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效果分析

2018-02-07彭海燕王春燕

中外医学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单核细胞抗病毒干扰素

彭海燕+王春燕

【摘要】 目的:分析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效果。方法: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90例,依据治疗方法分为三组,每组30例。A组患儿予以对症治疗,B组患儿予以更昔洛韦治疗,C组患儿予以干扰素治疗。统计并总结三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对患儿实施不同方法治疗后,A组患儿的咽峡炎改善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肝缩小时间、脾缩小时间及异淋<10%时间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复发率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字2=2.9630、0.3509,P>0.05)。结论: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予以抗病毒治疗和非抗病毒治疗,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抗病毒治疗未必能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受益。

【关键词】 抗病毒;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临床效果

doi:10.14033/j.cnki.cfmr.2018.2.0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8)02-0124-0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引发因素与EB病毒感染存在相关性,属于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疾病[1-3]。临床既往的治疗常以对症治疗为主,但是近年来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进行追踪可知,部分患儿的预后效果不理想,且病情较易出现反复。目前,从国内外的抗病毒治疗和药物选择方面,仍存在诸多争议[4-5]。有学者利用更昔洛韦药物治疗,部分患者的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甚至出现粒细胞炎症缺乏现象[6-7]。随后将更昔洛韦改为干扰素,上述症状也较为常见。为此,此研究分析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效果,选择笔者所在医院自2015年2月-2016年4月收治的傳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90例进行探究,现将治疗过程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择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90例,入院时间为2015年2月-2016年4月,所有患儿的疾病均由临床证实,符合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诊断依据:(1)临床特征主要以高热、淋巴结肿大、肝大及脾大为主,上述症状三项结果为阳性则可以对疾病予以明确;(2)外周血异形淋巴细胞超过10%,或总数超过10×109/L;(3)EB病毒抗体测定结果呈现阳性;(4)血清嗜异性抗体结果呈现阳性[8-9]。依据患儿治疗方法分为A组、B组和C组,每组患儿30例。A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0个月~14岁,平均(6.5±4.7)岁。B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9个月~14岁,平均(7.1±4.9)岁。C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4个月~13岁,平均(7.0±4.3)岁。三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A组患儿予以对症治疗,主要内容为:若患儿伴有发热,需补充液量,并配合退热剂使用,若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肝损害,需对其予以保肝治疗,合并感染的患儿需配合抗生素治疗。若患儿的病情较为严重,需予以大剂量的丙种球蛋白和激素,若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脏器损害,需对其脏器功能进行保护。B组患儿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以更昔洛韦,该药物的使用剂量为10 mg/(kg·d),静脉输注,治疗7 d后剂量需酌减,即5 mg/(kg·d),共治疗14 d。C组患儿在A组治疗基础上予以干扰素,该药物的使用剂量为100万U/次,1次/d,肌注给药,共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

三组患儿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对其各项指标进行统计,主要包括:咽峡炎改善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肝缩小时间、脾缩小时间及异淋<10%时间,最后对三组患儿的复发情况进行统计[10]。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三组患儿各项指标比较

A组患儿的咽峡炎改善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肝缩小时间、脾缩小时间及异淋<10%时间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三组患儿复发情况比较

A组1例患儿复发,占比3.3%,B组3例患儿复发,占比10.0%,C组2例患儿复发,占比6.7%,A组复发率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字2=2.963 0、0.350 9,P>0.05)

3 讨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引发因素与EB病毒感染存在相关性,在儿童和青少年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年龄分布为2~14岁。由于患儿自身的病情不同,临床病情的轻重也有所不同,若呈自限性则具有较好的预后[11]。

文献[12]研究表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否实施抗病毒治疗仍存在诸多争议,使用更昔洛韦和干扰素治疗EVB感染,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12]。文献[13]在对照研究中表明,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使EBV的体内拷贝数明显减少,从而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症状有效改善,而干扰素和更昔洛韦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病程未见明显缩短。从本次研究结果可以看出,若患儿的免疫功能处于正常,且引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无论采用对症治疗、干扰素治疗、更昔洛韦治疗,患儿的咽峡炎改善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肝缩小时间、脾缩小时间及异淋<1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通常情况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不良预后因素主要为:CAEBV感染、血液系统出现病变、肿瘤等。本次研究中,A组、B组及C组复发患儿分别为1例、3例、2例。若使用激素后,会降低热峰,同时肝和脾会出现进行肿大,另外还会提升转氨酶,若停止使用激素会持续发热[14]。而三组患儿的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研究结果充分体现,抗病毒治疗未必能使患儿获取更多益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出现并发症的因素除了与EB病毒感染有关之外,与T细胞和NK细胞感染也有着直接关系,这样会致使其出现克隆增殖,活化的T细胞、NK细胞不能迅速凋亡,异常增殖的T细胞会将大量细胞因子释放,从而提升高细胞因子血症和高丙种球蛋白血症发生率[15]。endprint

综上所述,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予以抗病毒治疗和非抗病毒治疗,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抗病毒治疗未必能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受益。

参考文献

[1]刘玲,黄斌明,夏曦,等.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综合征的病因分析和临床特征研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3,19(17):2714-2717.

[2]金瑄,王丽.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56例临床分析[J].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2):166-167.

[3]朱生东,吴珠明,杨红平,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T细胞免疫功能变化及匹多莫德干预治疗的研究[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0,17(4):341-342.

[4]王崇忠,胥亚福.三種抗病毒药物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2):131.

[5]鲍晓红.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伴发肺炎支原体感染20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2010,29(25):38.

[6]赵梦华,钟礼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与多种病原体感染的关系[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11):2146-2148.

[7]游文忠,周发为,向二英,等.丙种球蛋白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及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7):117-120.

[8]朱美华,梁敏,王志坚,等.抗病毒治疗对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价值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3):198-201.

[9]张京荣,周保安.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22例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44):251-252.

[10]姜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2013,23(6):2969.

[11]张琳.两种抗病毒药物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比较[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6,27(9):1142-1144.

[12]谢杨新,秦恩强,李文刚,等.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56例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3,12(7):546-547.

[13]赵凌.青年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7例临床诊治体会[J].河北医学,2010,16(6):738-740.

[14]王崇忠,胥亚福.三种抗病毒药物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疗效比较[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2):131.

[15]毕颖薇,王红,王未,等.早期应用干扰素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2010,27(3):521-522.

(收稿日期:2017-06-15)endprint

猜你喜欢

单核细胞抗病毒干扰素
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中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的作用探讨
干扰素 你了解吗
干扰素在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
多发性硬化症的单核细胞致病亚群
哪些因素影响乙肝治疗
大三阳但肝功正常需要抗病毒吗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相关性的研究
糖尿病合并射血分数保留心力衰竭患者单核细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比率与N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相关性
干扰素在猪治疗病毒性疾病中的应用
肝硬化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参数和单核细胞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