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心理研究

2018-02-07陈国军

教师·下 2017年12期
关键词:心理品质探究性学习

摘 要: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精神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开展有效的探究式教学的前提是做好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心理分析和研究。文章从分析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心理的基础出发,研究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心理品质及其特点,探讨如何引导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心理基础;心理品质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7-10-09

课题项目: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资助课题“中学学科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XJK011BJJ01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国军,男,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第一中学教科室主任,湖南省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一、引言

探究式学习是让学生在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其核心是把培养科学素养作为基本目标,把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作为最主要的教育内容,贯穿让学生参与科学探究过程的“以探究为中心”的教育方法,开展探究式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研究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心理是有效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下面笔者对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心理作了点滴探索,希望能够抛砖引玉。

二、探究学习的心理基础

1.认知结构理论

皮亚杰(Jean Piaget)认为认知结构就是学习者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学习使新材料或新经验和旧材料或旧经验结为一体,形成一个内部的知识结构,即认知结构。儿童知识的形成,是主体和外部世界在连续不断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和顺应引起个体内部认知结构的变化,从而达到一个认知上的平衡。皮亚杰指出,这个结构是以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在布鲁纳看来,学生的心智发展主要是独自遵循其自己特有的认知程序的,教学是要帮助学生形成智慧或认知的成长。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要学生参与建立该学科知识体系的过程,学生是主动的、积极的知识的探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消极的知识的接受者。可以看出,认知结构理论的许多观点都为探究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有意义学习理论

认知教育心理学家戴维·保罗·奥苏贝尔(David Pawl Ausubel)认为,学生的学习如果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性的(nonarbitrary)和实质性的(substantive)联系。其中“非人为性”和“实质性”是两个关键词,它是区别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的标志。“非人为性”指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合乎逻辑的联系,而不是任意的联系。“实质性”指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建立的联系,是用不同形式的等值语言表述同一概念,其心理意义(理解)不变。为了避免机械地学习或记忆知识,奥苏贝尔提出,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实施“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即先向学生介绍一些抽象概括水平普遍高于新知识、但又是学生容易接受的引导性材料。通过这种人为的措施,将最能与新知识建立联系的高度概括的观念“移植”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去,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顺利地利用这些观念来掌握新知识,确保新旧知识间建立非人为性的、实质性的联系。奥苏贝尔从学习进行的方式(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及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机械的和有意义的)对学习进行分类,为探究学习有效地选择、应用及创造具体的学习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提出的教师是“组织者”的概念,也为探究学习创设教学情境等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在对知识的看法上,建构主义者一般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世的准确表征,它只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解释或假设,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相反,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或“革新”掉,并随之出现新的解释或假设。在对学生学习活动的看法上,建构主义者并不否定教师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作用,但他们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实际上只是促进学生自己建构知识而已。而且,知识或意义也不是简单由外部信息决定的,外部信息本身没有意义,意义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间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用过程而建构成的。其中,每個学习者都在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为基础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建构主义重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面对具体情境进行意义建构,重视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的“协作”“对话”和“反思”,主张建立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等,这些观点都为当前的探究学习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三、探究性学习心理品质

1. 探究性学习心理品质的内涵

学生在传统课堂教学中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往往是通过教师细致、重复的讲述和“题海战术”来实现的,是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一般来说,接受式学习是通过记忆、模仿、复述、习作来理解、接受前人的经验,获得科学知识。而探究性学习则更多的是通过观察、质疑、搜集和处理信息、探讨、验证,来论证、理解前人的经验,在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显然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其心理活动过程和思维方式的特点上是有区别的,对学生个体心理品质的要求也是有差异的。我们认为探究性学习更需要学生情感、认知、意志等方面良好心理品质的支持。因此,我们认为,可以把有利于探究性学习顺利进行的个体心理活动和心理品质,如细致的观察、敏捷的思维、丰富的想象以及兴趣广泛、意志坚强、乐观自信、善于合作,等等,统称为探究性学习心理品质。

2.探究性学习心理品质的特点

首先,中学生好奇心、观察力较强,但探究的动机指向不明。好奇心是一切探究活动的最初动力和基础。中学生天生有强烈的好奇心,这使他们对未知世界有最初的探究动力和热情。在中学阶段,学生观察能力迅速提高,同时他们的知觉能力、注意力、记忆力等较小学阶段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都是中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然而,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尚处在不稳定时期,动机指向目标不太稳定,其维持和调整功能还不够。所以,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其往往不知道要探究什么东西,很难抽象、归纳出明确的探究问题,很难形成探究的主题目标。endprint

其次,中学生独立意识增强,渴望表现自己,因此,他们常常渴望获得探究成果,急于求成。但其自主能力差,依赖性强,探究行为往往盲目或盲动。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有自主探究的要求和愿望,但缺乏独立思维和独立行动的能力,不善于在行为之前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而习惯于依赖教师和书本,教师怎样说,自己就怎样做,别人干什么,自己就干什么,不善于根据自己的目标来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往往使探究性学习浮光掠影,不能深入或是千篇一律,没有新意。

再次,中学生思维活跃,兴趣广泛,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其大脑外界信息的接受敏感而广泛。但他们的思维活动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尚在发展中,对各方面信息的归纳、推断、综合分析能力不足,不善于对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积极的梳理和反思,难以在学习中发现新问题、建构新知识。

最后,中学生尤其是刚进中学的初一学生自信心普通较强,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和探究热情,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哪怕是不成熟的意见;这些都是保证探究性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可贵的心理品质,但他们的意志品质较薄弱,害怕困难和挫折,做事容易虎头蛇尾,他们乐于与同龄人合作交往,但又普遍存在任性和胆怯,不善于与人合作共事,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高中学生则自尊心强,不善于表现自己,害怕出现错误被别人取笑。这些往往有碍于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

四、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指学生通过类似于科学家科学探究活动的方式获取科学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1.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欲望。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联系自身实际,各抒己见,但教师不过早地给予评价,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再由学生自己得到结论,相互评价。学生在这样宽松的氛围中,必能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探究中,探究的热情和积极性高涨,对探究性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探究性学习达到理想的效果。

2.创设探究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

思维从问题开始,学生有了问题才会去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在课堂上,教师可先创设一个情境提出问题,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有意创设一个矛盾冲突的情景。学生在这种矛盾冲突中,讨论得异常激烈。这样就把教材上处于静止状态的知识信息变为充满挑战性的动态的知识信息,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中得到结论。这种结论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积极动脑获得的,比教师直接给出一个结论要有用得多。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因此在活动中,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问题的答案,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且不同程度地获得了探究学习活动的经验,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重视激励评价,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赞赏以及激励的评价语言不仅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对知识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能交流师生情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信心。中学生探究性学习心理品质特点是有探究的热情,但意志品质较薄弱,害怕困难和挫折。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探究性学习中肯与鼓励性的评价,既要让他们看到问题又要保护他们的探究性学习积极性。例如,笔者在课堂提问中,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采用鼓励、引导、点拨、启发的方式。在学生回答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时,我肯定其敢于积极发表意见的行为:“这个问题,思路是对的,说明你肯动脑筋,你试着改进一下方法,我相信你马上会得出正确结论。”特别是学困生,要多鼓励他们主动发言,放低对他们回答问题的要求,只要他们敢于发言,就要给予表扬,但是评价要中肯,重在给他们指引方向。这样就能够保护他们主动求知的心理欲望,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信心。

五、结语

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有很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和鼓励者。给学生创设和睦的教学情境,營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探索过程中,给予启发引导,使问题得到解决,达到研究的目的,培养他们探究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 猒,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王策三.教学实验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韦洪涛.学习心理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4]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钟启泉.课堂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endprint

猜你喜欢

心理品质探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篮球运动之于学生心理品质提升的积极效应
探究性阅读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探究策略的培养
初中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