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研究
2018-02-07李鹤
李鹤
【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效果对比。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各25例。均进行尿酶静脉溶栓治疗,0.9% 100 mL生理盐水与1.0x106U尿激酶,持续静脉滴注30 min。比较分析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非心源性脑梗死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临床指标。结果 治疗前,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为(12.32±4.33)分,心源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为(12.43±4.3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为(6.21±2.43)分显著低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为(9.78±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源性脑梗死组中,皮肤黏膜出血为1例,脑疝患者为1例。心源性脑梗死组中,皮肤黏膜出血为4例,脑疝患者为3例。可得,心源性脑梗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显著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组发生率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性脑梗死中应用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疗效理想,治疗非心源性脑梗死疗效更为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关键词】心源性脑梗死;非心性脑梗死;静脉溶栓;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7.27..02
在临床治疗中,脑梗死为一种常见疾病,脑组织血液供应减少,脑补缺血缺氧可造成脑组织损伤,主要发病人群为老年人[1]。为研究分析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的对比,选取我院收治的50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2月到2017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心源性脑梗死组和非心源性脑梗死组,各25例。实验组年龄54岁到83岁,平均年龄(67.4±2.65)岁,11例为女,14例为男。对照组年龄53岁到82岁,平均年龄(68.5±2.43)岁,12例为女,13例为男。
1.2 方法
两组均进行尿酶静脉溶栓治疗,0.9% 100 mL生理盐水与1.0×106U尿激酶,持续静脉滴注30 min。1天后,患者均进行头颅CT检查,心源性脑梗死组患者40 mg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0.5天1次,7天后给予口服华法令治疗。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给予100 mg拜阿司匹林治疗[2]。
1.3 观察指标
比较分析心源性脑梗死患者和非心源性脑梗死组患者的NIHSS评分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临床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
治疗前,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为(12.32±4.33)分,心源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为(12.43±4.3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为(6.21±2.43)分显著低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为(9.78±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对比
非心源性脑梗死组中,皮肤黏膜出血为1例,脑疝患者为1例。心源性脑梗死组中,皮肤黏膜出血为4例,脑疝患者为3例。可得,心源性脑梗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显著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组发生率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发展[3],脑梗死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临床治疗中,脑梗死为常见的疾病,发病机制为粥样硬化斑块发生脱落或动脉狭窄,脑部供血出现障碍,引起脑组织缺氧性和缺血性坏死,造成神经功能缺损,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影响患者正常生活。
脑梗死致死率和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生活[4],降低生活质量。脑梗死及时的治疗对患者预后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脑血流量的减少、血管内膜损伤以及血小板血栓的形成均与脑梗死有密切的联系。脑梗死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为溶栓治疗,尿激酶为一种蛋白酶,可促进纤溶酶原裂解成纤溶酶,排出体外[5],可起到溶解血栓作用,預防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药物持续时间较长,溶栓效果理想,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轻微。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为(6.21±2.43)分,显著低于心源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为(9.78±2.87),心源性脑梗死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显著高于非心源性脑梗死组发生率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得,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应用于非心性脑梗死效果较好,可帮助患者恢复神经功能,提高疗效,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心源性脑梗死与非心性脑梗死中应用静脉溶栓治疗,临床疗效理想,治疗非心源性脑梗死疗效更为显著,不良反应轻微,具有临床推广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汤媛媛.对比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梗死及非心源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J].中国农村卫生,2016,2(3):51-52.
[2] 买买提依明,热西旦,陈 波,等.染色体9p21多态性与急性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易感性分析[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6,15(5):498-502.
[3] 石 铸,李淑恩,李瑞兰,等.非心源性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压变异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16,42(6):357-361.
[4] 李春梅,郭宏博,姜稳妮.心源性脑栓塞经静脉溶栓、单纯动脉溶栓及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对比[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6,10(17):176-177.
[5] 林培坚,周伟坤,李福祥,范凯薇,李淦诚.静脉溶栓、单纯动脉溶栓及机械辅助动脉溶栓治疗心源性脑栓塞疗效比较[J].临床医学工程,2015,22(3):298-300.
本文编辑:刘帅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