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离不开批评
2018-02-07尹来陈成英
尹来+陈成英
前一段时间,教育领域兴起了一种近乎绝对的观点:教育要表扬,批评是伤害学生自尊心,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这就夸大了教育行为中正面引导的作用,以至于很多老师不敢批评学生,特别是随着社会的不断法制化,出現了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学生被批评后采取的极端行为,家长总能想方设法地找到学校的责任来寻求索赔的案例,更助长了这种论调的声势。由此,广大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畏手畏脚,为了免责而采取一种宽容姑息、放任自流的态度。
我认为批评与惩罚要敢于运用,而且要善于运用,关键是要考虑如何施与的问题。只要带者爱心和责任去做,并且讲究适当的策略,就能起到表扬鼓励所起不到的作用。
第一,批评应立足于当前社会的主流思想意识和价值观。
二十一世纪的孩子有二十一世纪的思想价值观。离开了现实生活的根基,还按二十世纪的思维模式去看待学生、要求学生,势必会遭到失败。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批评的教育力量取决于批评的道德性质,取决于批评的分寸和威信。”这句话简洁而深刻的揭示了批评艺术的精髓。所谓批评的道德性质,从大的方面来说,指当前整个社会或大多数人的道德要求应是批评的道德标准。背离了这一标准,批评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正确价值尺度,也就失去了意义。因此教师一定要对当前的时代和社会有一个较为清醒的认识,要与时俱进,有意识的把社会利益、社会要求和当代主流价值观融入到自己的批评中,使批评有一个正确的前提条件。否则,如果以陈旧的观念来约束教育学生,则易让学生感到老师古板教条、迂腐好笑,不能令人信服。从小的方面说,批评的道德性质应指教师对批评本身所采取的态度或进行的评价。批评应该是对事不对人,批评的是错误的思想行为而不是犯错误的人本身。批评是方法手段而不是目的,所采取的具体行为也是手段而不是为了整人。让学生在接受批评时正确认识批评的意义,端正态度才能欣然接受。避免产生逆反心理和敌对心理。
要带着爱心、理解和体谅的心态批评孩子。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要本着“假如是我的孩子,假如我是孩子”的心态来面对犯错的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基础应该是教师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对学生真正关心的责任感。它应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真正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是全心全意爱护他的。有了这样的基础,即使批评严厉了些,学生也会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的。试想平日里对学生置之不理,态度漠然,缺乏关心,学生一犯错误随便说上几句,或者批评学生时一味居高临下,不能拉近距离,平等对话,漠视学生的意见甚至轻率武断的嘲笑挖苦学生。这样的批评学生肯定是很难接受的。
总之,道德性质的高尚是执行批评成功的前提条件和情感保障。
第二,还要注意批评的分寸问题。
首先,态度上要到位,要真诚、亲切、自然;其次,对学生行为后果的估计和评价上也要符合生活的真实,而不可夸大其词以免让学生感到有失可信;再次,批评的时间和场合也要恰倒好处,灵活应变,因材施教。一般认为犯了错误应 “趁热打铁”, 立刻予以批评纠正,但不同性格的对象、不同性格的错误选取的时机和方式应有所区别。如性格内向、极爱面子的同学犯错后一般认为私下委婉提出比较好。恶意捣乱而性格外向的学生则宜当面批评 “刹其威风”;最后,批评的语言,口语胜过书面语,方言比普通话好。常听到个别老师用普通话批评学生,书生气太浓,缺乏力度。
第三,批评要体现威信。
在学生心目中有威信的老师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威信包括威望和信誉两方面。再这里分开说一下。
威望应该是老师在学生心目中长期形成的能令学生信服的声誉和名望。这是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教师应该是时代的代言人,是国家教育工作的具体和忠实的践行者。他应该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好。他应该是公平、正直、智慧的化身,足以值得学生信任和信赖。自己发奋工作爱惜荣誉,才能要求学生积极进取、热爱集体;自己大公无私,才能要求学生品德高尚……这样,在学生做得不好时,老师的批评才能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准确的把握学生的错误,提出切实可行的改正办法,借助教师的榜样力量,让学生觉得批评简直就是最好的帮助,这时便会一字千金,一言九鼎。这样的批评要比简单化的歇斯底里、虚妄的喊叫实用的多。
信誉应该是指批评之后要言必信、行必果。批评既出,负责到底,不留尾巴。批评之后监督其改正的工作往往会更费心、任务更艰巨。否则再令学生心服口服的批评也只能是空头支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