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点滴体会
2018-02-07任心怡
任心怡
摘 要: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走出困境,是国家教育的一大工程,为此国家建立起一系列相关的资助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解决了一些问题。但是,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改进和完善高校资助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资助;体会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校已向越来越多的家庭敞开了大门。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性贫富差距的存在、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学生就学成本的不断提高,高校贫困生人数的绝对数和所占比例仍在不断攀升。为此,我国建立起以奖助学金、学生贷款、勤工助学、特殊困难补助和学费减免为主体的、多元化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习、生活困难。
1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现状
目前,国家在高等教育阶段建立起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包括校园地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师范生免费教育、退役士兵教育资助、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勤工助学、学费减免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考入大学,首先可通过学校开设的“绿色通道”按时报到。入校后,学校对其家庭经济困难情况进行核实,采取不同措施给予资助。其中,解决学费、住宿费问题,以国家助学贷款为主,以国家励志奖学金等为辅;解决生活费问题,以国家助学金为主,以勤工助学等为辅。各高校也根据具体情况分别设立了勤工助学岗位,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用自己的劳动挣一些生活费。同时,加上国家助学金资助力度的加大,能够基本保证绝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财政部和教育部也出台了相应政策.要求将高校学费的10%用于助学基金,以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此外,国家还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面向高校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共同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2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贫困证明开具难产生对贫困资助的失信。
贫困证明的主要来源需经过村、乡、县三级部门的认可、审批盖章方才有效,其要求高,防范严。但在贫困生认定的实际操作中,贫困证明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境地。有的家庭背景好,经济并不很困难的学生借一纸证明,受到资助;而家庭确实困难的学生反而想开家庭贫困证明却很难,甚至开不出来。社会信用体制不完善导致贫困证明的依据缺乏权威性与有效性保障的认定,就必然引起公众的不满,出现对贫困资助的失信与心理的不平衡。
其次,贫用生认定的标准不明确导致了贫困生真假难辨。
根据《实施意见》,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每学年进行一次,对于哪些人可认定为贫困生,《实施意见》只是给出了一个大致概念,即“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同时公布了七个基本认定条件,有些硬指标容易操作,但对于“家庭无固定经济来源,基本生活难以维持”等宽泛的条件则比较难把握。贫困的原因一般为父母务农或下岗、家庭人员患病、兄弟姐妹多、家居边远贫困地区、单亲家庭等等,都是用模糊语言表述的,缺乏可比性,凭一张贫困证明让老师同学比出谁比谁更贫困,真难,从而导致了认定贫困生真假难辨。
第三,方法的不科学造成认定工作的艰巨和复杂性。
贫困生认定工作遵循民主评议和学校评定相结合的原则,认定标准可设置一般困难、困难和特殊闲难等档次。依据认定标准,学校根据贫困学生家庭人均收入、本人的日常消费行为、影响其家庭经济状况的因素,采取民主评议方式进行认定。有的高校让申请认定的同学介绍自己家庭的实际情况,说明申请的理由,最后由同学投票确定;有的高校将贫困生的家庭状况、申请理由,张榜公示或网上公示。结果为了所谓的“公平、公正、公开”,侵害了贫困学生隐私权,结果是救了学生的贫,却伤了学生的心。致使有的贫困生宁愿忍饥挨饿,也不愿申请认定资助。这就造成贫困生认定工作的艰巨和复杂性。
第四,贫困生获得资助后的诚信和感恩心缺失。
一些贫困生获得资助后,将所获资助用于购买奢侈品,大吃大喝。更有甚者,把获得的贷款据为己有,打擦边球,拒不还贷,坑害学校和国家。在一种“不得白不得”的思想支配下,有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为获得同家资助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丝毫感恩之心。
第五,贫困生的心理问题
许多专家、学者研究认为,贫困生的心理是很复杂的,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其他学生。首先,大部分贫困生都有自卑心理,他们大多敏感多疑,把更多的苦难和压力埋藏在内心深处,很少与同学交往或参加社会活动。其次,贫困生在一定程度上焦虑感很重,由于家庭贫寒,生活和学习不得不精打细算,常常因自己给家庭增加负担而心情沉重。第三,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同在一个屋檐下,为何两种状况。残酷的现实使得他们不能像经济状况富裕的同学那样心安理得享受生活,当心理难以平衡时,就会产生一些偏激行为以求平衡,在不能平衡時,甚至产生愤怒和不满的情绪,进而出现心理问题。
3 改进和完善高校资助工作的对策
第一、认真宣讲、解读国家相关精准扶贫资助政策。在新学年开学之初,学校要把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宣讲到位、解读到位,确保贫困学生及时、有效、全覆盖地享受国家的扶贫资助政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切实落实教育部的“对建档立卡家庭贫困学生的资助工作,确保做到‘三个也不能少:一个对象也不能少、一个项目也不能少、一分钱也不能少,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都能得到资助。”的好政策宣传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老师、每一个学生及家长。
第二、力所能及对贫困学生提供必要资助。学校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一定的助学基金,对学生在杂费、班费、住宿费、生活费、水费、电费、保险费等方面给予一定的资助。资助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直接免除,免除杂费、班费、住宿费等,或者直接发放一定的生活补助金,让困难学生没有基本生活的后顾之忧。在学校设置勤工俭学岗位,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挣得一份收入,在学习、生活开支上多一份保障,减轻父母的经济压力。
第三、积极引入社会资助机制,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建立完善的资助体系。加强与知名校友、爱心企业的沟通和合作,设立专项助学金,为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争取更多的资助渠道
第四、因材施教开展好贫难学生的心理辅导,注重贫困生的隐私保护。助学工作不仅仅体现在经济这一个领域,心理“助学”也很重要。有的贫困学生,会因贫困产生自卑感,不愿与同学老师交流,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学校要安排辅导员、班主任、心理专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结对帮扶,鼓励他们勇敢地战胜自卑心理,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在做好资助工作的同时,还要加强注重贫困生的隐私保护,避免加重贫困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第五、要严格把关审核,确保让真正贫困的学生享受到资助政策。要建立完善的受资助对象评议、评审和监督等工作机制,深入调查研究,确保资助金用在“刀刃”上,让贫困学生享受国家的恩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z].教财[2007]8号,2007-5.
[2]刘娟,惠长林,刘子坤.对高校经济困难学生资助问题的几点看法[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3]糜静.资助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山西统计,2002,(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