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好的位置上成就更好的自己
2018-06-11马里卡
□马里卡
习近平曾在2002年发表过一篇回忆文章,叫《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里面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它是这样说的: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那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这句质朴的话语和终身难忘的为民情怀,伴随着习近平从西北山村走到了华北县城、从东南特区走到了执掌一省,直至走上了“中国号”巨轮掌舵者的位置。无论走到哪里,黄土高原的千山万壑以及陕北老乡额上的皱纹,永远地蚀刻在了习近平的心上,从此再也没有消失过。
这些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强调扶贫要攻坚、脱贫要精准,就是因为七年的知青生活让他更真切地体会到中国农民的贫困问题。今天的他,早把扶贫济困变成了一项有温度的工作。十八大以来,仅公开报道中,就可见习近平针对扶贫做过十多次部署,其中不乏对各级党政干部“用心”做好扶贫工作的高要求。很多地方的扶贫中,也体现了用心、用情。甘肃省有一个“逢提必下”制度,凡是要提拔的干部,先下放到基层最贫困的地方,吃吃苦,做实事,积淀一下对老百姓的感情。习近平自己在下乡调研中,也很重视去贫困地区体察民情、嘘寒问暖。喜欢到老百姓家里走访,掀开锅盖看看锅里有什么。他用自己的双脚,一步一步丈量着中国的土地;用最接地气的话语,一句一句温暖困难群众的心。
之前“央视新闻”公众号有篇报道,从习近平2018年新年贺词中提炼出5个关键词,分别是“天道酬勤”“奋斗”“踏踏实实”“行动”“办好实事”。这5个关键词跟之前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会梦想成真”都是一脉相承的,都表达了相近的一层意思,那就是“实干”,而这实干理念正是来源于黄土高坡七年艰苦生活的磨练。当年,毛泽东一声“知识青年到农村去”的号召,让这个年仅15岁不谙世事的孩子毅然奔赴到陕西延川县文安驿镇的梁家河插队落户,一干就是7年,也就是在这里,他立下了从政的初心。习近平后来在自述中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是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可以说,七年的知青岁月,系好了习近平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为其后来的治国理政思想奠定了基础,让他深刻理解了实干和人民这两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文章叫《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一个雨天等公交,旁边人突然说:你的伞真漂亮。主人公刹那间愣住了。他抬头看看手里的伞,伞骨老化生锈、伞布掉色变暗,美在哪儿?他探出头去,打量这把再熟悉不过的“老伞”,猛然发现印着素色牡丹的伞面确实秀美。故事很简单,却是针对当下公务员“审美疲劳”“眼高手低”现状发出的警醒。习近平把陕北如此艰苦的七年称为自己成长、进步的起点,作为青年,在当下最美的时光和最好的位置,如何成就更好的自己,值得每位同志思考并为之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