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2018-02-07王嫒萍

卷宗 2018年1期
关键词:公民教育学校教育道德教育

摘 要:文化的多元化,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育,使得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的优势和超稳定模式受到了严峻挑战。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多元的文化与道德价值取向让年轻的一代学生思想越来越复杂,其世界观也呈现多元的特点。培养公民是一切教育目标表述的基础,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加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凸显出其巨大的社会价值。

关键词:公民教育;学校教育;道德教育;路径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生活方式及价值观教育研究”(16C1039)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创新科研团队“多元文化背景下高职学生生活方式及价值观教育”(2016CXKY003)

文化的多元化,正极大地影响着学校教育。东西方文化不断的交流与融合,传统的中国文化受到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多元文化与多元价值观的出现,让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往往难以判断谁是谁非,谁优谁劣。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多元的文化与道德价值取向让年轻的一代学生思想越来越复杂,其世界观也呈现多元的特点。培养公民是一切教育目标表述的基础,也是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加强学校公民道德教育凸显出其巨大的社会价值。

1 学校道德教育的困惑

1.1 教育者困境

社會实践活动内容的充实,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逐步增强他们对社会的理解和责任,在社会实践中培养情感和信念。可老师和学生们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何在?成堆的作业、成天的考试,沉重的学业期望不允许师生们有一丝间隙去聆听清晨小鸟的歌唱,注目傍晚时分如诗如画的霞光。

其实中学生有广泛的兴趣关怀社会、关注人生,他们会 在某些问题上产生即使稚嫩却尤为独特的见解,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形势与政策内容的重视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要求,也成为中学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学生对于国家大政方针的原则立场、对于重大时事热点的正面态度、对于错综复杂的形势所持的基本观点以及对于人事的综合品评能力理应成为衡量其德育水准的一个基本标尺。而目前的德育品评依然存在严重的以智代德的现象,以分取胜仍然的升学竞争的最重要捷径。

1.2 道德权威性困境

道德的功能是通过自律与他律两个方面的结合而发挥作用的。中国传统的道德观点是以儒家中孔、孟一系的性善论作为传统主流。性善论虽以其人性本善的先天根据而为道德可能性提供了根据,并以后天经验世界里的恶为道德必要性作了论证,但由于其过分相信人性经由道德的完善一途而显得片面。在实践中,儒家以礼与法的结合作为人性修养在他律方面的补充。在当代社会,道德的自律通过培养道德情操而努力实现,然而道德的他律,在一个道德松弛、舆论不张、社会无力的社会里又如何实现呢?紧接着的一个问题是,道德的 权威性如何确立?道德没有权威,就如同法律上的一纸空文,毫无效力可言。

道德缘何失去了其效力性和权威性?一是道德领域还未脱离政治的干涉而成为一个公共的领域, 这个领域内解决问题的权力还未交给社会。二是道德他律起作用的舆论监督和民主监督机制还远不完善,在宪法所赋予的新闻自由和个人言论表达自由这些社会民主的基本要素还未在具体实践中确立和实施以前,这种机制就无法形成。以中央电视台的著名栏目“焦点访谈”为例,其报道的监督作用,并不在于中央电视台的收视率,换言之,并不在有多少民众知道,而在于政府高层领导人的重视。舆论监督本身并不解决问题,只有和政府权力或社会权力的结合才能发挥作用。三是就象在社会实际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虽然在原则和信念上理应坚持)在司法实践中是愚人才会相信的鬼话一样,在道德实践中,道德面前人人平等也不可思议。道德败坏与权力的结合,权力为败德的掩护,更使道德日益苍白。由以上三方面可以得出,道德领域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与文化子系 统,但决不是一个毫无旁涉的孤岛。道德若要真正有力量,真正对社会发展起到良性推动作用,并使一个发展的社会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就必须为道德建设提供一个相对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 在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快速发展的同时,相应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运行机制的改革,切实加强现代意义和国际公认意义上的民主与法治建设,才能使21世纪的中国在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两个目标和尺度上均有所作为,也才能带来一个富裕、同时也健康、文明的社会。

2 公民教育--学校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2.1 树立公民教育的育人理念

公民教育是泛指培养年轻一代建立一种自诚、自省、自律的公民责任的一种教育。联合国1975年定义为:"发展教育(公民教育)"是关注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人权、尊严、自主及社会公益等活动;鼓励思想交流及汇集,并行动起来以推动社会改变;塑造一个较合理和公正的社会和经济秩序。

多元文化的发展对学校德育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困难与考验。由于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使得我国学校的传统公民道德教育的优势和超稳定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多元文化的诉求带来的最大困难是,到底应以何种文化作为教育价值的标准?或如何在教育的意义上取舍不同文化的价值观,也就是应如何处理德育的普适性与特殊性问题等。2016年12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同时还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并以此来带动高校其他工作。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国梦的实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按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2 在道德教育的相关课程中突出公民教育

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挖掘品德课程中的公民教育的元素,突出人类普适的价值观念,突出中国优秀的传统道德资源,突出公民的权利、责任和参与意识,拓展品德课程实施的领域,在“大教育观”的引导下,以社区为依托开展公民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品德课程实施的实效,提升品德课程实施的品位,努力建构中小学品德课程实施与公民教育有机融合的教育范式。

2.3 通过“增强责任感”的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学校教育承担着培养具有现代公民意识、遵守社会公德的合格公民的重任,它不仅关系到每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在德育工作中尝试以公民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口,将公民教育作为课改内容之一引入德育课程,依托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以“亲近自然,融入生活,关注社会”为主题的教育活动,鼓励学生融入社区、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制定方案,增强他们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简介

王嫒萍(1966-),女,湖南省宁乡人,法学学士,马克思主义理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endprint

猜你喜欢

公民教育学校教育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从专业宪法教育走向公民通识教育
浅谈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公民教育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如何对幼儿开展道德教育
成人:道德教育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