并保护好区域内工业遗存、滨江湿地、商邦文化等资源,打造富有历史人文内涵的都市旅游休闲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