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作用研究
2018-02-07张春宏
张春宏
【摘要】目的 探讨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2例,并采取抽签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1例。观察组予以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照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并对两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具备优良的麻醉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术后痛感,促进恢复。
【关键词】舒芬太尼;丙泊酚;静脉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
【中图分类号】R6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7..01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属于一种微创手术,在具体操作中包括顺行性与逆行性切除两种手术方式[1]。麻醉管理是确保手术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传统的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当前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然而此类麻醉方式在患者术后拔管处理中一旦发生失误则会引发患者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情况,严重时会导致手术意外,对患者极为不利。为了探讨更加理想的麻醉方法,笔者对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麻醉作用进行了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拟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82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1例。观察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为(41.12±9.37)岁;对照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23~68岁,平均年龄为(42.03±9.85)岁。患者麻醉等级均分为1~2级,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及其家属均获知情权,排除精神病、肾功能障碍及心肺功能异常病例。两组的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和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在进行麻醉诱导前两组患者麻醉均采取器官插管式方法予以麻醉,并在麻醉诱导前30 min采取肌内注射的方式予以患者阿托品(青岛金峰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0484)0.5 mg,在患者进入到手术室后借助监护仪对患者的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予以连续监测。同时两组患者均予以咪达唑仑(浙江九旭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433)0.04 mg/kg,芬太尼(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508)3 ?g/kg,维库溴铵(成都天台山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411)0.15 mg/kg,丙泊酚(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318)0.15 mg/kg,在麻醉诱导后进行气管插管麻醉,并予以患者丙泊酚200 ?g/(kg·min)。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予以瑞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30199)0.15 ?g/(kg·min),观察组予以舒芬太尼(宜昌人福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国药准字H20054256)0.065 ?g/(kg·min),两组患者麻醉均维持至手术结束。
1.3 观察指标
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评分标准对患者术后的痛感进行评价,采样时间依次为1 h、6 h和12 h,VAS表的赋值范围在[1-10]区间内,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痛感越剧烈。
1.4 统计学方法
根据SSP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对两组患者术后1 h、6 h以及12 h的痛感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观察组VAS评分较之对照组明显更低(P<0.05)。如表1。
3 讨 论
传统的胆囊切除术往往需要开腹治疗,术后易导致并发症,致使患者痛感加剧,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问世以来,由于其具备痛苦轻、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特点,促使此类手术方法快速为医学领域和患者所接受[2]。此项手术均在患者全麻情况下进行,这就对麻醉管理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经研究表明,患者术后通常伴有腹部、肩部及其他部位痛感发生,多发于术后6~8 h。为了促进患者恢复,减缓患者术后痛感[2]。本文对患者实施了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其中丙泊酚作为一种短时效强力静脉麻醉药品,与瑞芬太尼复合使用具备良好的麻醉效果。瑞芬太尼作为新兴哌啶衍生物,具备代谢快、起效快的明显特点。
综上所述,舒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应用效果明显,能够减缓患者术后痛感,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值得應用与推广。
参考文献
[1] 沙荔荔.舒芬太尼联合七氟醚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5):159-160.
[2] 张忠慧.舒芬太尼、瑞芬太尼联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5):178-179.
本文编辑:吴宏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