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柏拉图模仿说思想

2018-02-07倪泽飞黄群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期
关键词:模仿柏拉图理念

倪泽飞 黄群

摘 要:柏拉图的模仿说就是“分有说”,可感的不完善的具体事物对完善的“理念”的模仿,前者可以用感性去把握,后者只能用理智获得,柏拉图也称为知识。他建立这一理论的依据是他的回忆说、辩证法和理念论,而在《巴门尼德篇》中这种模仿说出现了理论上的缺陷,主要是坏的事物的存在和第三者的出现和无穷后退的问题,当然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亦对上述的难题提出过怀疑,主要是在第十卷关于工匠制造床的谈论里。而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对模仿说进行了完善,引入了载体的概念、改进了“型”(理念),并通过神创世界来将这一切连贯起来,形成一个较为逻辑严密的哲学系统。

关键词:柏拉图 模仿 理念

一、模仿的提出

柏拉图(Plato,前427—前347)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他一生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哲学思想,其中就有模仿说。最早提出模仿说的是在《理想国》中,关于对“床”的模仿,但是书中没有过多对于模仿的思想进行论证,而较为仔细的讨论是在《巴门尼德篇》中,柏拉图试对模仿进行批判,因为他发现有两个可能无法解决的难题:“第三者”的出现、坏的事物的理念和自相矛盾。后来在《蒂迈欧篇》他针对以上的两个难题进行了解答。对于模仿柏拉图说:“各种模仿只不过是事物本身的摹本而已。” ①100 “模仿”也称之为“分有”。本文将基于柏拉图的关于模仿说的相关文本进行一般性的解读。

(一)模仿的对象:理念

柏拉图受苏格拉底的影响很深,直接导致了他提出“理念论”。从具体事物的背后去寻求一般定义,寻找普遍的本质,正如巴门尼德的“存在”,而这些都只是思维与理智能够获得的知识,柏拉图将这种理智的对象称为“理念论”。与苏格拉底不同的是柏拉图将这种追寻“理念”的方法从精神世界中扩大到了整个世界,另外,柏拉图还将个别事物从普遍本质中脱离出来,视为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独立事物。反过来,这样的区分又使得普遍本质和个别事物成了相互独立的二元结构,导致认识的困难,睿智的柏拉图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他的“回忆说”。

在柏拉图看来,可感事物正是由于对“理念”的“模仿”或“分有”而获得了自身的实在性,“一个东西之所以是美的,乃是因为美本身出现于它之上,或者为它所‘分有”。②177柏拉图的“分有”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③50:(1)最低层次:自然物的理念,如人、牛、植物等;(2)人造物的理念,如杯子、床等;(3)范畴意义上的理念,如运动与静止等;(4)道德和审美意义上的理念,如勇敢、节制、正义、智慧等;(5)“善”的理念,这是最高的理念,也是所有理念的理念。因此这整个世界的本体系统就是各具体的可感事物“模仿”或“分有”它们的理念,而各理念又“模仿”或“分有”“善”的理念。

(二)模仿的根据:回忆说

1.“回忆”的概念和形式

柏拉图说“因为一切研究,一切学习只不过是回忆罢了。” ② 191他谈论的其实就是一个认识论的问题,人如何去认识一个具体的事物,形成对他的知识,其实这些知识早就潜在人灵魂中,只不过人由于受到肉体的遮蔽,这些知识暂时无法得到发挥,当通过回忆(教育和学习)让人重新获得这些知识,值得注意的是,柏拉图将这种知识是超越一般经验知识的“理念”——普遍的概念、共相和形式。因此回忆便是心灵对理念的知识重新获取,是灵魂净化和提升的过程。

在《理想国》的洞喻中,一群被困在洞中囚犯通过火光看见了洞壁上的木偶的影子,以为那就是现实世界,直到被解除了束缚,转身后才明白洞壁上的只是木偶的影子,而当他们走出洞口,看见阳光照耀下的万物时,他们知道了木偶也并非是真正的事物,而是大自然的模仿,原来太阳才是最真实的东西。在这个比喻当中洞外的东西之于洞内的阴影就是理念和感性事物,通过感性事物所得到的感觉经验柏拉图称之为 “意见”,“意见”永远不是知识,因为它本身含有不真的东西在里面。但是感觉经验却可以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中介,刺激人去寻找理念,认识真理。

由此 “意见”是关于感觉事物的认识,可分为感觉事物和感觉印象,在《理想国》中的床便是如此(工匠制作的床,画家的床),如果再加上事物本身(如:床本身),那么人的认识就是充满了不真实和缺乏极大的确定性。原因在于人感觉中形成的印象——“想象”(画家的床);感觉事物——“信念”(工匠制作的床);事物本身——真理、理念、知识(床本身),这三者形成了三层关系,人最初的认识的影子,就是与真理隔着三层。正是有这样的隔阂,人对于感觉经验本身的否定,使得人不滿足于对感性事物经验性的知识,心灵的声音在告诉人一切的“意见”都是虚妄不真的,对真理即理念的认识急不可待。感觉经验的刺激在这一整个过程中便十分微妙地体现出来了,人的认识就形成一个“回向”的思考路径,从对“不真”的怀疑到对“真”的追求,人知道画家的床,只是对工匠制作的床的模仿,而工匠制作出来的床则又是对“床本身”的模仿,这便是柏拉图的回忆说。

2.教育和学习中的模仿

众所周知,柏拉图模仿斯巴达和埃及的样式设计了由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在国家中,哲学王和护卫者都是从良好的教育中诞生。由于人的本性中包含三个部分:理性、意志和欲望。要使人克服懒惰、贪婪等欲望,尤其是护卫者,教育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就是用体操来训练身体,用音乐来陶冶心灵。” ①70柏拉图提出了音乐教育和体育教育,不但使人能够克服欲望,还使得意志趋向于“德性”,培养更理智地生活、工作,其中音乐可以陶冶人的心灵,使人优美、大度、高尚;体育训练可以使人体魄强健、不畏艰险、奋勇向前。那音乐又从何而来,体育训练又是怎样的?这就要涉及模仿,音乐是对美好事物的模仿,特别是和谐与美好的模仿,以声乐的形式传达到心灵中;体育训练正是对勇敢、节制等的模仿,以体操训练的形式让护卫者从身体上去拥有这些要素,从而时刻保持着自身拥有这些美德。

教育的过程其实也是学习的过程,但是柏拉图进一步强调学习是哲学王的哲学研究,使得哲学和政治能够在哲学王的统治下结合起来,这样拥有这两者头脑的统治者就能使国家免于灾难。哲学家的天性就是“永远酷爱那种能让他们看到永恒的不受产生于灭亡过程影响的实体的知识。” ①232换句话说,就是哲学家本身不具有那些实体知识,只是他们有着追求它们的本性存在,而这种追求不外乎柏拉图一直提到的学习,对于哲学的研究,一个“回忆”的能动活动,追求是心灵的作用,学习是通过对“可见世界”模仿的事物的否定,而通向“可知世界”的理念的。endprint

综上,模仿说是柏拉图思想系统中必然的命题,它的根据就是回忆说,只有“回忆”成为可能,模仿的价值和意义才能都存在,而这模仿又相当于是一个中介,它必然要通过否定自身的模仿本性,而通达理念。这个过程被称为辩证法。

3.辩证法

柏拉图已经比较清晰地意识到关于运动和时间的辩证法了,在《巴门尼德篇》中讨论“一个”与“时间”的关系时,如果“一个”在时间里,那么它在某个时间段里,就有某某东西属于它、关于它。因为它处在时间里,而时间是一刻也不停留的,所以它也一直在变。如果是变的,那么“一个”一定会产生“许多个”,例如:它与自己相比就会“老些”、“年轻些”,或者“同龄”。又因为“一个”无论处于静止还是变动状态都是谬误的。所以“一个”分有着以前、以后和现在,“一个”又不分有着以前、以后和现在。“一个”“并不分有时间,并不在时间里。” ④为解决上面的矛盾,柏拉图引入了“通种论”,例如“一与多”在“不是”即“非存在”之下可以实现结合,也就是说,“任何理念都是和它相对立的理念一起结合在一个更高的理念(通种)之下的。” ③55因此世界本身就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系统。此般“通种论”也算是对具体事物对理念的“模仿”或 “分有说”的难题的解决。

二、模仿的难题与解答

(一)模仿说面临的难题

1.第三者和无穷后退

在《巴门尼德篇》中,当许许多多的东西都是大的,并且把它们合在一起看,就觉得也许有同样一个 “型”(理念)本身在那里,在这里具体事物为第一者,“大本身”为第二者,而将它们何在一起的“大”有是一个理念为第三者)。在“大”本身和那些分沾着它的事物之外,还会出现另外一个“大的型”,并且在这一切合在一起之上又要出现另外一个“大的型”,使这一切成为大的,照此,一直往后推,每一个“型”就不再是一个,而是无穷多的了。因此可把以上的难题称为引入第三者和无穷后退。

2.坏的事物的理念

在《理想国》中,神所创造的理念是完满的,但坏的事物的存在,实际上是对理念的普遍性問题的诘难,可感的具体事物是对理念的模仿,如果理念其本身是完善的,那么现实中坏的事物从何而来?完满的东西能生出非完满的东西吗?如果不能,坏的事物的来源就成了一个问题;如果能,那理念本身就是毫无意义和价值的。因此关于这个层面柏拉图自己也认识到了,并且有所怀疑。

3.自相矛盾

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详细论述道,因为有某些“型”(理念),个体事物由于分有了它们就具有了它们的名字。分有的方式有两种:分有整个的“型”和分有部分的“型”。如果事物分有整个的“型”,那么事物就成为了“型”本身。所以分有整个的“型”是荒谬的。例如:如果大的事物中的每一个由“大的型”的一部分而成为大的,而这一部分却小于“大的型”本身,这显然不合理。所以分有部分的“型”是荒谬的。如果在“大”本身和那些分有着它的事物之外,还会出现另外一个“大的型”,并且在这一切合在一起之上又要出现另外一个“大的型”,使这一切成为大的,那么每一个“型”就不再是一个,而是无穷多的了。所以分有“型”是荒谬的。如果这些“型”中间的每一个都只是个思想?,不在别处,只在心里。那么在经验世界中,“型”就是模型,事物就是摹本。如果一个事物像“型”,事物就是这个“型”了,如果不像“型”,这个事物就没有分有到这个“型”,而是分有到其他的“型”了,就可以说分有了“既像又不像的型”。由此,推出假设的结论:“分有说”是自相矛盾的。

(二)柏拉图的理论解决

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通过模仿说的改进,显示出模仿说的三个特点来解决在《巴门尼德篇》中的难题。第一,载体的概念。引入了一个载体的概念作为除了理念和具体事物的第三类存在。第二,改进“型”的概念,即以最高的理念是“善”。“型”不再是一个普遍的概念性存在,而是作为一个理想的立体几何结构——数,通过“线喻”上升到“辩证法”阶段,通达最高的理念—— “善”。第三,神创世界。柏拉图认为世界并非永远存在,它是由神(造物主)创造的,神以“善”的理念为指导,以理念世界为模型,将各种理念模式运用于原始混沌的“物质”中,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世间万物。

首先,载体的概念和“型”的改进。在《蒂迈欧篇》中,柏拉图区分了“型”和形式。“型”是未进入载体之前的几何的纯形式;载体:承载对象,是具体事物的抽象总体表达,即“型”印在载体上的痕迹,是具体事物的形式。⑤“型”是一种不生不灭纯形式的存在,不包含任何事物,独立自存,属于不可见世界只能被理智所把握。值得注意的是,宇宙的创造就是“型”与载体这两种存在的结合而已,它们都是永恒存在的。“型”只是以影像的形式进入他物,而自己并未进入。因此可感世界的具体事物的形式只是“型”的影像,是压印在载体上“型”的摹本,非纯形式本身。此时事物的形成非简单地对“型”的分有,而是被“型”照在载体上的形式所决定。

其次,有了以上逻辑理论做奠基,神创世界就顺理成章了。在柏拉图看来,神既然是至善的,那它所创造的世界当然也是最完善的,但是创造后的世界是一个逐渐趋向于神的世界,即“让我们来看一看造物主为什么要创造这个生灭的世界。他是善的,而善的东西就不会嫉妒任何东西。既然他是不会嫉妒的,因此他愿意使一切东西尽可能和他相像。” ②208-209宇宙不是只有一套几何模式,而是有几套几何模式,但作为宇宙的模式只能是最完善的,这就为具体事物的差异性提供了可能性和现实性。柏拉图认为一种物体选择一种几何形式遵循的原则是完善性原则,也即是说,具体事物是按照“型”的影像的形式被创造的,那么具体事物本性就包含有不完善的因素和趋向完善的因素,有坏的事物的出现便是那不完善因素占据更多个体“空间”的情况,因为这些都只是“型”的影响而已,并不具有真实可靠性。神的出现,就保证了作为宇宙模型的“型”是一,保证了人能够知道这种不完善性,并追求完善。也就可以解释在《理想国》中,对于床的“型”的模仿的多种样式的存在是合理的,木匠可以模仿床的“型”制造出各式各样的具体的床的实物,而画家也可以在心中呈现对床的“型”理解的多样性。endprint

最后导致“分有说”“既像又不像的型”的自相矛盾、第三者才出现和无穷后退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因为具体事物模仿的并不是“型”本身,而是影响,那么“像” “型”的意思是像“型”的影像,而不是像“型”,那么“不像”就是真实的,因为它像的是“型”的影像,而且在神的作用下,具体事物趋向于去完善自己,与“型”实现一致,通达“善”的理念。对于无穷后退的始终的第三者问题,柏拉图认为,宇宙在演化过程中,是让具体事物对“型”的影像的模仿,而且万物的不同是建立在四种元素的组合变换上,变换的是形式,而非“型”本身,换句话说,就是“合在一起的大的型”其实不过是变换组合的形式的差别,而不是另有一个“大的型”的存在。

三、结语

综上所述,柏拉图的模仿说是一个较为严密的体系,而且具有自我能夠完善的可能性的理论,尽管在初期模仿说很明显有不可调和的理论缺陷在,但是柏拉图后来的理性思考让模仿说更加完善,具有现实可操作的弹性。尽管后来的亚里士多德对模仿说进行了比较深刻地、客观的批判,但是就柏拉图模仿说本身的内涵和意义是值得进一步深入地挖掘的,尤其是在当今社会价值当中。

注释

① 柏拉图,著.郭斌,张竹明,译.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2014:100.

② 古希腊罗马哲学[M].商务印书馆,1961:177.

③ 西方哲学史[M].赵林,邓晓芒,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④ 柏拉图对话集[M].王太庆,译.商务印书馆,2014:516.

⑤ 蒂迈欧篇[M].柏拉图,著.谢文郁,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著.郭斌,张竹明,译.理想国[M],商务印书馆,2014年.

[2]古希腊罗马哲学[M].商务印书馆,1961.

[3] 赵林,邓晓芒,著.西方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 柏拉图,著.谢文郁,译.蒂迈欧篇[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5] 王太庆,译.柏拉图对话集[M].商务印书馆,2014.

[6] 谢一玭.柏拉图模仿说难题的辨析[D].山东大学,2014.

[7] 余纪元.论柏拉图的回忆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8.endprint

猜你喜欢

模仿柏拉图理念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用心处事
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初探
智残儿童构音困难教学中的感悟
项目式模仿教学法在单片机教学中的应用
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能力
柏拉图之椅
让大脑绕个弯儿
现代陶艺理念