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土地工程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2018-02-07岳强

卷宗 2018年1期
关键词:农用地工程技术整治

摘 要: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为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提供和创造有利条件,工程技术手段是土地整治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本文从土地工程的特点出发,分析研究4种不同类型的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并对我国未来开展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土地整治工程技术;研究进展

1 土地工程学概述

土地工程指的是通过整治农田数量或者对土地根据其地形地貌做出具体的利用规划,以便提高土地质量和数量的过程、我国土地资源多种多样,如何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将成为保护土地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主要手段。

1.1 土地工程的特点

土地工程与其他工程相比,具有如下特点: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对环境有较大影响;工作条件复杂;一般规模大,技术复杂,工期较长,投资多,兴建时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标准进行;公众参与性强;土地工程类型多、面广、量大;土地工程类型多,涉及内容广,项目工程的实施目的与施工内容及方法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建设项目投资来源渠道多,建设资金构成成分相对复杂。

2 土地工程类型

2.1 非农用地转化为农用地工程

非农用地是指农业用地和暂时难于利用的土地( 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裸岩、裸土等) 以外的土地,通常包括农村聚落,大、中、小城镇,工矿区,交通运输、名胜古迹、旅游、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等占用的土地。非农用地转变为农用地具有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功能,有利于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 建设用地整备工程

建设用地整备工程中的整治工程,主要指通过一定工程、生物或技术手段,使海域、沼泽或土质难以为建设用地所利用的土地达到建设用地的标准。例如,荷兰、日本、中国香港等地的填海造地工程,将原有的海域、湖区或河岸转变为陆地作为建设用地,需要围堰、基槽清淤、基坑填沙、填砂等工程; 沼泽地区的地基承载力较低,当作为建设用地开发时,要注意采取降低地下水位、排除积水等措施,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改善环境卫生状况。

2.3 污损土地改良改造工程

污损土地是指由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地污染和损毁,使土地完全或部分失去原来的使用价值和建设功能,包括污染土地和损毁土地。对污损土地进行改良改造区别于其他废弃地的改良改造,需要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采取不同的技术措施去除污染物、恢复损毁土地,并通过污损土地利用评价,使其达到农用地或建设用地的使用标准。

2.3.1 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

污染土地改良改造技术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措施,对污染土地进行改造使其恢复到未污染的水平。土地污染改良改造按操作原理主要分为物理改良改造技术、化学改良改造技术和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污染土地的物理改良改造是指通过物理过程的调节或控制,改变土壤的物理性状,使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将污染物与土壤分离或转化为低毒或无毒物的改良改造过程。污染土地的化学改良改造技术是指在污染土壤中加入化学试剂,使其与土壤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如氧化、还原、酸碱、中和、聚合、沉淀等反应,从而使污染物从土壤中分离、转化、降解成无毒或低毒性物质。污染土地的生物改良改造技术是指依靠某些生物的活动和具有某些特性功能的微生物,使土壤或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得以清除或降解,使其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的过程。

2.3.2 损毁土地改良改造技术。

损毁土地改良改造工程是通过工程技术手段对损毁土地进行改良改造使其恢复成可利用的有效土地,包括生境建设和群落建设两大内容。对于凹型地貌的重塑,通常采用填充和客土的方式。对于凸型地貌重塑则采用土地平整、建梯田的方式。目前矿山开采造成的土地损毁较为严重,对于矿山损毁土地的地貌重塑一般采用“剥离-采矿-复垦”一体化工程技术,实现“边开采,边复垦”的良性循环。

2.4 低标准用地提升工程

2.4.1 低標准农业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

低标准农业用地变为高标准农业用地工程是通过对山、水、田、林、路的综合治理,使项目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全面的改善和提高,达到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使其能达到或基本达到: 水源覆盖实现方田化,灌溉实现节水化,秸秆实现还田化,耕作实现机械化,施肥实现配方化,种子实现良种化,田间道路实现沙石化农田林网实现网格化,田间种植实现规范化,农产品实现无公害化。

2.4.2 低标准建设用地提升为高标准建设用地工程。

高标准建设用地可概括为: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遵循现有土地利用规划及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合理布局各业用地,调整优化用地结构,加强监管,通过科学技术增加对存量土地的各种投入,实现边际投入等于边际收入时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的利用状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促使土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3 土地工程的发展趋势及问题

3.1 农田建设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传统的土地整治因缺少先进的工程技术支撑,导致农田路沟渠使用寿命短,土地平整质量难以满足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部分耕地生态环境质量退化。再加上因不同地区、不同土地类型和不同利用方式对于诸如沟渠、道路设计强度、建设材料、成分配比、施工工艺、使用周期等要求均有明显差异,对一些关键景观断裂点的修复也缺少精细化的工程技术支撑,这些均影响土地整治的可持续性和工程效益的发挥。

3.2 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把复垦工程作为矿区开采的一部分,十分重视矿区生态恢复、景观重塑、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土地复垦、复垦工程与周边景观协调以及复垦土地的跟踪监测与评价。因此,矿区复垦土壤的地表稳定与侵蚀控制技术、土壤结构破坏与污染的重构与修复技术、防治矿山生态灾害技术、植被重建与生态恢复技术及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集成技术等是未来矿区土地复垦工程技术的主要发展趋势。

3.3 污染土地修复工程技术发展趋势

发达国家污染土地修复工程主要采用实验室研究到现场试验研究再到大规模工程应用的基本模式,修复基质由单一的土壤修复过渡为土壤和地下水综合治理,修复技术涵盖了物理、化学及其生物修复类型。因此,研发绿色可持续单一修复工程技术、多种修复方法耦合联用技术、研制专用修复设备和药剂产品是污染土地修复未来发展的趋势。

参考文献

[1]郭飞.国内外土地整治研究进展[J].广东土地科学,2013,01:15-21;

[2]邱杰,刘琳,郭义强,余莉.我国土 地整治研究动态与发展趋 势[J].贵州农业科学,2013,08:216-219;

[3] 张勇,汪应宏.发达国家农村土地整治的经验及启迪[J].北京社会科学,2013,05:163-168.

[4]蔡德水,王燕鹏,万恒心.浅谈加快土地整治的创新[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2:130;

[5]刘彦随.中国土地资源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01:127-133;

[6]高淑梅,郝润梅.国外土地整理的理论与实践对我国土地整治的启示[J].西部资源,2013,06:169-170+175;

[7]冯应斌,杨庆媛.转型期中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重点领域与基本方向[J].农业工程学报,2014,01:175-182;

[8]钟毅,叶颖,周小平.基于国外经验的中国市地整治阻力及对策研究[J].国际城市规划,2014,02:73-76;

作者简介

岳强(1985-),男,山西乡宁县人,单位: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研究方向:土地利用规划。endprint

猜你喜欢

农用地工程技术整治
笃行不怠 奋力深化提升三年专项整治
专项整治
工程技术矩阵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专项整治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
住建部:城市大数据已覆盖400个城市
对磁浮工程技术的一些思考
逆向工程技术及应用
龙海市县域农用地整理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